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年人出行公交车内部结构设计研究
范文

    饶旭日

    摘要:为给予老年人更好的公交出行体验。分析了公交车的发展历程、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出行活动特征、以及现有公交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得到适合老年人乘坐的公交车内部结构的优化策略,提升老年人公交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该方法可以为老年人公交出行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交车出行 老龄化 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34-0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理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且程度不断加深。其中,经济最为发达、发展最快的特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多早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1]。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许多有关老年人的产品被不断设计出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其中对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老年人出行方式的研究也在被不断提起。与老年人出行密切相关的公交车出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北京为例,对老年人使用公交车出行特征以及现有城市公交车内部环境的设计现状进行探讨,旨在改善现有公交车的内部布局设计,提升老年人在使用公交车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一、公交车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交车的发展经历了有轨电车、无轨电车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迎来了更新换代最为迅猛的时代。本段主要分析北京公交车的发展,从五十年代最早出现公交车开始,到现在行驶在大街小巷的公交车。

    50年代的时候,长安街上基本找不不到公交车的影子,老百姓的近距离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中远距离的出行主要是人力车和自行车。在50年代初期,第一批客车出现在了北京的街头,“大道奇”T234客车[2]。

    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的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吉林长春下线,北京客车厂将解放牌卡车改装成了公交汽车。

    60年代北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公交车,这一批的公交车也不是国内自己制造的,而是从匈牙利进口的伊卡路斯汽车。这一批车型也迅速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投入了使用。

    70年代的时候,随着国内人口的增加,更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老百姓对公交车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的公交压力很大。导致公交车的运力严重不足,公交车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城市的交通法规缺乏标准,导致公共交通的问题凸显。在这种背景下,1984年,我国自主设计的黄河客车终于出现在了背景的长安街上,缓解了当时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

    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交车的舒适性、内部设施的合理性不断提升,各式各样额巴士出现在了北京的街头,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无轨电车的出现。

    进入90年代以后,北京的公交车除了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承载人数、排放标准,外形设计等指标,同时出现了双层巴士,同时有一些老旧的公交车也没有完全淘汰。

    21世纪,北京的公交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上北京申奥的成功,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公交车的排放标准被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北京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被称为“巡洋舰”的新型巴士。

    现今,公交车依旧在飞速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北京的公交车也顺应了汽车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力驱动的新能源公交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能源公交车会逐渐替代柴油驱动的公交车,成为北京公交的运营主力。

    回看北京公交车的发展历程,公交车的发展从最初基本功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新时期对公交车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新标准的建立,公交車为乘客提供了越来越好的乘车环境和舒适的体验。现在,地铁逐渐成为年轻乘客、上班族的首选,但北京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依旧采用公交出行,可以说公交车是老年人中远距离出行的主力。但公交车的发展并没有专门为老年人进行设计,虽然无障碍化的理念不断被提起,依旧没有一款公交车是专门为老人设计,也没有专门为提升老年人出行体验的理念被提出。

    二、老年人出行活动的特征与现状

    老年人的居住位置,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出行活动特征。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服从距离衰减的规律,老年人的大多数活动都是围绕的居住位置的近距离范围进行展开的[2]。根据距离居住位置的远近,可以将出行划分为,近距出行(距家lkm以内)、中距出行(距家1~3km)和远距出行(3km以上)[3],其中近距离出行占用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其中包括:社区、公园内的娱乐活动,小商铺的一些购物活动、走亲访友、接送小孩上下学等;中距出行主要包括:到市中心的购物场所购物、去较远的娱乐休闲场所、去中心医院等;远距出行主要包括:大型商场购物、去近郊的旅游活动等。

    (如图1)所示。整体来看,按照老年人出行活动的种类,主要归纳为三大类:休闲活动、购物活动和求医活动[4]。

    休闲活动是老年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所从事的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如图2)中可以发现,经调查,老年人中仅12%偶尔外出活动,88%的老人每日至少出行一次,78%的老人每日会出行多次。在此暂不考虑出行不便的情况,只要老人有自由活动的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是有意愿,同时也有需要外出活动的。

    (如图3)所示,31%的外出老人会在户外停留半天以上,69%的外出老人会在户外停留1h以上。

    (如图4)所示,经过对北京老年人出行方式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这是由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如图5)所示,北京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多是围绕着小区1~2km范围内的商业服务展开的,因此老年人多为步行,或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步行方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下降。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三点:

    (一)老年人进入高龄阶段后,出行需求不断降低且出行范围不断收缩,多数出行不需要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

    (二)公共交通线路和车站布局固定,不够灵活,老年人搭乘不便。

    (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上下公交车愈发不便,且很难在行驶的车辆中站稳,高龄老年人对于乘车环境的舒适度要求更高。

    通过社会调查,对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的主要问题做了整理。(如图5)所示公共交通的主要痛点为:缺少直达线路,需要多次换乘;公交车站较远,乘车不便;车内环境不够舒适。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主要取决于可达性、便利性与安全性这三个衡量标准。

    本文着重解决车内环境不够舒适的这一问题,通过对车内环境的重新设计,增加老年人的出行效率,提高出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三、现有城市公交车内部环境设计现状

    公交车作为一种十分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型城市中,公交网络的不断完善也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但通过自身的乘车体验,发现许多乘客对乘坐公交车感到不满意,对于满意度较低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交车内部环境存在的不足,其中有关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座椅数量较少。(如图6)所示。多数现有的公交车只能提供一排靠窗的座椅供老年人使用,在一些老年人乘车较为密集的公交线路中,常常出现老年人乘车没有座位可坐的情况。

    (二)座椅舒适度低,很多公交车的座位使用的是较硬的材料,长时间乘坐会引起老年人的身体不适。

    (三)座位方向设置不合理,部分公交车的座椅朝向背对公交车的行驶方向导致乘坐过程的舒适性降低。

    (四)车内扶手设计不够合理,老年人身材普遍较为矮小,站立的乘客由于扶手过高而极易产生手柄比的疼痛感和疲劳感。

    (五)上下的无障碍设施几乎没有,很少有使用轮椅的老年人乘坐公交车,—方面是由于乘坐轮椅的老年人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另—方面是由于公交车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公交车内部没有专门放置轮椅的区域,许多公交车的过道过窄,放置轮椅之后,影响了乘客在车内空间的自由活动。

    (六)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车内空气质量很差,会导致老年乘客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

    (七)公交车的号牌不够大,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的可视度很低,在高峰期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可能使老人无法顺利上车,延长老年人的等车时间。

    (八)下车过程中,公交车缺少照明系统。在夜间,老年人的上下车很可能看不到地面的情况而造成危险。

    总体来看,公交车的设计没有专门为老年人考虑,在非高峰时段,公交车的座位数量,公交车内部的舒适程度都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四、老年人公交车车内布局设计优化策略

    (一)座椅布局设计优化策略

    老年人对座椅功能的需求要点主要为:安全、便捷、体贴。使用性质较软的材质代替现有的硬塑料材质,提升对于老年人臀部,腰部、颈部的缓冲和舒适性[5]。

    座椅外部空间需要保证大小合理,便于乘客自如的改变坐姿。提升座椅单元规划的合理性,增加座椅的座位数量,减少车内的站立空间,使得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坐在座位上乘坐公交车。车内座椅也可以采用折叠的形式,方便在多种情境下的公交车使用。

    车内需要设置专门的区域,供使用轮椅的老年人乘车区域,并设置轮椅的固定装置,鼓励更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出进行活动。

    座椅的朝向尽量采用与行车方向同向自排布方式,保证乘车的舒适性。

    (二)车内扶手的设计优化策略

    为避免手扶横梁过矮而导致乘客碰头,其高度设计应大于95%的老年乘客的身高[6]。由于老年人的身高普遍低于年轻乘客,可以考虑安装两排扶手,供不同的乘客使用。也可以将扶手的塑料吊环设计成可伸缩式,以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使用。

    (三)上下车的无障碍设计优化策略

    对于部分腿脚不方便或轮椅乘车的老年人,采用无障碍设计。将现在的台阶上下车的方式全部改正为斜坡上下车的方式,同时降低老年人上下车的入口高度与公路边缘的高度保持平齐。在提升老年人的乘车便利性的同时,缩短老年人的上下车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效率,降低老年人在上下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车门的设计也需要改进。适当增加车门的宽度,方便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上下车。

    (四)车外照明系统的优化策略

    在上下的区域,车底安装照明灯,或者在车门的区域设置照射到地面的照明系统,进一步保障老年人上下车的安全性。

    (五)车内空气净化的优化策略

    车内净化器已经拥有十分成熟的技术,是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一种空气净化方式[7]。可以有效清除PM2.5等主要的污染物。车内空气净化的实质主要是使车内空气的流动,出于成本的考虑,在车顶设置通风口,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

    除了内部设计优化策略之外,公交车整体的服务流程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部分,本文对北京公交车的服务流程提出了简要的展望,在优化设计公交车内部布局的同时,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

    (一)以老年人居住周围2-3km的距离重新划分老年人的生活圈,依据每几个生活圈的区域,重新分配一定数量的公共交通的车辆。

    (二)借助相关研究的现有成果,对老年人的出行目的进行分类。出行前,老人采用预约行程的方式告知公共交通系统的出行目的、时间等个人信息;同时,新设计的系统在后台提前规划好公交车接送老人以及老人步行到个性化乘车点的路线和时间安排。

    (三)取消原有的固定站点的模式,依据每个老人的居住区域附近,就近设置个性化上车点,解决原有的乘坐公交车的步行距离过长的问题。同时,运用个性化的思想,将每位老人送到各自要去的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步行时间,在提升出行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便利性。

    (四)乘坐一定次数的公交车以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费用优惠;或者在一定时间段内推出免费乘车的服务,使得整个服务流程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同时鼓励老年人使用个性化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使得公共交通的服务对象更加明确,提升公共交通在所有出行方式中的使用比重。

    结论

    现如今,公交车仍在飞速发展,地铁占据了年轻乘客很大的出行比重,而公交车是老年乘客在中远距离出行的首选。公交车让老年乘客出行的满意标准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从一个站点平安送达另一个站点那么简单。老年乘客的可达性、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公交车能源的环保性等词语早已成为公交车出行新的衡量标准。使用LNG的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主流,电力驱动更加环保的公交车注定将成为公共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若要真正提升老年人的乘车体验,还需要从与与乘客关系最为密切的角度出发,改善公交车内部的结构设计,使其更加适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使得设计真正关爱老年人。

    参考文献

    [1]桂世勋.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J].南方人口,2001,16(4):1-8

    [2]贾云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与社区助老服务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2(5):119-122

    [3]刘斐.现代城市老年人出行产品系统适应性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60-169

    [4]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2,26(3):53-55

    [5]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肖军,罗卫东,袁森.西南地区公交车扶手的人机工程学设计[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1,40(2):33-34,60

    [7]杨红刚,李刚,解科峰,等汽车车内空气污染与对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7):430-434

    [8]周丹妮.基于乘客需求的公交车扶手优化设[J].设计,2016,29(21):18-19

    [9]山川,張强.基于我国老年人需求特征的辅助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3):106-1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