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微平台界面设计看高校品牌构建
范文

    王丽娜

    

    

    

    摘要:基于当前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持续发展的时代语境,关注到高校品牌构建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寻求高校品牌构建的特殊要求与以人为本精神之间的契合点。结合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人类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微平台界面设计为研究对象,展开个案研究。探索结合“以人为本”精神的高校品牌构建的一般逻辑和规律,并为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求解决路径。

    关键词:微平台 品牌构建 以人为本 界面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5-008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hich willcontinue to develop for a period of time,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eternal topic ofuniversity brand building, and seek the point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special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y brand building and the people-oriented spirit a case studywas conduct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anthropology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explore the general logic and law of university brand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people-oriented", and to find solutions for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micro platform interface design.

    Keywords: Micro platform Brand building People-oriented Interface designStrategy

    引言

    當今社会的变革已经显而易见了,基于数字化、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体验着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无界。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想必历史上的某些事物从兴盛到衰败,最终成为文物被陈列在博物馆中,也和这些颠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举个不太确切的例子,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人对于钱包的使用率呈现断崖式下降,以往以生产钱包为业的生产商为谋生计纷纷转行,那么或许在2020年后出生的孩子将不再知道钱包是何物,甚至有一天,他们会在博物馆里了解到钱包的材质、构造及使用方法。

    一、微平台作为高校移动服务平台的载体

    我国移动校园建设开始于2010年左右,在不足十年的时间中,历经四次发展变迁,从最早的WAP到APP,其后到APP+H5,最后到现今多入口一体化的新阶段[1]。在移动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载体有其相应特点,如表1所示[2]。

    《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日登录用户约为10.1亿人次;日发送微信消息约为450亿条,较2017年增长18%;日微信音视频通话次数达4.1亿次,较2017年增长100%,可见,在当今时代,微信成为当前高用户活跃性的移动社交及服务平台,本身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另外,基于微信APP的基础框架及接口进行高校移动服务的开发,可与高校网页服务系统对接,有效缩减开发和运用带来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第三,基于微信平台进行的高校移动服务开发,降低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兼容性带来的使用问题,使用户有较为稳定顺畅的体验且易于推广。由此可见,微平台作为高校移动服务平台是符合高校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微平台作为高校品牌构建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校品牌构建的必要性已然无需赘述,在这里简要探讨高校品牌构建与其他品牌构建的差异性问题。高校作为一个给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性组织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影响力。故在兼备一般品牌构建基本特征如品牌经济、品牌管理及品牌传播的基础上,还应充分体现时代使命、社会责任、文化积淀及人文素养等诸多因素。高校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外化形式即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走访国内各大高校,每所高校无一例外都具有一套自己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由此可见,高校品牌构建已实现零盲区的初级目标。至于品牌构建的效果自然是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问题,其中涵盖了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而这些学科恰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人本身。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并结合高校品牌构建的需求,笔者以微平台界面设计为例,把设计中蕴含的复杂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世界的瞬息万变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每个人、每个行业都面临着挑战,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查阅大量关于“移动服务平台界面设计”的文献,大多侧重于描述具体的设计方法,但也曾提及关于人对设计的介入。如李峻在《高体验度的游戏虚拟物品交易APP界面设计》一文指出,“在界面设计中要注意界面设计的合理化、平台形象设计的生动化、视觉安全的重视化三个方面,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优化用户体验,同时提升品牌的竞争力[3]。”马晓春在《面向数字时代的导航地图信息设计>一文,系统讲述了数字化时代导航地图存在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设计策略给出较为完善的建议。笔者注意到在结语部分,马晓春提出“地图始终服务于人类的本质”,对此深受启示。设计的本质即是服务于人,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以人为本”,高校微平台是以手机移动端为主要载体的服务平台建设,其作用于所有高校教师及在校学生,受众面十分广泛,故其设计同样应以服务于人的本质出发。故本文讨论的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高校品牌构建思考,希望能为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提供借鉴之意。

    三、“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策略

    “以人为本”一词并不陌生,是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伸。在中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是管仲,在其《管子》一书中写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而后,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界的引用颇为广泛,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故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应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更多强调以人或人的经验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

    现如今,移动校园处于由APP+微信+腾讯+支付宝协同使用的阶段,由于APP的设计和运营费用较高,考虑到运行成本的现实情况,使借助微信平台实现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广泛性与日俱增,抛开二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差别来看,微平台界面设计的基本流程基本可遵循APP设计的基本流程。

    智能手机APP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包括信息架构、交互行为、视觉界面,其设计的基本流程“一般认为,用户界面设计是在信息结构确定的基础上对用户行为进行重新组织,进而完善视觉设计,其交互行为组织和视觉设计之间是一种线性的递进关系[5]。”这种递进关系的处理过程则反映出高校品牌构建的逻辑和方法。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应包括用户研究、信息构架、视觉设计三个模块。

    (一)以人为本的用户研究

    高校微平台的广泛使用,其受众群体具有稳定性,故应以受众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受众进行分析,主要可从经验性特征和易操作性特征两个方面着手。

    对微平台用户行为进行逻辑性分析是先于微平台界面设计所做的必要性研究。用户在使用微平台的过程中,往往依照往常使用的其他服务平台的操作流程进行。所谓经验是指认知主体即人在与外界世界众多事物的真实交互中获得的认知,用户在使用微平台时具有经验性行为逻辑特征,往往会先调动过去的认知经验进行操作,然后在与用户界面的交互中又不断产生新的认知。这些经验式操作流程会潜移默化影响用户的实际操作。如在微信公众号使用中,出现在屏幕下方的左右箭头(<、>)的作用是上次操作与这次操作的循环,而在页面左上方出现的“×”号则意味着关闭页面,这是根据用户对“<、>、×”等符号的经验认知而设定。当用户看到这些符号时,就会主动调动过往经验,而这经验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有一个较大的优势是人们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工作、娱乐、获取信息,倘若在操作流程中用户感受到过于复杂或因有悖于经验认知的操作所带来的反复操作,会直接影响用户是否继续使用微平台的热情和持久度。但需要明确的是,用户的经验认知也是存在差异性的。如在打开一个界面进行操作时,中老年用户由于对新事物的距离感和缺少认知经验,会反复观看界面以确保正确的操作,而青年用户对界面中的信息引导识别速度较快,同时还会关注界面设计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用户的经验认知和视觉认知都存在明显差异。高校界面设计的受众群体是在校师生,学生最为受众主体,年龄分布于18-24岁之间。故在微平台设计时,应符合青年用户的经验认知和视觉认知习惯,优化界面交互体验,使用户在使用微平台界面时尽量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复性操作。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根据用户经验认知和视觉认知,梳理用户的行为逻辑特征,同时结合微平台提供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和易操作性目标,从而确定微平台界面设计的基本逻辑。

    (二)基于用户使用逻辑的信息构架

    在信息构架设计时,设计者习惯于采用数理逻辑或分类逻辑的方式进行信息构架的分层。笔者认为,高校微平台信息构架设计,依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结合用户行为逻辑进行优化设计。以用户行为逻辑为优先优化信息架构并非一定是简明扼要的,反而可能是看上去功能属性较为繁杂的信息构架,但却是用户所认为的直观便捷的信息架构。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关心的是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只要层级信息是符合用户使用逻辑的,即便是复杂的,也并不影响用户使用。因此,高校微平台的信息架构设计,不能单一地依靠数理逻辑构架或分类逻辑构架进行界面设计,同时应结合用户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明确用户使用界面的目的和需求。用户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大多基于前文所述用户的经验认知和视觉认知,是在界面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故在设计信息构架时,更应当优先考虑用户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来设计信息构架的层级或变更层级信息。使用户使能更快速、轻松的完成任务操作、解决问题。

    (三)求同存异的界面视觉设计

    高校微平台视觉设计是基于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运营成本低、可直接对接网页服务系统、兼容性好等優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界面视觉设计的局限性。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服务平台,为了最大范围兼顾用户群体的需求且便于操作,往往会设定一个基本框架,用户只能依托框架进行内容的填充,故易呈现出同质化倾向,由此一来,微平台界面设计求同存异的差异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标题与版头设计:在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的标题与版头设计部分,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借助微平台构建高校品牌并传播,且皆各有特色,本文只列举—二,加以说明。图1、2分别为南开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校园为平台推送界面的设计,微平台界面设计的框架十分鲜明,且不易更改。笔者注意到,各个高校在微平台的界面设计存在差异性,如南开大学在每篇推文的版头设计,添加线条的动态表现式,呈现出由“南开大学主楼图形”向“南开大学”文字的过渡,使原本静态的界面富有动感和韵律,同时成为高校品牌构建的视觉呈现方式之一。图2为中国美术学院微平台界面设计,标题设计为“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方面是梳理推文所属类别,另—方面展现中国美术学院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处处彰显“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实践宗旨,潜移默化深化高校品牌;除此之外,在微平台界面设计的版头统一添加以中国美术学院及其logo为主要视觉元素的图片设计,与南开大学版头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途径塑造学校品牌。

    2.色彩使用规则:高校品牌塑造往往借助于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标准字、标志或辅助图形,在微平台界面设计实践中,还应注意到标准色的使用。这里所说的标准色可以是单色亦可以是复色,如中国美术学院采用其标准色红色,这个红色的色号取自其标志中的红色,故在使用过程中,界面设计始终传递给用户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南开大学则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色彩,但几种色彩的设置亦是设计选择后的产物,如图3所示。将南开大学色彩导入Photoshop软件中进行色彩提取和比对,发现色彩的HSB色彩模中的S值(即Saturation表示色彩的饱和度)均为75%,说明两种色彩选取并非仅仅依据感性的色彩喜好,而是基于对色彩三要素即色相、饱和度及色彩亮度进行科学的数据解析所得,虽然两种色彩具有不同的色相和亮度,但是饱和度的数值完全相同,使色彩与色彩之间存在一种隐形的理性规律,故用户在观看使用微平台界面时,即保留色彩使用的多样性,同时不同色彩并置使用也未显突兀。

    3.网格体系的使用:微平台作为高校服务于用户的一种载体,其视觉形象设计除了前文中说到其界面设计中的版头设计和色彩设计,另外一个及其重要的设计形式则是版式设计。微平台大多借助网格设计进行文字和图片编排,故在界面设计时应寻找相应的网格体系。网格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数字比例关系,通过严格的计算,对平面作出空间划分,从而指导和规范版面中视觉元素的布局以及信息的分布与排列[6]。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应体现校园文化、社会责任、文化积淀及人文素养等内容,草率选择微平台中已有模版进行界面设计,有碍于高校品牌的构建与传播。应根据高校品牌定位、品牌特征确定专属性强的网格体系,而后进行微平台界面的版式设计。网格体系的确定,首先需要以正文为主要参照标准,选择适合的字体、字号及行距,确定网格的行高,以此为参考,其标题或辅助说明文字的大排列方式应与正文保持一定的规则,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确定网格系统后,推文中的图片和文字的编排皆应遵循网格系统的使用规范,在秩序中寻求变化;第三,网格系统一经确定,应作为微平台界面设计的标准尺度,一般可应用于本校微平台中所有界面设计。

    基于对上述两所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的分析,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微平台界面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以笔者所在院校——太原工业学院为例,浏览其微平台公众号的界面设计,并截取部分界面,总结其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界面设计问题。如图4所示:每一篇推文中,没有呈现具有太原工业学院学校品牌特色的视觉元素,用户在浏览界面时,不会对其学校品牌有较为深刻的记忆,故不利于高校品牌形象的构建与推广;推文中部分图片清晰度较低,用户观看界面的视觉体验较差,界面设计缺乏品质感,影响用户对校园品牌的认知;推文中各种色彩搭配使用欠推敲,缺乏理性分析和科学缜密的色彩体系构建,用户浏览界面时被没有规则的色彩信息干扰,影响阅读的舒适性与流畅性;太原工业学院界面设计中显然未使用网格体系将文字、图片进行有效编排,故呈现出混乱的版面编排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试对太原工业学院微平台界面设计进行改良设计,如图5。首先通过调研,总结设计符合高校受众群体的信息构架,在首页进行全面展示,便于用户操作;其次,设计具有高校品牌形象特征的图形、视觉形象,塑造学校品牌;再次,针对太原工业学院微平台界面设计,从色彩选取、版式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良。通过对太原工业学院微平台界面设计进行改良设计,起到有效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品牌、提升高校品牌认知的目的。

    结语

    手机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时代发展下的必然结果,高校品牌构建基于微平台进行传播,其界面设计是最为直接的传播途径。其信息框架设计应以用户使用逻辑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框架构建,同时配合具有理性与感性并重的界面设计,以科学作为设计的基石,才能强化用户从视觉感知到精神認同的品牌意识,是高校品牌构建的重要环节。

    基金项目:201 7年太原工业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17RWZX02。

    参考文献

    [1]蒋东兴,种连荣等.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王磊、门海,张涛.一体化微服务平台:高校移动校园发展新探索.中国电化教育[J].2017(11):120.

    [3]李俊,朱琰翎.高体验度的游戏虚拟物品交易APP界面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6):32-39.

    [4]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2):8.

    [5]占炜,都江.“行为逻辑”与“视觉体验”的互动演进——青岛地铁灾害报警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路径解析[J].装饰,2016(2):83.

    [6]单筱秋.比例、数列、模度在版式网格体系设计中的运用与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11):19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