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读东梓关村历史文化村落新杭派民居组团院落 |
范文 | 张愚 闵颜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民居建筑就强调群体组合,而非西方建筑以单体为中心。在历史文化村落中,组团式的村落肌理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缩影。如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使村落新民居中出现千篇一律的“排排屋”的格局,割断了传统民居组团院落的历史格局,导致历史文化村落出现整体风貌断裂和乡村建设遭到破坏的困境。因此,探析新民居的建设更新刻不容缓。文章以富阳东梓关安置区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和分析,对其组团院落进行解读。 关键词:东梓关 新杭派民居 组团 院落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3-0144-02 一、东梓关村简述 (一)历史文化 “西下严陵滩,东流第一关。”东梓关古时曾为著名水上关隘,历史悠久,多处古迹保存完好。现存近百座清末民国初的古建筑,许家大院、安雅堂、朱家三房堂楼等都是留存下来比较知名的传统民居古建。村庄史超过1500年之久,是历史遗存下来的千年古村。全村630余户,人口1800余人。 2013-2014年,东梓关村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15年,被列入浙江省杭州市“新杭派民居”示范点,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东梓关古民居遗存 笔者根据实地调研统计,东梓关老村保护区内,留名保护下来的古民居建筑为19幢,建筑年代分别集中在清代和民国时(如表1)。 (三)东梓关新杭派民居的建立 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整体风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优化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是推进历史文化村落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东梓关老村内人口密度高,老旧民居建筑年久失修,使得古民居生活环境恶劣,再加上古民居修缮回购和外迁部分人口等因素。东梓关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改善农户的整体生活条件,建立了新杭派民居搬迁安置区,重建人们对亲情、乡情、与场所的联系为拆迁和搬迁安置的农户,改善农户的整体生活条件。主要研究区域在东梓关村的东南角处(如图1),该区块由政府代建,农户集资、政策补贴模式进行回迁安置区,是具有领头意义的新杭派民居示范点。 二、东梓关村新杭派民居组团院落解读 冯骥才先生认为:村落文化是一种“根性文化”。历史文化村落变化日新月异,村落建设风貌的发展中新民居的建设更新变得尤为重要。不但是人们现实的居住空间,而且是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是活着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解读东梓关村的新杭派民居组团院落设计,不仅是要分析其极具多样性的组团院落空间,更要挖掘其组团院落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两点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东梓关村主要研究区域内的46户新民居,为了更好地解读组团院落空间,挖掘东梓关组团院落背后的文化。本文将从组团聚落模式、院落层次形态和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对东梓关新杭派民居组团院落进行分析解读。 (一)组团聚落模式 组团院落空间构成,即三维乃至包括视觉动态反映在内的四维空间形式塑造,则成为体现人居环境特色,创造优美空间形象、提高居住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组团院落空间是泛指居住空间以外的空间形态和物质条件,其中由居住空间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道路组成的院落等,都是属于组团空间中的“半公共空间”。 东梓关新杭派民居中则是采用组团院落半公共空间的构成关系模式,延续了传统古建筑民居中的群体组合式,将农户的搬迁安置房落地。设计在不超标总建筑面积前提下,从农户单元入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和小进深大空间两种形态的基本单元,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进行再认识和重构,前后错动、东西镜像的演变成四种基本形体单元(分别是N1、N2、N3、N4户型)进而,通过基地轮廓和居民传统交往模式的同步考虑,由四个形体单元围合形成一个半私有院落空间为中心(如图2)。 組团与单元有序生长衍生,形成多层次的新杭派民居规模组团。有序的聚落形态,既保留了中国农居过去群体的规模形态,也延续了过去农居丰富性、多样性、整体性和场所感的情感还原。实现了多样性聚落形态的同时,提升了农户整体生活水平,为历史文化村落中传统民居的建设更新发展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与农居现状中行列式机械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新民居中组团聚落空间形态的布局体系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并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院落层次形态 “院”在《辞源》里的解释为“周垣也”,单独的“院”字常与“庭”字相连。在营造模式上,建筑群体以院落的方式完成空间形式的组合,院落成为传统建筑具有相同形式结构的源泉,成为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可见,院落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最为典型的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东梓关新杭派民居保留了传统建筑群体组合中内向布局的形式。利用前院、内院、后院的院落进深,延续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院落形态精髓。围墙与建筑的围合营造出层次丰富的院落空间,微妙地界定出不同空间关系层次。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公私关系进行串接,构建出一个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空间序列。(如表2)宅中有院的内向感建筑布局形式得以保留延续。虚实结合,公私界定。既满足了农户的日常生活需要,起到调节气候、遮阳采光等功能,又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形成内向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穿越与交流。表2院落空间关系层次表 (三)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史文化村落因为它的历史特性和传统性,形成了血缘群体和左邻右舍守望相助的地缘群体,价值观相对统一,因此保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当地群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 传统民居长期形成的历史性生活方式和群体聚落传统格局文化,不会随着生活空间格局的转变而变化。东梓关组团院落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上,由单体院落建筑围合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组团,从民居院落一组团中心绿化院落一整体新民居的活动广场三个不同等级的历史性开放空间系统,还原东梓关原真性历史文化记忆,邻里间交往延至村落群体的交往。东梓关村组团院落的构成形态,看似无序,其内在的有序性伴随着东梓关传统地域历史文化的始终。传承并延续传统民居的整体聚落格局脉络,以现代的建筑语言重构传统民居脉络,形成新的具有东梓关新杭派民居风格的聚落格局(如表3)。 结语 东梓关新杭派民居组团院落保持着传统民居的基本历史形制,既达到了与老村的整体风貌协调,又实现了对农村新民居人居环境的改善。东梓关组团院落的空间解读,既包括组团聚落模式和院落层次形态的实体文化内涵,也包括地域历史文化传承的精神文化内涵。设计与人文的交融统一,为历史文化村落中新民居的建设和可持续更新,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