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助“三动”策略引导学生审题
范文 范玉兰
[摘 要]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动口、动手、动脑这“三动”策略,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三动;审题;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0-01
解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呢?笔者认为,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这“三动”策略可有效引导学生审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引导动口,进行转化读题
学生的解题思维若仅专注于题目本身,那么学生的思维将极易受阻,很难正确地解答题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口,进行“转化”读题,将陌生的情境转化为熟悉的情境,从而快速、有效地解答题目。
例如,教学“加减两步計算应用题”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习题:“上午游乐园一共有752名游客,中午离开了165名游客,而下午的时候,又来了303名游客,那么这个时候,游乐园一共有多少名游客?这一天游乐园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这一题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计算出了结果,而后一个问题却让学生不知所措,这是由于该问题所处的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陌生。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至少读题两遍),之后再给学生提示:“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能否将其转变为更简单的说法?”该提示一出,全班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经过讨论,有一位学生说:“上午游乐园来了752名游客,那么游乐园的门票就卖了752张,下午来了303名游客,门票又卖了303张,全天游乐园一共卖出了多少张门票?”通过这样的转化,问题和条件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引导动手,厘清解题思路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而学生都对操作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对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处进行圈点。
例如,讲解“两数相差”这一问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纸片以及三角形,帮助学生巩固“同样多”这一概念,之后再给出相应的情境:“有小白兔9只,小黑兔15只,那么小黑兔比小白兔少多少只呢?”教师先让学生动手画出示意图,再讨论:什么条件是已知的?什么条件是需要计算的?减去几只小白兔之后,小白兔的总数与小黑兔的总数是一样的?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了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有了清晰的理解,厘清了解题思路,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审题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保证学生理解题意和厘清解题思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意识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审题技巧。
三、引导动脑,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部分“貌似而神异”的数学题,学生往往偏向于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审题和解题,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如若师不能合理引导学生去思索、去修正、去对比,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审题思维,进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先给学生出示题1:“甲、乙两人开始赛跑,当甲距离终点仅有20米时,乙比甲要落后10米,问:乙距离赛跑的终点还有几米?”这一题的算式是10+20=30(米)(乙距离终点还有30米);然后再给学生出示题2:“甲、乙两人开始赛跑,整个赛程有100米,当甲跑到20米的时候,乙比甲要落后10米,乙距离终点还有几米?”在计算完题1后,学生看到题2十分高兴,他们觉得这两道题是“一样”的,于是还套用题1的算式,得出答案:“10+20=30(米)(乙距离终点仅有30米)”。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将解题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对比,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形成细致的解题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思维情况及认知程度,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为学生今后解决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问题做好准备。
(责编 黄春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