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校园水体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
范文 | 唐睿 祝遵凌 摘要: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为创建生态校园水体景观。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景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校园水景生态优化的设计方法。并以南林东潭生态改造为例,旨在指导类似校园水景的生态设计。 关键词:生态生态设计水体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104-02 引言 对高校本身而言,水资源是校园日常运营的重要部分,是至关重要的生活资源。从景观角度看,水景优化是提升校园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此外,水景是一个结合了生态和艺术的景观,是最具活力和动态的景观。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品质,优质的校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氛围息息相关,因此校园水体景观的生态改造具有重要地位。 一、高校校园水体景观概述 高校的水体景观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湖泊、溪水、喷泉,大致分为动态水景和静态水景。根据水体的各种形态,将各种景观元素串联起来,塑造丰富立体的校园水景空间。不同的高校类型使用不同的水景类型,文科类院校采用静态的湖泊展现校园的文化底蕴,而工科类院校采用动态的喷泉体现校园的科技性。各大高校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校园水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的水景设计富有内涵且生动有趣,高校将校园文化融入水景中,以此来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 但目前高校水景设计形状化严重,过度寻求规整的几何形态。硬质护坡材料的大量运用,如现浇混凝土、泥浆砌筑,不仅损害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还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且高校忽视对校园水质的治理,后期养护不到位。而水质是整个水体景观的核心,水质得不到提升,校园水体景观的生态化,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京林业大学水体景现状调查 南林校内有三个大型水景区,即紫湖溪、西潭和二村游园东潭。多年来提升东潭水体景观的生态性一直是改善校园水景的重点。现将对南林三处水景的现场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如下表,如表1、2、3。 三、南京林業大学水体景观生态优化策略 (一)生态优化方向:紫湖溪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体污染严重、景观小品缺乏和驳岸安全措施不到位,生活废水和实验室化工废水是主要污染源。下暴雨时,由于地势低,水位上涨迅猛,驳岸的防护能力差。生态优化的方向定位为水面增设生态浮床,净化水质,并定期对紫湖溪进行清淤工作,保持水面的清澈;增设小品设施,丰富观景方式,提升水景的艺术魅力。 西潭的特点是水域宽阔,水质较好,清澈且有鲤鱼生存。驳岸是碎石驳岸,与生硬的混凝土驳岸相比,西潭的驳岸更具生态性,但岸边缺少自然野趣的植被土岸。亲水平台、木栈道和供人休憩的木亭可达性较高,将图书馆和教五楼之间相连,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聊天和欣赏风景的场所。生态优化方向则以自然造景为主,驳岸配置芦苇、菖蒲、水葱等喜水植物,达到净水、增加野趣和稳定驳岸的目的,形成连续的绿色空间和边缘带。 东潭水体景观的现存问题主要是水质一般,水体不流通;水岸线僵直,不具备亲水性;石子路养护不到位,易造成积水;空间功能单调,场地使用率低。生态优化方向以自然式手法为主,采用卵石驳岸打破僵直的岸线,并在水陆交界处种植水生植物柔化岸线;采用透水铺装,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并对其动线进行规划,能更好地引导人流停留在此,活化东潭水体景观空间。 (二)生态设计建议:首先,完善水体的自净调控系统,创造可持续的生态景观,通过水位差的设计,改善水的循环,提高水质,并使用水生植物和生态浮床净化水质;其次,驳岸处理上模仿自然岸线,水面栽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净化水质,岸边栽种喜水植物,固堤护岸,打造天然的水体保护带;然后,在园林小品、休闲建筑中使用低碳、环保的材料,保护环境、节约成本;最后,采用增设阶梯式台阶的方式提高亲水性,以达到人们的亲水要求。 四、东潭水体景观生态设计 (一)现状分析:东潭位于校园的最东边,占地约3220平方米,原为按照国家规定而造的规整近圆形的人工消防水潭,在其周边设置了自然化的绿化环境与园林小品。场地内有许多树龄很大的大树,生长茂盛,为校园与居民区的衔接处提供了一片缓冲绿化带。 (二)设计定位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和生态理念规划基础上,设计定位是改善东潭水体景观的生态性,营造生态、自然、亲水的休闲滨水景观,以此活化东潭的水体景观空间,如图1。 生态设计中,增加空间层次感、提升视觉美感,在原有地形和植物的基础上,引入彩叶树种,丰富单一的色彩形式;优化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简洁的造型;扩大观景平台,满足亲水的要求。通过生态改造,使东潭周边变为最具吸引力的空间,如图2。 (三)亲水驳岸生态改造:在对东潭的潭体形状不进行大变动的情况下,采用两种岸线生态优化设计台阶式入水驳岸和卵石驳岸,对驳岸进行软化。 台阶式入水驳岸方案;东潭的北向驳岸是师生日常驻留的空间,易于打造亲水空间。采用互动与休憩兼具的台阶式驳岸,在水面10cm的地方,设置2-3层台阶,宽60-70 cm,,高10-14 cm,岸边栽植适量的水生植物。这一改造设计,不仅提升水体景观的亲水性,还使东潭的整个空间更具自然感和安全性。 卯石驳岸方案:采用天然的卯石材料。卵石材料经济实用,便于施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用于东潭防洪要求不高的驳岸,运用放缓岸坡来提升其稳固性。并对岸线形状进行一定的设计,打造一条极具韵律的亲水岸线,形成优质的水体景观。 (四)景观小品生态改造:在小品设施上,主要使用具有生态感的木材,如木平台和观景亭。而附属设施如垃圾桶和围树座椅则使用木塑制品,照明设施如景观灯和草坪灯则采用现代金属制品,并用木质挂饰加以点缀。木制凉亭在活化东潭空间方面至关重要,凉亭整体造型传统而不失现代感,使用木材,赋予凉亭生态呼吸的立面木制围树座椅具有朴实自然的感觉,之前是石质长条座椅,相对于木质,石质较为生硬,而塑木材质不仅结实,还保留着木质本色。 (五)铺装生态改造东潭临水区域的铺装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传统材料为主,如石料、木料、青砖,充分考虑材料的透水性,尽可能采用砾石和砂石,它们具有较强的渗透性,雨水可以透过地面下渗到土壤中。人行步道系统采用透水性步道砖,能及时将雨水导入地下系统。主入口广场采用厚青石板。木栈道采用防腐木板,设置安全栏杆,并采用防滑性较好的面材,保证水景的安全性。 (六)植物生态改造:目前,东潭植物配置模式单一,种类单调,且没有种植水生植物,水景略显单一。第一为丰富东潭水体景观色彩,水岸边采用迎春、水杉、合欢、云南黄馨等耐水湿的植物,以此来柔化水面与陆地的界限,使得水和空气之间进行调节交换,净化水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考虑到东潭水质的改善,有必要种植水生植物,将水面和驳岸水生植物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东潭的水体环境,采用混合配置的模式,睡莲成为水面的主景,碎石驳岸处以菖蒲、美人蕉、干屈菜等挺水植物加以点缀。 结语 本文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水体景观的分析比较研究,以及对东潭生态改造设计的实例,可以得出结论:校园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应该反映校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精神,达到景观和教育的共同培养人的效果;应在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以此增强视觉感受,实现生态和艺术相融的景观效果;应以人为本,创建人性化的亲水空间,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