标题 |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
范文 | 于海杰 一、问题的提出 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 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 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科书中。这是我亲笔签名的奖券,有10元的,100元的,以此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同学…… 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的坐姿变得更标准了,眼睛紧紧地盯住教师,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看来教师亲笔签名的奖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学生在学校因为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一支笔或一个小五角星等而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而变得急功近利。作为教师,制定物质奖励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物质奖励呢? 二、制定奖励的原因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斯金纳根据自己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此方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的理论形成的,斯金纳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及时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化分成很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正如这节公开课,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创新度,及时给学生进行奖励,即及时强化——10元或100元的奖券。 2.教学过程的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我国学者李崇德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由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如这节公开课,教师为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以奖券作为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外在的奖励。 三、奖励背后的思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采用奖励“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满足学生物欲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对规约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令人隐忧的现象:为了追求“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数量,学生往往会像成人一样精于“算计”,变得“世故”与“功利”,同伴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而且一旦脱离了“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奖励,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学生发言少了,思维似乎停止了,学习气氛也就不活跃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可以说,“小红花”“小五角星”等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方式,在某一阶段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本来是肯定成绩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到最后可能导致“趋利”风气的形成。学生在为争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时,有可能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失了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这种外在的、物化的表扬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单以满足学生的物欲来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只能使学生的“物欲”意识愈来愈强,这种“物欲”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这节公开课中的教师把“小红花”变成了10元或100元的奖券,奖券上还有教师的签名,这恐怕比“小红花”的奖励更可怕,让二年级的学生对钱与名产生了欲望! 那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对小红花格外重视,而实际上是教师对“小红花情结”过于依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智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还有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实施“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并辅以其他的评价方式,但应在评价过程中植入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实现等,以语言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评价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最好不要将这种以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或者竞技奖惩原则过早地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能自我生长出鲜艳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往往会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很容易沉醉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而,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水平提升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小红花”评价应该适时地“隐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淡化物质性的、外在的、目的性的评价,使评价的价值导向偏重于学生求知的内在兴趣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成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所以,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之后,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很少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外在物质奖励形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保持稳定。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应用一些激励性评价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热爱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学会终身学习。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