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
范文

    李南南 卢章平 李明珠

    

    

    

    摘要:揭示了非遗在设计中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2008年到2018年中收录的1003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CNKI计量分析工具与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发文量、文献来源、机构、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现出非遗在设计中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研究集中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研究趋势为数字化保护与工匠精神。目前我国非遗研究中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协作度不高,合作群体较少。本文研究对非遗在设计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非遗 设计 可视化分析 研究态势 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5-0122-04

    引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活化石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剧、文化趋同、媒体信息泛滥的背景下,非遗的文化传播、群体记忆和文化认同面临挑战和机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引起各行各业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因此对学术界非遗在设计中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探讨在设计领域对非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以国内CNKI数据库为来源数据。在专业检索中设置检索年份为2008年9月1日到2018年9月1日。輸入检索式:su=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AND SU=设计,选择期刊、硕士、博士三大类资源类型进行检索后删除短讯、要闻、比赛等文献,得到有效文献1003篇。

    (二)研究方法:本文结合CNKI计量分析工具与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设计视域下非遗的研究势态进行可视化剖析,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法、可视化和知识图谱分析等。CNKI计量分析工具是知网中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以搜索的文献为基础,可以对发文量、机构、作者以及文献来源进行快速准确分析。Cite Space是一款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可将关键词及作者、机构合作关系以可视化图谱方式呈现,有利于识别与探测学科前沿、发现研究热点[2]。

    二、计量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年发文量分析:对CNKI检索的1003篇论文按期刊、硕士、博士三类统计并分析年发文量,了解该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整体呈上升态势。期刊类发文量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2009-2013年,发文量较平稳。2014年发文量为67篇,较上一年有450玷的增长,此后发文量呈指数型增长。硕士和博士类发文量处于相对平缓阶段。三类文献中期刊类文献最多,其次是硕士类发文量,博士类文献量最少,共31篇,平均每年3篇。

    国务院在2013年《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中规定“结合片区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将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创新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接着2014年,文化部启动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任务。在国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下,学术界关于非遗的文献在2014年与以前相比有了迅速的增长量。

    (二)文献来源分析:对1 003篇文献来源按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文量排名前5的期刊分别是《艺术科技》《包装工程》《大众文艺(理论)》《艺术教育》《装饰》。其中《包装工程》和《装饰》为核心期刊。

    《包装工程》收录的文献大多数是针对非遗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践,构建一定的创新方法体系为非遗文化的复兴提供参考;<装饰》期刊的文献立足非遗文化元素在新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讨论非遗传承与再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前瞻性。《艺术科技》收录的文献特点是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如信息化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大众文艺(理论)》文献偏向理论研究,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剖析,梳理不同非遗的发展现状等;《艺术教育》刊录文献将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

    由学位论文来源机构可知对非遗在设计中的研究集中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天津理工大学等学校。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空间的共生性研究。

    (三)基金与跨学科分析:检索到1003篇文献中合基金项目的文献共96篇。将基金项目分布整理如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占20.83%)、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占19.7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占11.46%)。除了国家基金外,江苏省、湖南省相应基金项目也较多。总之,在国家基金项目的带领下,各省份逐渐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投入。

    将1003篇文献按学科分类整理如图2所示,其中美术类最广共304篇(占30.15%),其次是文化类,共172篇(占17.05%)。此外,教育、通用技术、计算机等领域发文量也比较多。从学科分布可知,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方面,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遗进行探讨论证,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有11所,由作者与机构合作关系图谱结合研究内容可知非遗所具有的地域性导致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有合作,但发文量不是很多;吉林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大学也有合作。除此之外各机构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作者之间的合作以机构内居多,但多数是以导师为首的研究。图中由蓝到红的渐变色表示从2008年到2018年的过渡,颜色显示各机构对非遗的研究不具有持续性。综合作者及机构发文量分析,非遗在设计中的研究团队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蒙中为导师的团队;湖南大学季铁、何人可团队;天津理工大学以钟蕾为指导老师的团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孙立新团队;南京艺术学院邹玉清团队等。

    (五)高被引论文:1003篇论文中被引频率达30次以上的共有10篇。如表1所示。除第5篇和第10篇为期刊论文外,其余高频引文均为博士论文。

    被引次数最高的《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为浙江大学孙守迁导师的博士生论文,该文献是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较早的论文,详细阐述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部分,归纳总结了数字化保护的六大方式并以具体项目为例开发了剪纸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3]。第2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将当时炙手可热的动漫文化与非遗相结合,建立了非遗动漫产业化的产业链模型,该模型为非遗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4];第4篇是非遗进入课程系统研究最早的文献[5]。第3篇、第6篇和第7篇均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村镇或历史街区达到有机统一,建立共生性模式的策略[6-8]。综上所述,高被引文献揭示了当前学术界对非遗研究方向,研究集中在数字化保护(第1篇、第9篇、第10篇)、产业化发展(第2篇)、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第4篇)以及传统村落的规划(第3篇、第6篇、第7篇)。

    (六)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取每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即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利用Cite Space进行热点探测,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谱。设定时间切片为1年,Top N选择50,将生成的图谱标簽阈值设置为2进行聚类后微调,得到图4。

    除去位于聚类网络视图中心的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等,可分为六大类。聚类(1)最大,节点排在前四的为艺术设计、创新设计、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其他关键词节点大小基本一致。根据这些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非遗作为载体在各类设计中的应用。目前非遗在设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形”的应用,即具象文化元素符号的选用。以设计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提炼出视觉化元素,经过拼贴、再现等形式美法则转化后应用到设计中。聚类(2)中的高频词包含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根据词汇语义特征可矢口,这一研究热点是非遗具体的保护措施。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虚拟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成为非遗的保护方式之一。聚类(3)中的高频词具有相似性,主要是对针对非遗中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有些“非遗”的核心是技艺以及文化内涵,如秦淮花灯技艺是非遗,秦淮花灯是非遗技艺的载体。设计中“物化”的过程帮助非遗突破了其因非物质性而难以传承的困境。聚类(4)的关键词包含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这一研究热点是非遗进校园的相关研究。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非遗文化已逐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聚类(5)是针对传承人的研究,非遗依附传承人代代相传.保护非遗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非遗的传承人。目前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从“授人以鱼”的捐助形式升级为“授人以渔”的附能模式,每年遴选传承人学习和培训,促使中国传统工艺持续发展。聚类(6)涉及到具体的非遗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各地区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以及非遗项目逐渐被挖掘,齐心协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七)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学术界对非遗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非遗的多样性导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复兴。目前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聚类(1)非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聚类(2)非遗具体保护措施两大部分,以分析典型文献为主。

    非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①理论阐述。文献[9]从剪纸的造型、色彩和风格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入手,论述了其在网站界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的具体应用与发展。文献[10]在传统具象与意象的转化原则上进行庆阳香包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②实践应用研究,包括产品间转化和重构。文献[11]以符号学设计为基础,提出苏式家具可通过美学意识、材料结构、文化意象的方法转化为当代中式灯具。文献[12]以“开物成务”团队的产品为例,阐述了传统文化“解构”与“再造”的过程及结果。

    非遗具体保护措施的探索。非遗具体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生产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两方面。①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在坚持非遗本身真实性、整体性的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使文化及工艺得以传承,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措施,将详细的非遗项目形成相关文化产品,迸发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所得利益用于非遗项目的发展与保护中[13]。文献[14]通过回顾生产性保护的发展历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确定了生产性保护的适用领域。文献[15]通过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案例,对生产性保护策略及其应用进行详细解说。②数字化保护。“档案式”保护属于数字化保护中数据采集,将非遗相关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相应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保护研究还包括数据录入及转化等。文献[16]通过人类学方法,将侗族手工艺文化和智能硬件技术、3D打印技术相结合,借助计算机运算技术,开发出新型数字创意交互产品,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复兴。湖南大学2009年启动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采用协同设计体系,通过影像记录、增强现实互动体验等方式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三、研究趋势

    将文献导ACite Space设置时间切片为2年,Top N选择30,将关键词以time zone的形式呈现,不同颜色线对应相应年份,如图5所示。2008到2018年关键词时间轴分布图显示了关键词随时间的演变以及之间的联系。

    2008-2009年研究热点集中在历史街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2010-2011年以交互设计、艺术设计研究居多,并且开始重视非遗人才的培养;2012-2013年出现数字化、新媒体相关研究,以旅游纪念品、非遗文化、设计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较多;2014-2015年除了数字化保护外,生产性保护、创新设计、展示设计以及现代设计等研究较多,并提倡活态传承;2016-2017年在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出现了具体数据库的建立,这一阶段对传承人的研究也较多;2018年新的研究热点有工匠精神、实践教学。综上所述,从2012年起,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可见,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时代,数字化保护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非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设计视域下非遗传承的思考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非遗的保护问题,政府首先应在规章制度、基金投入、对传承人的重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是传承人应潜行传承,带好徒弟,积极进行恢复与重建。在政府和传承人工作的基础上,社会各研究人员需提升文化认同感,加强交流并广泛合作,共同助力我国非遗焕发新生机。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方式保护是趋势。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目前不少学者仅停留在“收集”、“保存”、“展示”阶段,我们要理解“数字化”的内涵,“收集”、“保存”、“展示”是基础工作,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新技术对合适的“非遗”资源进行“利用”[17],达到创新式传承。数字化不仅限于非遗APP、网页等领域。随着AR、VR、MR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体验游戏将会是一个发展趋势,故宫博物馆创作的“皇帝的一天”APP以及“太和殿的脊兽”小游戏等,根据现代人生活习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故宫文化的传播。《谜宫·如意琳琅图集》结合APP线上系统的互动式阅读体验方式同样值得学习。数字化时代要求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当然,还需要依靠不同领域专家的协作。

    五、秦淮花灯数字化传承设计

    秦淮灯彩又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秦淮花灯”等(以下简称“花灯”),源于六朝时期,在明代已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灯彩集书法、剪纸、彩绘、雕饰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国际文化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日益扩张,花灯的发展受到挤压,学者及各界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探寻灯彩发展之路,花灯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和对花灯的利用也越来越多。

    笔者以田野调研、非干预式跟踪观察、半结构访谈为主要调研手段,别对句容陈式以南京陆式花灯进行调研,获取调研笔记文本、图片、音频、视频4类实证数据。通过Nvivo质性分析软件,由主题词词频语言云得到目前花灯的主要现状:①大型灯组主要是商家、政府定制,作为仪式性装饰符号活跃现场气氛,中小型灯彩在节假日作为儿童的玩赏之物。②在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工艺流程、发展现状等内容中,工艺流程为最需要传承和保护的,其次是文化内涵。因此本文选取花灯典型用户儿童为目标人群,通过对花灯工艺的梳理设计一款数字化交互式游戏实现对花灯的创新式保护(如图6)。设置了简单、一般、困难三个等级(如圖7)。图8和图9分别为简单等级中兔子灯和困难等级中荷花灯,此款游戏荣获江苏省首届数字化艺术创新设计大赛文档类三等奖。

    总结

    本文利用CNKI计量分析工具以及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学术界非遗在设计中近10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发文量和文献来源了解到各期刊机构对非遗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从发文机构与作者合作关系了解到该领域除了几个较明显的团队外,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较弱;从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两方面得到了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时间轴分布分析了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存在于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但其发展方式符合现代文化市场需求,趋向于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的创新式传承。文章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7

    [2]文庭孝,刘晓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田图书馆,2016 (2):21-27

    [3]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15-116

    [4]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74-186

    [5]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139-142

    [6]黄家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54-259

    [7]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85-196

    [8]李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研究[D]长安大学,2009: 73-74

    [9]于琳琳,山西剪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包装工程,2017,31 (8):211-213

    [10]王鹏鸣,黄慧,基于庆阳香包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索[J]设计,2018,31 (7):84-85

    [11]李嵇扬,张凌浩,苏式家具意象在当代中式灯具中的转化方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 (2):59-63

    [12]王素娟,对非遗活化初步实践的分析——以开物成务材料创新(深圳)有限公司为例[J]设计,2018,295(16):157-160

    [13]杨昶,天津非遗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28-31.

    [14]杨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诸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31-39

    [15]熊诗意,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14: 67-68

    [16]宁彤彤,季铁,闵晓蕾,基于侗族鸟图腾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开发[J]包装工程,2018 (10):34-35

    [17]张婷,陈光喜,黄帆,基于AR技术的广西壮族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设计2017, 30(12):139-13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