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范文 徐坚 王佳旭 戚少佰
摘 要: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聚落特征;人居环境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属于地形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区域。所以布局形态相对紧凑,呈现面状或团状形态特征。在高原山地聚落中开发强度偏大,呈集中布局的特点。
按所处位置地势起伏和坡度的大小,团块状聚落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地形条件相对平坦所形成的片域状聚落[2],另一类为坡度地形条件相对较陡后形成的叠落状聚落[2]。
2.1.1片域状聚落
通过对片域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用地坡度相对平缓,通常小于10度;地形起伏较小,一般分布在平坝、丘陵或坡麓地带;用地相对集中;
(2)由于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适于农耕,故聚落周边植被主要以农田为主;
(3)较一般高原山地聚落而言,规模偏大,且多集中布局;布局形态呈现面状或团状特征;
(4)交通条件较好,一般依托过境道路向两侧生长,内部街巷呈规则的网络状,纵横交错,主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巷均平行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2.1.1叠落状聚落
根据叠落状聚落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聚落有如下形态特征:
(1)坡度较片域状聚落通常偏大,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局部地区大于25度,地形地势起伏大,一般分布在山腰台地;
(2)聚落附近一般伴随着溪流和冲沟,除坡度较平缓地区有农田分布外,其余地方皆种植符合当地山地气候的经济林和低矮灌木;
(3)受地形限制,为节约土地资源,聚落布局更为集中,伴随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
(4)较大的坡度致使交通条件较差,村内无法通车,内部街巷呈变形的网络状,街巷狭窄,仅能供人畜通行,横向步道沿等高线平行设置,竖向交通则靠阶梯式步道进行组织连接。
2.2放射状聚落
放射状聚落多分布在局部用地相对平坦但周围有陡峭山体区域,如河谷交汇处、山脊或山谷中,聚落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向多个方向延伸。此类聚落受高原山地自然条件限制,聚落街巷多呈树枝状向外辐射。
研究表明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外部空间界面,使聚落沿着界面内部平缓地区向外辐射,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与山体的相间部分;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放射状结构形成不同组团相间的空间格局,组团规模大小视空间界面而定。
2.3带状聚落
带状村庄或沿河岸、或顺山谷排开,紧相毗连,形成带状分布特点。此类聚落受自然条件限制,根据其所处区域地形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类。
2.3.1沿水域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的山地聚落分布于湖岸、河谷阶地或临江河的狭长高地时,聚落主街通常平行于水域岸线,形成滨水带状聚落。如大理下关镇的温泉村呈滨水带状布局。
2.3.2沿山脚边缘形成的带状聚落
当区域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时,高原山地聚落通常会将聚落建于山体缓坡上,尽可能的将平整土地用于农业耕作。如海东镇的石头村即属于此类带状聚落,聚落沿山脚等高线的进村路展开布局,体现出了此类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围合与限定所表现出的自然适应性。
2.3.3沿山脊形成的带状聚落
由于高原山地多山少坝,土地资源格外珍贵,村民尽可能将平坝土地用于耕作,在依傍河溪之处若无适宜建房的场地,则通常将居住区建于不宜耕作的山脊之上,形成沿山脊走向布局的带状聚落。
研究带状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由山地或水体形成聚落的空间界面,使聚落或沿着自然界面呈线型向外延伸,或依托过境道路线性延伸,一般分布在平坝、山谷或滨水地区;
(2)聚落周边平缓地区多为农田、水塘,而作为聚落屏障的山体多种植低矮灌木和松柏等经济林木;
(3)聚落纵深方向视空间界面而定[2]。
2.4散点状聚落
此类聚落在高原山地聚落中,通常所处自然环境是最为恶劣的。或者是所处海拔较高、或坡度较陡、或交通受限,所以呈现散点的布局形态。一般散点状村庄空间格局上较分散,相互之间无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聚落规模通常不大,多处于偏僻山区。
通过对散点状聚落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此类聚落普遍具有以下形态特征:
(1)坡度陡,地势起伏较大,一般分布在山顶;
(2)聚落散户周围坡地零星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其余山地种植核桃、松柏等经济林木和药材;
(3)规模较小,布局松散;
(4)交通条件差,入村道路一般为土质路面,没有完整的街巷体系。
3.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
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是对山地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立体多样化的适应结果,对其聚落形态特征的保护与传承,既能强化人居环境的特征化点建设,也能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基于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充分考虑高原山地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在人居环境发展中强调弹性原则,同时形成城乡交错、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为城乡一体化与自然生态演进建立平衡关系[4]。
3.2在自然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团块状聚落,应尽可能维护或扩大其中心辐射作用,建立人居环境集群概念,带动周边人居空间的发展。在其他类型的聚落空间中,即使受自然环境限制,也应尽量增加中心组团的规模,以利于在其中能安排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文化、福利设施,满足经济规模要求和服务要求[5][6]。
3.3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形成多组团发展格局时,应考虑各组团与城镇各物质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尽量使各块用地在道路工程、管网等市政设施方面经济合理;组团内部可采用较强强度的开发模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