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教师有效性提问的方法探究 |
范文 | 凌燕 [摘 要]提问是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常用方式。有所思才能有所疑,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质疑的良好手段,教师应从提问的准确性、层次性、启发性、实效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35-03 课堂是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知、发展思维、完善学法的双边交流活动场所。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引发学生思考的常用教学方式。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同时,课堂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或多或少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目的的随意提问;二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提问;三是重复赘余的无效提问;四是肆意拔高问题的提问。这些提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求的兴趣,而且会扰乱学生思维、阻碍学生思考,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学科的教育魅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仍以讲授为主;(2)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领会存在误区;(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缺乏逻辑性和针对性;(4)教师的教风比较保守。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值得深究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知识生长点,重视提问的准确性 提问的准确性是指教师的提问要直指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明白问题所指,避免无所指的提问,顺利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衔接。因为无所指的提问,会导致课堂教学进程不顺畅,知识点揭示不准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应用转化的策略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出示问题:图1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看到这个问题,学生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毫无头绪,还有的跃跃欲试却不知如何表达。究其原因,是因为问题太大,直指结果。对于求这样一个复杂图形的周长,单凭一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得出的,因此这个问题是无效的。针对这种情況,教师应将问题细化,便于学生思考,不妨设计如下问题:这个图形的周长包括哪些线的长度呢?请你用手描一描,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可以转化成哪几部分来计算呢?与原先相比,这组提问指向性更加明确,紧扣图形,将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细化,使学生的思考有据可依、层层递进。 二、抓住知识发展线,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由于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抓住知识发展线,提问时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既能照顾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能使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乐趣,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角的认识”是二年级的一节图形认识新授课。根据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图片(图略),生活中有哪些角?请你指一指。(初步认知) 2.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请你边指边说。(抽象图形) 3.你会画一个角吗?(动手操作) 4.老师也画了一个角,把你们的角与老师的这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观察思考) 5.你能画一个比这个角大的角吗?再画一个比这个角小的角。 6.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总结归纳) 这个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表象初步认识角的特征,并能达到操作的要求,一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还能从具体的观察和操作层面上总结出角的特征。问题的设计应紧扣知识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有观察层面的,有操作层面的,还有归纳概括层面的,由易到难,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注知识涉及面,追求提问的启发性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是思考的缘起,思考又是问题的升华。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完善和抽象的过程,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则是顺利实现过渡的一座“桥梁”。 例如,学习“分数乘法”时,学生往往会混淆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与分率,这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三个不同的问题: (1)苹果有30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梨有多少个? (2)苹果有1.2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梨有多少千克? (3)苹果有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梨有多少千克? 师:从这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三种线段图的画法相同,只是单位“1”的数据不同。 师:你认为这三种线段图可以合为一种吗? 生2:可以(如图2)。 师:为什么这三种线段图可以合为一种呢? 生3:因为这三个问题都是把苹果的个数或重量看作单位“1”。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4:单位“1”分别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的。 师: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5: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都表示苹果具体的量。 师:哪些表示具体的数量?哪些不是?表示什么?你能说说第(3)题中两个分数的区别吗? 启发式提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导引线,学生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启发中逐步深入且全面地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的每个概念都是多维的,并与其他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能衍生出许多性质、定理等。因此,为了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选择典型的实例,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在不断更新自身认知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深究知识现实性,加强提问的实效性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应用性。我国伟大的实业家张謇先生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只有“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为了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知识的现实性,加强提问的实效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饶有趣味的有意义学习。 例如,五年级“校园的绿化面积”是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习了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引入此次实践活动。学生首先研究平面上的校园面积,对于平面图的认识、测量和面积计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测量校园的面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测量之前,教师可以先设计如下问题:(1)实际测量和图上测量可能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我们如何规避或减少测量时的误差?(3)怎样将实际测量的数据在平面图上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测量并计算校园的实际面积。 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一般都有其实际应用,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上,会大大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擅于考虑知识的现实性,加强提问的实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获得更优的学习体验。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所学知识难免会产生与教师交流探讨的欲望,而这种交流恰恰是学生接受学习的最好补充,对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提问后的重要反馈。因此,教师更应尊重和关注学生的提问,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只有触发学生主动提问,才是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 然而,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教师提问,甚至有的课堂完全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教师应反思:学生应有的思考去哪了?学生的积极性去哪了?不妨从反思教师的提问入手。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一堂实践课。本课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很强,如果按部就班,会变成一堂枯燥的教学课。反过来考虑,正是因为逻辑性和规律性强,如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点触發学生主动提问,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内角和了? 生1:三角形。 师:你还想知道哪些图形的内角和? 生2:四边形。 师:你觉得我们应从哪个图形展开研究? (研究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师:你还想知道哪些图形的内角和?请大胆提问! 生3:五边形、六边形。 …… 师: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接下来的时间请把刚才所提问的所有多边形的内角和全部研究出来,你觉得可能吗?提出你的疑问吧! 生4: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呢? 生5:每种图形不一样,方法应该各不相同,怎么研究呢? 生6:之前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所有的图形吗? …… 师:假如我们准备开展研究,你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生7:划分图形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8:这些图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9:我们能得到这么多图形的内角和吗? (最终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激发出来,学生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参与到研究中,这些问题有错的,有对的,教师不着急评论,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著名学者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学可谓教学相长也。我们探索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旨在于触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责编 李琪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