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智慧语境中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
范文 | 回钰 关键词:生态智慧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美国洛杉矶市Silver Lake改造项目生态保护 场所重构 情境营造 引言 生态智慧是在与自然的长期相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基于自然与生态平衡规律,秉承可持续性的设计手法,重构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1] 。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场地保护、雨洪控制、乡土植被利用、材料再生、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方面。笔者在美国洛杉矶市Silver Lake改造项目中即是通过运用多种可持续性设计手法,实现了该场地的生态保护、场所重构与情境营造。 一、生态智慧的历史演变 世界上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大量充满生态智慧的实践活动。探究生态智慧的起源与发展,可以为现代人类的生产与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和灵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并努力达成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远古时代至19世纪60年代:生态意识的萌芽 “生态智慧”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周易》中就有描述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语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生态直觉[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基于“仁善”建立起一套蕴含着生态意识的哲学体系。而欧洲地区的生态意识萌芽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的《博物志》一书,其内容几乎包罗自然界之万物,展现了欧洲人对生态学知识的早期积累。1859年,《物种起源》横空出世,达尔文在书中首次阐明以适者生存与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3] ,为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标志着生态学的发展开始步入理性化与科学化的阶段。 (二)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生态科学的大发展 进入19世纪60年代,生态学的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1866年,“生态学”一词首次出现在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中[4]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学的确立和发展指明新的方向。1935年,“生态系统”的概念被牛津大学植物学家坦斯利率先提出[5] ,使得生态学开始关注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复合关系。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仍被掌握在少数生态学家手中,而没有在民众中得到普及。 (三)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生态文化的形成 20世纪中期以后,工业文明的出现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进行无情的掠夺与开发,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直到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如何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壞成为现阶段众多开发建设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未来,人类将继续把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生产与生活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正应运而生着一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近年来,有关生态智慧的研究主题,逐步由纯粹的理论研究向实践导向型研究转变,并开始朝向宏观(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生态智慧评价体系的构建等)以及微观(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环境康养等)等方面渗透。 二、基于生态智慧理念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态理念与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这一切都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可持续性的设计手法,将生态智慧理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良性发展。 (一)生态保护 21世纪建筑的生态观提出“正视工业革命以来的生态困境,加强设计领域的生态意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6] 。同理,生态观念指导下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强调尊重自然,保护和维系动植物生境,借助科技力量促进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实现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7] 。生态系统本身具备强大的维持与修复机制,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自然过程,强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再生能力,营造良性运转、动态平衡的生境体系。生态景观设计鼓励以高科技手段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加强对可再生原料的加工处理能力,促进场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使用,发挥可再生资源的最大潜能。生态理念要求景观设计始终以自然为优先,任何改造方案或工程手段皆要减少甚至杜绝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在营造景观的同时,亦可保留场地独特的自然特征、维系生态体系的稳定平衡。 俞孔坚与其团队在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实践中借助一系列工程措施巧妙化解了场地上的诸多生态难题。岐江公园的内湖与外海连通,日均潮汐变化达1.1米。面对挑战,设计团队修筑起梯田式种植台与高低错落的临水栈桥,遍植各种乡土水生植物。水位涨落间,精心布置的野生植被与花岗岩步道时而淹没时而露出,行走其间的游客仿佛漂游于水面和植物丛中。水际植物群落的繁荣生长给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了栖居之所,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提高,该设计的亲水性、生态性与美学价值将被更多民众欣赏和享受。 (二)场所重构 “场所”是对人类生活居住空间的具体表达,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塑造为人所用的场所[8] 。场所重构强调以人为本,通过重组景观空间、传承场地文脉、营造场所体验等手段,使人亲近自然、身临其境并且感同身受,其根本在于建立和维系可持续性的场地环境。景观空间的重组包括配置功能分区、组织交通路线以及改造建筑空间,其原则在于极力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或空间氛围产生干扰,针对保留的自然与文化元素,在修缮改造中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得重组后的景观空间仍留有旧时的印记。历史文脉是场地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文化记忆,景观设计可借助对场地原有景观肌理的延续以及对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和再利用来唤醒使用者的认同与共鸣,实现对场地文脉的传承延续。景观空间的场所体验可调动使用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位的感受,要求景观设计形式多样、色彩斑澜、意境深远,由此营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且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体验。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自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遗址改造而来,土人设计团队着力保留并重构了场地作为工业遗存的历史文脉,在江滩边的狭长空间内,营造了一个具有强大自净能力的湿地生态系统。利用自然地势高差,江滩被设计成梯地式的禾田带,栽植大量乡土作物和有净水功能的水生植物,在灌溉过程中随水体流动自然而然净化污水。保留下来的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摇身变为具有现代活力的酒吧休闲屋和观景平台,而废弃的钢板则在艺术家的巧手下被加工成形态各异的景观构筑物,它们零星点缀于场地当中,成为传递该场所工业文明记忆的载体和符号。 (三)情境营造 情境是人为创造的情感和意蕴,景观空间的情境营造离不开人与场所间的互动,景观设计希望“创造为人喜爱的高质量环境”[9] ,即以功能多样的场所,承担社交性的人类活动,并满足环境与情感的相融相交。城市中的景观空间是环境美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交往的公共场所,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日益多样化的功能,通过对空间层次的叠加复合,实现灵活复杂的场地功能,激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场所的情境便由此产生。密度适宜的社交活动可以为场所带来生机与活力,借助规划设计,将民众的诸多社交需求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合理分配,不仅是对场地空间的高效利用,更可展现丰富积极的场所情境。情境是物质环境与人类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使用者被优美的物质环境打动,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由此产生舒适宜人的情境氛围,这不仅显示着设计师的高超水准,更可为景观设计带来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可持续性的景观设计善于营造美好而感人的情境,人在环境中放松身心、怡然自得,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彼得·沃克的作品唐纳喷泉,位于美国哈佛大学内的一个交叉路口。校园中很多喷泉景观皆因水池维护问题“难得善终”,鉴于此,设计师在路口旁的疏林草地间以159块天然石块组成圆形石阵,打造创意十足的雾喷泉。唐纳喷泉经济环保、形式极简,但功能多样、意境深远。四季气候更迭,这里的景色也随之变换,春夏秋季如仙境般云蒸雾绕,冬季石块被白雪覆盖,恰如静美优雅的大地艺术。石阵粗粝质朴,与周边的古典建筑遥相呼应,虽身处人流熙攘的路口,却独留一份幽静神秘,学生与游客在此处攀爬游戏、阅读冥想,体验四时景异,感悟生命轮回,为这所著名学府增添了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 三、案例分析 —— 以美国洛杉矶市Silver Lake改造项目为例 Silver Lake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Silver Lake街区,该区以中高收入家庭为主,人口稠密,住宅林立,却缺少大型公园绿地。该地为丘陵地形,周边地势起伏明显,最低洼处有一面积近40公顷的废弃水库,常年被铁丝网围绕封闭,如图1。洛杉矶市干旱少雨,水库连年水量不足,且水质欠佳,城市规划拟将水库彻底改造,并开放为周边居民使用。笔者基于场地的自然与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及使用人群等情况,秉承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体资源,打造出一个自然环保、功能丰富、活力无限的水景生态公园。 (一)水木清华 —— 项目之生态保护 项目场地位于Spring Canyon底部,常年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自然降水与生活灰水,图2展现了场地地形现状以及周边的集水区范围。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场地将延续其收集水体与净化水质的传统功能,水的元素连接起场地的“前世与今生”,更是改造方案的主题。 场地地形沿袭盆地属性,整体呈现四周高、中央低的特点,且绝对高程北高南低,笔者因地就势,沿西侧开发出一套由北至南、贯穿始终的水处理系统,如图3。公园北端地势最高,亦是各类水源最先集聚之地,此处设置有曲线玲珑、形态自由的沉淀池,池中人工滤网与化学试剂“双管齐下”,有效截留并沉淀水中固体杂质;经初步净化的水体继续流经一系列阶梯型湿地,湿地中精心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既有秀丽清香的荷花、睡莲,又有青翠通直的水葱、芦竹,更有野趣自然的芦苇、菖蒲,它们或漂浮于水中央,或丛聚于水岸边,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组成丰富的水生花境,维护并提升了水生环境的生态平衡性与种群多样性;已历多级净化的水体继而顺势漫入线型优美、姿态洒脱的河流栖息地,水底地形崎岖起伏,不仅加快水流速度,且阻碍藻类植物的富集生长,此处水质清澈透明,流淌跳跃间与卵石碰撞相交,其声淙淙汩汩,好似一曲轻吟浅唱,沿岸栽植梧桐、榕树等冠大荫浓的乡土乔木,不仅再现了加州的特色植被景观,更为栖居此处的白鹭、水鸭、蝴蝶、松鼠等动物留下了生活的家园;至此,净化完毕的水体将继续发挥多样的功能,除可常年浇灌公园植被,还可在雨季充盈场地中央地势低洼的蓄水池,形成临时性的天然湖泊。公园中的水景形式多样,平静如池塘湖面,流动若溪涧跌水,它们共同丰富了场地内部的景观类型,维系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旨在进一步组织起场地内外的水体循环与能量流动,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别开生面 —— 项目之场所重构 项目方案启动之初,笔者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角度出发,对场地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尊重场地现有景观肌理为原则,基本保留其北高南低的景观格局,规划出陆地与水景两大主题分区,其中水景面积占比过半,且进一步划分成池、瀑、河、湖等不同类型,在洛杉矶这座干旱缺水的城市,该设计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场地现有水体的合理利用,更可唤起市民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洛杉矶市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晴多雨少,阳光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酿就了居民热情洒脱的性格特点,人们热衷户外运动,喜爱公众交往,基于此,设计方案结合对空间的组织、水景的处理、植物的配植等,为公园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内容与丰富多样的场所体验:人们在步道上散步、慢跑,在球场上运动、竞技,在湖面上垂钓、划船,在草坪上野餐、演奏,在树荫下阅读、瑜伽(如图4),在沙地上遛狗、骑马,尽情享受悠闲的假日,恣意挥洒热情的汗水。场地当中的人工痕迹极少,除了必要的硬质铺地以外,仅用水库拆除时留下的废弃钢板搭建起零星几座构筑物,大到西北侧的一处高架观景平台,小到散置在草地林间的几处锈色雕塑,这些装置艺术与保留下来的水体景观,都是公园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者,它们共同记录和诉说着场地曾经的故事。 (三)自由浪漫 —— 项目之情境营造 Silver Lake改造项目以水为魂,在景观设计上尤其注重对亲水空间的情境营造。场地中的水景隔而不断,曲折蜿蜒,串联起由北至南的空间格局,水景声、色、形多感俱佳,沿岸组织起丰富多彩的亲水活动,在人与水景的互动中赋予场地优美的形象与旺盛的活力。公园中水体种类繁多、动静有别,对于场地情境的营造亦是以再现池、瀑、河、湖等天然水景为主题,结合植被、铺装的多重點缀,组织起变幻多端、动感十足的景观轴线。轴线北端有池,造型圆润,象征水景体系的“源泉”;池塘西南侧是呈阶梯状布置的湿地系统,其间植被丰富,是公园中的天然“跌水”(图5);湿地以南蜿蜒着流线造型的“河流”,曲曲折折、川流不息;最终汇入场地中央的“湖泊”,作为水景体系的终端。这条水景轴线自“源泉”而“起”,经“跌水”而“承”,过“河流”而“转”,入“湖泊”而“合”,构建起“起承转合”的空间逻辑,寓意着由静而动,而又由动返静的情境氛围。水景的宁静之美,朦胧于平缓柔和的水岸线、荡漾于波光细碎的湖面、融化于清澈水面映衬的青山与蓝天;水景的灵动之美,跳跃于泠泠淙淙的悦耳水声,陶醉于野花水草的清新香气,感慨于溪畔茂密旺盛的草长与莺飞。动与静的循环往复,不仅维系着园中景观的情调与气氛,充分调动着游人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的丰富感官体验,更暗合了一种劳逸结合的活动生态与时空交替的生命轮回。公园中的水体景观、硬质铺装、植被绿化等皆以自然形式为主,水岸线蜿蜒动感,坡地起伏平缓,植被疏密有致,道路曲折自由,引导游人行至水边,亲近水景,赏景休憩、运动游览,人与环境沟通互动,情景交融,营造出动可自由而热烈,静可浪漫而舒缓的场地情境。 结论 无论是保护场地生态、重构场所景观,还是营造场地情境,皆是可持续性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重点在于将措施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科学理念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熟悉自然规律,将人与自然环境视作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开展符合自然过程的景观设计,是促使人类社会向生态化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迈进的必要手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