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宋晔皓:可持续设计的首要问题是提升品质
范文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副主任、建筑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教授。任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副主任,秘书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宋晔皓的研究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可持续建筑构造设计;乡土建筑现代化和现代建筑地方化——中国的本土实践;城市研究与城市设计;可持续城市设计。在带领团队在中国践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宋晔皓把路遇的坎坷都看成是成长的烦恼或促使个人和团队深思的节点。对于“可持续设计”的热度,宋晔皓则强调,在实践中的认识和操作上一定要重视行胜于言,一定要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将设计层面关注的内容落到实处。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宋晔皓: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该是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UIA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主题是“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展望了21世纪的建筑学。对于我个人而言,其中有三个方向值得深思:环境和可持續的研究,地区建筑学的思考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所以印象深刻,因为那个时候恰逢自己博士论文刚刚答辩完成,并在1998年的最后一天,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正式教师踏上了工作岗位。这次大会的很多思想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我,无疑像指路明灯,再次强化了自己在未来努力奋斗的方向,那就是坚持自己博士阶段花费了5年多时间的生态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同时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的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很多朴素设计策略和技术体系,努力结合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的融贯,对现有策略和体系进行再提高。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重要的时间节点有不少,例如2000年中标,2004年自己独立负责的常熟图书馆建成并荣获WA世界建筑奖优胜奖,2003年-2004年德国的访学和交流促成了我对可持续设计和美的设计的融合的思考,并且真正开始理解建筑是城市中的建筑,建成环境对于单体建筑设计的影响力,是基础的。2006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和很多同届或者前后届的获奖者逐渐熟悉并成为好友。2011年素朴建筑工作室成立,这个时间节点和事件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终于有一批志同道合、信念相同的同事们聚集在一起,为了美好的可持续设计而努力。经过几年的奋斗,2016年,工作室的建成作品荣获了2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银奖。2017年,工作室的建成作品初步开始登上国际竞赛的舞台,获得VAAP(The American Architecture Prize)在绿色建筑、办公建筑、混合功能、公共空间和其他空间室内设计等5个类别的优胜奖,同时还获得了亚洲建筑师协会的银奖。2018年,除了获得4项AAP转型的AMP(The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奖之外,还有2项入围了WAF(WorldArchitecture Festival)短名单,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体现乡村可持续思考的尚村竹蓬乡堂项目,荣获了WAN(World Architecture News AWARDS)小型建筑类的优胜奖,体现城市可持续思考的北京旭辉零碳空间示范项目获得了可持续建筑类的亚洲地区奖。2019年正值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之际,工作室作品的国际获奖又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竹蓬乡堂项目获得美国ArchitizerA+Awards最高荣誉的年度项目奖,该奖项全球共5个项目获得,其余4个获奖项目均为国际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完成,包括英国赫斯维克建筑事务所(Heatherwick Studio)、荷兰梅卡诺建筑事务所(Mecanoo Architecten)等。而我们的项目是扎根中国本土,聚焦三农问题的民生项目,是建筑师与村民共同建设村民美丽家园的项目,与其他几个获奖项目相比具有典型的造价极低,社会意义显著的特点。此外,竹篷乡堂还获得ArchitizerA+Awards中,建筑+社区类别专业评审奖。这说明中国的农村建设问题同样受到国际的关注,而在竹蓬乡堂项目中反映出的设计解决对策以及最终的设计呈现,也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高度认可。同样由工作室完成的“云在亭——京林业大学花园节信息亭”获得了建筑细部类别专业评审奖和大众评审奖,并入围2019年世界建筑节短名单。这又是—次对于乡村和城市基于可持续设计思考的不同对策的设计展现。

    如果从国际重要建筑期刊发表的角度考虑,2016年也是一个工作室作品逐渐获得国际建筑期刊认可的年份。从那个时候开始,先后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杂志邀约发表工作室的建成作品,例如西班牙的ArquitecturaViva、希腊的KTIRIO、韩国的Architectu re and culture、捷克的AsB、德国的Bauwelt以及香港地区的Hinge等。

    这些可能是一些散点性的小事件,但是这些小事件,从自己成长的亲身经历侧面印证了中国设计的长足发展。

    《设计》:您曾撰文指出“可持续的设计原则,会跟美的原则一样,成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您看来,“可持续设计”有没有准确的定义?涉及到哪些学科?

    宋晔皓: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景。

    如果充分解释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的原则,类似于诠释建筑的美的原则一样,会是一系列大部头的著作,而且这些著作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随时处于有新的内容需增加进去的状态。

    可持续设计的准确定义当然是可以有的,目前的状况也是这样的:很多不同国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针对可持续设计尝试进行了自己的定义,如果要把这些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的定义整合起来,需要用—种编撰百科全书辞条的态度去描述。然而如果换种思路,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角度去考虑,关注可持续设计的多样性,本身就是—种可持续的重要特征。诚然,不同学科体系对于可持续设计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因为自可持续发展概念明确提出以来,大家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是:可持续发展是由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共同作用确定的。可持续理念即为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融贯协调。而可持续设计的原则,更多的体现的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考量和应答。每个设计者在每个具体的设计案例中,都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应答方式,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只要是对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三个方面有创造性思考和提供了有针对性解决策略的设计,都属于可持续设计范畴。如果将这些定义归纳一下,很多可持续设计的定义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可持续设计的,而更多的是跟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表现相关,而这些可以归属于可持续设计的环境考虑,还有些可持续设计定义跟经济发展相关。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与可持续设计密切相关的以应对自己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为目标的类似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或者低碳体系等的標准和导则,即便如此,在可持续设计领域实践的建筑师其实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严格对标,来从事可持续设计实践,通过获得某个体系的认证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可持续性;另—种则是尝试诠释自己理解的可持续设计,并不受制于对标这样的满足各种条条框框的设计应答。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对可持续设计的理解都有其非常成功的实践,可谓各擅胜场,殊途同归。

    因此即便准确定义可持续设计,实际上也是有众多的版本。其源头可能归根于个人的解读和实践。我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下我和素朴建筑工作室的同事们对可持续设计的理解,这是我们从事可持续设计的一个类似流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如何进行设计的。

    我们受系统生态学影响,关注与可持续设计的环境方面相关的能源和物质两个层面的设计对策。能源的一个设计关键点在于可持续设计的气候适应性,我们期望建筑的过渡季可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生物气候舒适性,在非过渡季也可以尽量通过气候适应性减少供热和制冷的能源需求,这样我们进行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之前,先尽量减少运维过程中的能耗。物质则—方面是建筑部品,一方面是建筑内的物质的多样性。前者是细部设计,后者主要关注建筑与植物的关系。因此,在我们的可持续设计案例中,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是特别重要的设计对策,雨水利用和植被体系也是设计的要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各种建筑性能的预决策,即选择的设计策略是否能达成设计预期,需要模拟辅助决策。随着工作室设计实践类型的扩展,同时归功于各种国际交流的心得和收获,我们逐渐开始增加可持续设计中对建筑的社会学属性的关注,并目在中国农村项目中进行了尝试,关注建筑全生命过程与使用者的互动关系。

    可持续设计涉及到的学科很难用精确的学科内容和数量来回答。基础的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还会涉及到环境艺术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关于材料方面的科学等。

    《设计》:据称,建筑是最大的耗能者之一,不仅占全球最终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还造成五分之一的总温室气体排放。人口规模、城市化程度和家庭财富都在不断增长,到2050年,建筑能耗可能会翻倍,甚至是增至三倍。您专注于生态可持续建筑研究二十余年,请您谈谈可持续设计在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历程。

    宋晔皓: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为联合国完成的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实际上,现代可持续设计的萌芽远早于这个报告,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之后,各种替代能源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在全球曾经是研究的热点,其中太阳能和覆土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甚至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尽管当时的研究工具和技术远比今天落后,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却给今天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与生态学、社会学、环境学的交叉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提出了很多纲领性的导则,引领着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为什么可持续设计那么早就有萌芽和发展,而在建筑设计中影响却相对薄弱?其实答案很简单,建筑学是一个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科,不客气地说,当时关注可持续设计的建筑师建成作品的建筑学品质,包括空间、材料的利用、色彩、设计意向等,距离同时期的建筑大师相差太远,因为那个时代也是建筑学产生大师的时代。自然其在建筑学本体领域的影响力就会薄弱,就会让人产生疑问,“这些理念都很好,和设计有什么关系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我和我的工作室在做可持续设计的第一个追问:为什么可持续设计不能提供建筑学关注的那些高品质的内容呢?所以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今可持续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提升可持续设计的设计品质,高品质的设计才能让大众接受可持续设计,让建筑师从事可持续设计。

    《设计》:您的设计实践既涉及城市建筑的更新也包含乡土建筑的营造,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可持续设计实践有哪些异同?分别有什么特点?

    宋晔皓: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涉及到了具体设计表现层面背后的一些思考。对于我和素朴建筑工作室来说,在城市或乡村进行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并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只不过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的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很多朴素设计策略和技术体系”进行再发现和提高。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造就了最后设计结果产出的巨大不同。我们在城市环境中,更多的是关注发达地区能够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关注的是建筑是城市中的建筑,城市是由单体建筑组成的,单体建筑如何能够为城市环境作出贡献,以及可否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出达到发达国家地区可持续设计优秀案例水准的中国自己的可持续设计案例。我们在乡村环境中考虑的是对传统气候的适应性策略和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即努力采用最新的技术,对传统的千百年来的技术进行改造和适度升级,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材料,甚至当地的劳动力。

    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非常珍视每一个可能落地的可持续设计实践机会,力争将每一个实践案例做成“鲜明中国特色,优秀国际水准”的案例。

    《设计》:在推进可持续设计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您都遇到了哪些阻力和困难?您在实践中是如何克服的?

    宋晔皓:与其说是阻力和困难,不如换种表达方式——前进中的思考点。其实,如果带有一种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推进下去的态度去实现设计构想,去争取工地质量掌控,去争取业主方和工程方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去争取工程师团队的技术保障,与所有人共同完成一件使命的话,很多思考点是不能看成阻力和困难的,我更乐于把它们看成是成长中的烦恼或者促使我个人和团队深思的节点。

    《设计》:“环保可持续”这一概念近年在国内炙手可热,在实践中是否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宋晔皓:如果说“环保可持续”这一概念近年在国内炙手可热,那么我们应关注的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是形式上的还是实际内容上的?当然,不论怎样,如果这一概念在国内炙手可热,这种对于社会、经济、环境关注引发的设计应答,如果配合上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各种可持续理念的落地,能够真正贯彻落实了设计中的“环保可持续”概念,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在实践中的认识和操作上一定要重视行胜于言,一定要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将设计层面关注的内容落到实处,只有建成的建筑才有真正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可持续设计是否存在“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国外又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经验可以借鉴?

    宋晔皓:从我个人的观点看,结合素朴建筑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一系列可持续设计实践的尝试,我认为可持续设计存在“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因为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中国城市和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问题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且“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可持续设计优秀范例的积累和各种可持续设计路径的充分探讨,必将为世界的可持续设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不仅可以为世界贡献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对策,还可以贡献诸多可供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的先行样本。

    国外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范畴,如果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话,可能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国外的经验。

    举个我们自己经历的例子。现在很多国际建筑评奖都逐渐有了可持续建筑或者绿色建筑这样一个类别。由于素朴建筑工作室和我均是以致力于可持续设计实践为己任,因此我们的作品很多时候会参加这个类别的角逐,然而最终的评选结果,有时候在意料之中,有时候又出乎意料之外。例如我们完成的同一个类型的基于城市的可持续示范样本项目,可以入选在英国伦敦举行颁奖的BREEAM全球优秀项目,但是在印度斋普尔举办的亚洲建筑师协会的可持续建筑类别评选中只获得银奖。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参加这些国际评奖,我们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亚洲建筑协会可持续建筑评奖的标准,更加关注通过低造价解决社会问题的可持续性,凸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而不是像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关注技术和设计的整合、技术自身的完成度、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建筑自身的设计品质。

    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的经验,是整合设计的设计方法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为可持续设计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题,需要很多领域的专家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托。有一种整合设计的方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普及,即在设计之初,与设计相关的业主、咨询方、设计方,甚至工程总包方等,会围坐在一起,讨论可能的可持续设计解决对策,从各自领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读,力争让各方的意见在设计之初就能都被考虑到,然后再同步深化推进设计过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的经验则是如何在低造价条件下,通过挖掘自己的特色资源,完成优秀的可持续设计案例,从而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设计》:您认为,青年设计师当如何思考、认识并践行“可持续设计”?

    宋晔皓:首先,要尽量充分理解可持续设计的内涵,从广度上拓展自己对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了解,因为可持续设计的确是一个涉及到很多方面内容的概念;其次,在诸多方面中,不妨先从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切入,有的设计师可能对建筑的社会属性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建筑的环境表现感兴趣,那不妨先从这一个点入手,从深度上加大自己对可持续设计的设计对策的掌握;最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

    《设计》: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发展对“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宋晔皓: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对“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案例实践中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建筑学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可持续设计关注的环境方面为例,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于资源的利用——包括能源和材料,仰仗新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以及材料的加工和利用技术。对于可再生能源而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建筑的能量获得。而各种新材料,同样可以成为建筑运营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一些可持续设计的案例中,利用透光隔热的相变材料蓄积热量。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有些设计师手中已经从辅助型工具变成创造思考的工具。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有超出人们想象的进步。对于可持续设计而言,还有一个领域可以让计算机技术大展身手,那就是辅助决策。利用气象数据包和模拟软件,我们已经可以相当精准地知道某一种建筑解决策略可能带来的建筑性能,以及在全生命周期中运营和维护的能源和材料消耗。我们可以模拟建筑的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热环境,我们还可以利用BIM技术精确运维建筑。

    《设计》:请您介绍一些可持续设计的典型案例。

    宋晔皓:目前建筑专业的媒介和传播非常发达,很多优秀的可持续设计的案例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出版发行的期刊杂志、书籍等找到,而且可以随时更新。其中一些杂志甚至是以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为名。在这些平台上,大家随时可以找到很多或经典或时髦的典型可持续设计案例。我列举几种在我自己作为博士生进行生态建筑研究和后续与素朴建筑工作室同事们共同展开实践时候研究关注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从建筑学角度出发理解可持续设计提供了优秀的样本。一类是以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为代表的通过乡土技术改造适应气候的案例;一类是以英国建筑师阿兰.肖特(Alan short)为代表的创造出一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建筑语汇的案例;一类是以中国建筑师崔愷院士本土中心为代表的扎根本土的绿色建筑实践。

    《设计》:请提出一个您认为当下最值得业界讨论的话题并抛出您的观点。

    宋晔皓:当下值得业界讨论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建筑师的责权利匹配的问题,特别对于可持续设计而言。因为建筑师要在常规设计服务之外,提供很多专业的咨询和解读,也就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讨论清楚建筑师的责权利问题,就会更加影响到从事可持续设计的积极性。跟很多建筑师朋友们日常交流,大家都苦恼于这个问题:建筑师提供的设计服务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复杂,而建筑师的设计收费,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却有不升反降的态势,而建筑师的责任却是越来越大。

    我认为,如果建筑师的责权利相匹配的问题解决好了,建筑师们主动从事可持续设计思考的欲望,以及从事比常规建筑设计任务相对繁重的可持续设计的积极行,都会大幅提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