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参与式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
范文 | 胡领军 [摘 要]通过参与式学习的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不断优化,对更好地体现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宗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打造参与式学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55-01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爱好以及成长中的困惑,主动地发起或参与相关的求知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好地融入课堂,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打造小学数学参与式学习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境,创造参与空间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为了給学生创造参与空间,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商场购物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名学生扮演销售员,其他几名学生扮演顾客,学生自主选择购买的商品,并计算对应的价格,教师在一旁适时地给予引导。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境,创造参与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性格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有的学生则很被动。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着”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三组不同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1)45+67= 23+14 = 32+19= 27+53= 35+17= 37+42= (2)45+( )=112;23+( )=37;32+( )=51; 27+( )=80;35+( )=52;37+( )=79。 (3)112-( )=67;37-( )=14;51-( )=19; 80-( )=53;52-( )=17;79-( )=42。 观察上面的练习,可以发现,从第一组到第三组,难度是逐渐加大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题,各有所获。 可见,分层教学能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保证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联系新旧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而数学学科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巧,充分发挥参与式学习课堂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对比练习。 (1)53+62= 23+32= 262+28= 43+713= 79+47= 425+17= (2)5.3+6.2= 2.3+3.2= 2.62+2.8= 4.3+7.13= 7.9+4.7= 4.25+1.7= 上述练习中,第一组是整数的加减法,第二组是小数的加减法。通过两组计算练习的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小数计算的要点,内化方法与技巧。 可见,采取联系新旧知识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新知,内化新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打造参与式学习课堂,数学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熟悉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探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钟伟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