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范文 | 冯杏冰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核心素养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开发课堂游戏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44-03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关注。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 注重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 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操作感知和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因此,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认知起点,建立清晰的表象,经历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是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1.以生活经验为认知起点,建立清晰的表象 小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认知起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圆形物品。学生积极发言,列举出车轮、钟表、游戏转盘等。其次教师提问:“这些事物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回答:“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这样就建立了“圆心”这个概念的表象。此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自行车各条辐条的长度是否相等?”引导学生建立“半径”这个概念的表象。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圆的清晰表象,为下一步抽象思考提供了具体的形象支撑。 2.通过动手操作和反思实践,引导学生抽象数学要素 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有层次地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数学抽象”。如可按照“引入圆—自主尝试画圆―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的顺序展开教学。其中,把“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脚尖”以及“两脚间的距离”这两个关键点,观察和思考其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圆规总是一个脚尖始终不动,另一个脚尖绕着它转动,并且两脚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便容易许多。在上述操作、反思与交流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抓住与圆有关的数学要素(定点和定长),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圆的特征。这种有效的抽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抽象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开发课堂游戏活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之一。游戏活动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探索出数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开发课堂游戏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巧设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游戏活动的目标导向性和沉浸感很强,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活动应充分体现这两个特性。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计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游戏活动可分别采取组内竞争、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组间合作等方式进行,或者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 “掷一掷”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分析观念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二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三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数据分析观念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很清楚,但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层面上,并不知道怎样在教学中落实,更找不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落脚点。而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可以落实以上目标,其设计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组内竞争,设计游戏的组内规则和目标。将全班40个人分为10个小组,每4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内又以2人为一个小组,相互PK。选两颗色子和为5、6、7、8、9的小组为甲组,选两色子点数之和为2、3、4、10、11、12的小组为乙组。教师设计好表1,并发放给每个小组。游戏规则:出现哪个小组的数字,哪个小组就赢;掷色子20次,出现点数之和为下表中的数字一次,在对应的格中画“正”字的一个笔画,最后在相应的格子中计数,最终累计各组赢的次数。赢的次数多的小组为赢方。全班10个小组,汇报组内的输赢情况,教师统计甲组赢的次数和乙组赢的次数。根据结果(通过统计发现甲组赢的次数多)提出问题“为什么甲组赢的次数多呢?”,并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组内交流讨论的时间。 (2)组间竞争,提出猜想并验证猜想。让每个小组提出猜想,并要求记录各自的猜想,最后看哪个小组的猜想是正确的。进行验证猜想的游戏活动,让小组中的1个人掷色子,共掷50次,另外3个人记录。发给学生空白表格(表2),让各小组完成表2的填写。 (3)观察记录表,总结规律,汇报结论。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表,找出相关规律,并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汇报探究成果。 2.引导学生进行合情与归纳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情与归纳推理,让学生用数据作為证据,并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表2进行深入分析,从统计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利用数据,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找到各个点数和的两个色子的组合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 游戏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有效培养,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面对问题时产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信息进而发现规律的想法,体会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经历提问、调查、收集、分析以及运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真切地感受分析数据、推理规律的优越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强调 “無论在哪个学段,都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因素”。“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运用,是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化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运用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1.从运用图像进行形象思维到运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这种思维是无序且杂乱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像进行思维,通过引导和探索,渐进地过渡到符号运算。以“搭配问题”为例,通过对该课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在教学中落实符号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四个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1)运用图像或实物进行形象思维 服装搭配——摆一摆。提出问题:如果1件上衣只能搭配1条裤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袋中的衣服卡片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搭配方法,并在集体交流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搭配方法,使学生掌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有序搭配方法。 (2)运用文字或符号进行表象思维 服装搭配——记一记。提问:能否用简单的方法把上述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呢?学生借助图片、文字、图形、数字、字母等进行思考,其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体验了个性化、简洁化的搭配方法,符号意识得到强化,同时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数学符号的引入,可简洁地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与空间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数学符号的运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连线方法的反复运用和展示让学生体会到该方法的便捷和实用,感受到“有序”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2.设计多种变式情境,强化学生运用符号进行抽象数学运算的能力 (1)设计多种变式,运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服装搭配——连一连。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符号进行连线,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设置多种变式情境,让学生在连线操作时体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直观和简约美,促进学生符号感的发展。 服装搭配——变一变。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2顶帽子与3个木偶娃娃之间的搭配,他们能很容易地想出来,完全不需要用符号来代替实物,也不需要运用连线的方法去体验搭配的过程。即使引导他们应用连线的方法,但由于数据比较小,他们也会发现连少了再补全,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和操作。这不但不能完成本单元重点内容的教学,更无法让学生体验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由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差异,太过简单的问题既无法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又不利于后进生的思维发展,更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时,笔者加大难度,设计了多种变式情境。如在 “2顶帽子与3个木偶娃娃”的基础上增加“3顶帽子与4个木偶娃娃”的探究。又如增加“解密码锁”情境:密码锁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是1、2、3、4其中的一个数,个位是1、2、3、4其中的一个数,其密码有多少种组合?让学生在用文字表述感到麻烦或表述不清楚时,产生寻求简便方法的需求,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表示出帽子和木偶娃娃,使学生明白对同一类事物可用同一种符号来表示,强化用学生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 (2) 强化符号运算功能,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服装搭配——算一算。通过对上述几种变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得到搭配问题的乘法规律。上述的教学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适时引出乘法算式,合情推理出解决搭配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数学教学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通过课堂导入、游戏活动组织、教学优化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