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重大危险源评估方法探讨 |
范文 | 徐刚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重大危险源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重大危险源的评估思路和评估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对可能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火灾、爆炸、毒害等灾害事故的场所或设施确定的重大危险源。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本地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城镇公共消防设施现状和灭火救援力量,从而推动政府加快完善城镇消防规划,加强消防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并积极推动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 关健词:重大危险源; 评估方法; 探讨 方法确定思路:将各单位内危险源的危险情况与该单位区域灭火救援能力进行量化计算,其后进行比较,取得一定的比值,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该单位是否为危险源。如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的危险情况低于区域灭火救援能力,即定为非危险源;如超过,定为危险源;如比值相当大,即为重大危险源,下面作详细表述。 选用参数 1.危险程度(X) 对单位存在同类危险源,危险程度考虑该危险源的最大值;对存在多种危险源的,需对多种不同的危险源进行分别计算,比较后取其最大值。 单位的危险源种类甚多,根据消防作战的对象,按其物体的性质,分为可燃固体、易燃液体、压缩和液化气体三种。单位的危险程度就以此为计算对象,分别计算其存在的三种形态的物质的危险程度,确定分值。 计算时,取值的基准为按国家标准配备相关人员、装备和设施的单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能力(E)。 1.1 可燃固体(处置建筑物和露天堆场火灾事故)。 按可燃固体的建筑面积计算。 (1)地下和多层建筑 危险程度按单位最大单体建筑的建筑总面积与单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能力的比值计算。 计算公式:X=S/E X:危险程度 S:按单位最大单体建筑的建筑总面积,考虑建筑内可燃物品的实际存放情况,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相关条款,地下建筑和多高层建筑面积折算宜为50%-70%(结合建筑物内可燃物分布和人员密度分析折算率)。 E:单个普通型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能力(E) (2)对于高层和超高层民用建筑。 危险程度按高层建筑单位最大单体建筑的建筑总面积与单个普通型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能力的比值计算。标准型普通消防站控制能力10层以下,灭火救援难度系数1.0;10层以上每5层增加0.1。 计算公式:X=S/E X:危险程度 S:高层建筑单位最大单体建筑的建筑总面积 E:单个普通型消防站的灭火救援能力 标准型普通消防站能够控制180-300m2的面积,单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3辆水罐消防车、1辆泡沫消防车、1辆抢险救援车。 1辆消防车出2支水枪、每支水枪根据建筑或露天堆场的火灾荷载控制面积为30-50m2,则每辆消防车控制面积60-100m2,单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能控制建筑物或露天堆场的面积180-300m2。 1.2 易燃液体(处置易燃液体、油品储罐区火灾事故) 其贮存形式一般有两种。 (1)以桶装形式。如其贮存在建筑物内,考虑以液体的流淌面积(S)计算;如其存放于露天,以其流淌的最大面积计算。 计算公式:X=S/E (2)贮存于储罐内。按其储罐体积(V)计算,满罐可以按(吨)计算或体积换算。 计算公式:X=V/E 1.3可燃气体 按其体积计算 计算公式:X=V/E 2.风险系数(Y) 单位的火灾风险系数考虑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重点考虑责任区消防中队是否建立、单位内有关设置相应的固定消防设施、单位安全管理状况、单位外部消防水源和火灾概率五个方面的因素。对上述五个方面分别计算权重,按《概率论》归一法,得出其相应的风险系数取值。 计算权重的基本思路: 处理专家打分结果:将两两打分转化成为每层指标相对上级的权重。 总结所有专家的打分,将所有专家的权重进行平均值计算。 通过上述计算,其相应的风险系数取值如下: (1)责任区消防中队(I1):对在责任区内已经建立消防中队的,取40%,未建立的,取0。 (2)固定消防设施(I2):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取30%;基本符合(考虑管理等因素)的取15%;不符合的取0。 (3)单位安全管理状况(I3):总取值为15%。根据建筑物毗邻建筑的危险程度、单位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建筑耐火等级和安全管理状况,各分占该比例的3%。 (4)单位外部消防水源情况(I4):满足灭火需要的取8%;不满足的取0。 (5)火灾概率(I5):总取值为7%。 ①单位的火灾概率(按10年来火灾统计情况得出)取5%; ②不可抗拒因素(如地震、飓风、战争等)取2%。 3.救援力量(Z) 救援力量按单位保护范围内各消防中队的实际力量进行计算。如其满足国家标准的消防中队,设定其基本分值为100,如不足或超过,按其实际能力计算权重分,然后取分,确定该中队的实际救援能力。 对于责任区范围的(即15分钟时间到达事故单位)消防中队,其力量的权重分为100%。责任区以外的能够陆续增援的消防中队,其按到达的先后,力量进行递减计算。以每5分钟为递减等级,每次递减5%。60分钟后到场的消防中队,其力量权重为50%。 (1)∑Z区域消防站点灭火救援能力=∑Z消防通信+∑Z消防站布局+∑Z消防水源+∑Z灭火救援力量 (2)∑Z消防通信=∑Z1-i (i=119电话中继线数量、消防用程控交换机、火警终端台、调度专线、消防无线通信网状况、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状况、消防通信指挥车) (3)∑Z消防站布局=∑Z1-i (i=城市总面积、建城区面积、现有消防站数量、辖区面积、交通道路网络情况、主要路段平均车速) (4) ∑Z消防水源=∑Z1-i (i=水厂数与供水能力、供水管网形状、直径、平时/紧急供水能力、其他可利用消防水源) (5) ∑Z灭火救援力量=∑Z1-i (i=消防车辆性能、执勤人员能力、灭火药剂储量、特种器材装备、社会救援力量) 4.计算公式 W=100X·Y—Z 5.结果分析 根据三个参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重大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与区域多种因素相关,对于区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即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的情况和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相比较,W=100X·Y—Z 。 计算结果W≤0说明区域灭火救援能力能够满足单位的危险源灭火救援的需求,单位相对比较安全,不作为危险源。 W>0,说明单位的危险源情况超过危险源存在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确定为危险源,分析比较的数值,进而确定重大危险源。 6.结束语 (1)通过上述计算,可以明确掌握某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某一危险源的实际情况,相对判断出该危险源一旦事故状态下的控制力量,从而进一步监督单位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2)对某区域的所有危险源进行计算分析,能系统了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更为科学地向政府提交消防规划意见,进一步合理整合并完善区域消防能力。 (3)在对某一危险源进行比较计算时,也可以考虑非行政区域内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增援的其他力量。 (4)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古建筑、重要场所、地下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有剧毒物品、爆炸物品、离居民区比较近的危险化学品场所、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虽然面积或储量没有达到临界标准,在综合考虑其重要程度、财产状况、事故后的死亡半径等因素后,评估过程中也作为危险源。 参考文献 [1] 范维澄、姚斌、胡太忠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J],2010,38-39 [2] 赵建华.现代安全监测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D].2009,138-139 (i=119电话中继线数量、消防用程控交换机、火警终端台、调度专线、消防无线通信网状况、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状况、消防通信指挥车) (3)∑Z消防站布局=∑Z1-i (i=城市总面积、建城区面积、现有消防站数量、辖区面积、交通道路网络情况、主要路段平均车速) (4) ∑Z消防水源=∑Z1-i (i=水厂数与供水能力、供水管网形状、直径、平时/紧急供水能力、其他可利用消防水源) (5) ∑Z灭火救援力量=∑Z1-i (i=消防车辆性能、执勤人员能力、灭火药剂储量、特种器材装备、社会救援力量) 4.计算公式 W=100X·Y—Z 5.结果分析 根据三个参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重大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与区域多种因素相关,对于区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即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的情况和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相比较,W=100X·Y—Z 。 计算结果W≤0说明区域灭火救援能力能够满足单位的危险源灭火救援的需求,单位相对比较安全,不作为危险源。 W>0,说明单位的危险源情况超过危险源存在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确定为危险源,分析比较的数值,进而确定重大危险源。 6.结束语 (1)通过上述计算,可以明确掌握某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某一危险源的实际情况,相对判断出该危险源一旦事故状态下的控制力量,从而进一步监督单位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2)对某区域的所有危险源进行计算分析,能系统了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更为科学地向政府提交消防规划意见,进一步合理整合并完善区域消防能力。 (3)在对某一危险源进行比较计算时,也可以考虑非行政区域内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增援的其他力量。 (4)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古建筑、重要场所、地下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有剧毒物品、爆炸物品、离居民区比较近的危险化学品场所、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虽然面积或储量没有达到临界标准,在综合考虑其重要程度、财产状况、事故后的死亡半径等因素后,评估过程中也作为危险源。 参考文献 [1] 范维澄、姚斌、胡太忠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J],2010,38-39 [2] 赵建华.现代安全监测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D].2009,138-139 (i=119电话中继线数量、消防用程控交换机、火警终端台、调度专线、消防无线通信网状况、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状况、消防通信指挥车) (3)∑Z消防站布局=∑Z1-i (i=城市总面积、建城区面积、现有消防站数量、辖区面积、交通道路网络情况、主要路段平均车速) (4) ∑Z消防水源=∑Z1-i (i=水厂数与供水能力、供水管网形状、直径、平时/紧急供水能力、其他可利用消防水源) (5) ∑Z灭火救援力量=∑Z1-i (i=消防车辆性能、执勤人员能力、灭火药剂储量、特种器材装备、社会救援力量) 4.计算公式 W=100X·Y—Z 5.结果分析 根据三个参数体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重大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与区域多种因素相关,对于区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即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的情况和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相比较,W=100X·Y—Z 。 计算结果W≤0说明区域灭火救援能力能够满足单位的危险源灭火救援的需求,单位相对比较安全,不作为危险源。 W>0,说明单位的危险源情况超过危险源存在区域灭火救援能力,确定为危险源,分析比较的数值,进而确定重大危险源。 6.结束语 (1)通过上述计算,可以明确掌握某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某一危险源的实际情况,相对判断出该危险源一旦事故状态下的控制力量,从而进一步监督单位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2)对某区域的所有危险源进行计算分析,能系统了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更为科学地向政府提交消防规划意见,进一步合理整合并完善区域消防能力。 (3)在对某一危险源进行比较计算时,也可以考虑非行政区域内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增援的其他力量。 (4)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古建筑、重要场所、地下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有剧毒物品、爆炸物品、离居民区比较近的危险化学品场所、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的场所,虽然面积或储量没有达到临界标准,在综合考虑其重要程度、财产状况、事故后的死亡半径等因素后,评估过程中也作为危险源。 参考文献 [1] 范维澄、姚斌、胡太忠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J],2010,38-39 [2] 赵建华.现代安全监测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D].2009,138-1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