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问题”导引目标“练习”探究方法 |
范文 | 陈云 汪涛 [摘 要]“问题串”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练习线”则是学习必须借助的媒介。以“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动力所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获取灵感、思考问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引目标;练习引领;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07-03 “问题串”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教材中的“问题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新知的平台。设计“问题串”时,应注意:一是问题的目的性。综合情境,明确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二是问题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三是问题的障碍性。帮助学生分析信息、整理数据,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四是问题的开放性。问题一旦产生,就必然与“问题解决”这样的练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空间。 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执教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有多少个字”一课,运用“梳理—练引—探议—评思—用创”这一“十字五环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梳理出“问题串”,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并在“练习”中构建学习方法。 片段一:梳理學习目标。 师: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有多少个字”一课,谁能说说这一课要学习什么内容? 生1:估计有多少个字。 生2:估计有多少颗豆子,多少个棋子。 …… 师:也就是估计一个数量,我们简称为估数吧。(板书课题:估数) 师:关于估数,你希望了解哪些知识或者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生3:怎样估数呢? 生4:我们可以数,为什么要估呢? 生5:估数有什么用处? 生6:怎样估得比较准确? 生7:有哪些估数的方法呢? ……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边梳理边板书本课学习目标:1.为什么估?2.怎样估?3.如何估得接近准确值?)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个目标一起来研究。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教师直接切入情境主题“有多少个字”,让学生自由地叙说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教师引出课题——估数,让学生道出心中希望了解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梳理出“三大”学习目标:为什么估、怎样估、如何估得准确。这一导入环节,“导”出的实际问题是学生自己想要解决的;“导”出的知识要素是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导”出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想要达成的……折射出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片段二:探究为什么估。 师(出示习题):二年级一班51人、二班49人、三班55人、四班53人……有这样的10个班,下周要召开一个年级的家长会,需要准备一些凳子和茶杯,该准备多少呢? 生1:知道有多少家长就可以了。 师:怎么才能知道? 生2:可以数一数10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生3:数太麻烦了,可以算呀,问问各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 生4:十个班呢,加也不容易。 …… 师:想想看,凳子的数量、杯子的数量一定要和家长的数量完全相等吗? 生5:不需要,多一点或少一点也没有影响。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中,家长的数量我们不需要知道得很精确,有一个大约的数量或大致的范围就可以了,是吗? 生6:是的。 师:既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答案,那还需要数吗?要加吗?怎样就行? 生7:估计一下就可以了。 师:那在估计杯子的数量和凳子的数量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沉默)要保证每个家长都有座位,那凳子的数量就要—— 生8:估得多一点。 师:那茶杯呢? 生9:可以估得少一点。 师:为什么? 生9:因为不一定所有家长都需要喝水,而且也会有家长自己带茶杯呀,多了会浪费的。 师:那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估数了吗? 生9:因为有时候不需要知道很准确的数量,估计一下就可以了。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多不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0:入队仪式上,老师要准备多少条红领巾? 生11:这本书有多少个字。 …… 【评析:“为什么估”的实质是对“估数”价值的思考,教师跳出教材,创设“为学校召开家长会准备凳子和茶杯”的情境,尽力让学生从情境的支撑中探议“估”的需要,从各抒己见中感悟“估”的价值,从生活实际中列举“估”的实例。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熟知的生活实际探究“估”的价值,既架设了材料与思维的桥梁,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片段三:探究怎样估。 师:课本中介绍祖冲之的这段材料有多少个字?你能估出来吗?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估的是100字。我先数出第一行是8个字,10行就是80个字,这里有十几行,比80要多一些,所以我估成了100。 师:这是你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这里的文字分了两栏,右栏比较少,我就先看右栏,我数了下,第一行是10个字,5行就是50个字,左栏大约有右栏两倍那么多,就是100字了,加起来就是150字。我估的结果是150字。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沉默)你们认同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方法吗?(学生点头)可我好像还是感觉到了你们的疑惑,有什么问题吗? 生3: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没问题,可为什么结果却差得很多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就从他们各自估的过程入手,分析一下究竟是怎样估才会有差异。先说说生1是怎么估的。 生4:他是先数第一行,再看有几行,算得10个8是80,多一些就是100字。(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数(小部分)→算(整体)→得出结果) 师:生2是怎么估的? 生5:他是先数右栏的一行字,再估出右栏的总字数,比较后发现左栏的字数是右栏的两倍,加一下就得出了150字。(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数(小部分)→算(大部分)→比→算(整体)→得出结果) 师:他俩估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6:既有数又有算。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7:生1是数一行就直接算出全部了。 师:我们不妨称之为直接整体估。(板书:直接整体估) 生8:生2是用一行估出一片,再通过比较一片与全部的字数算出来的。 师:那咱们就称之为逐步扩大估吧。(板书:逐步扩大估)(教师随手拿起图书角的一本书,并打开)这一行有30个字,这本书约有多少个字?怎么估?(学生沉默)是数出有多少行后直接估出来,还是通过一行的字数估数一页的字数,再看有几页,从而估出全部的字数? 生9:选择逐步扩大法比较好,因为要数有多少行那太多了,但是页数上面都标着呢。 师:对于估数,你有什么话说? 生10:估数可是离不开数和算的。 生11:估数可以直接整体估,也可以逐步扩大估,那要看估多大的数了。 (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估一估,填一填”和第31页第4题) 【评析:“怎样估”的关键是对“估数”方法的探究。教师依托教材,呈现“祖冲之的故事”文字材料,放手而不放任地让学生估计这段文字材料有多少个字。学生有的估得偏小;有的估得偏大。学生心头顿生疑云:估的方法没问题,为何估的结果相差大?教师趁势而上,细问学生估的过程,由此归纳“估数”方法上的差异:直接整体估、逐步扩大估。这样,学生在“生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数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考方法。】 片段四:探究如何估得接近准确值。 师:既然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没问题,那为什么结果有差异呢?与同桌交流,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师:你认为谁估得更准确,理由是什么? 生12:我认为生2估得更准确,因为生1数的是第一行,第一行开头空两格,是8个字,可其他行都没有空两格,这样每行就都少了2个字;而生2数的这一行和其他行是一样的,有10个字,用这个数字来估会准确些。 生13:我也认为生2估得比较准确,他在估右栏时,有六行,可最后一行只有很少的4个字,可以只当成五行来估。生1把16行看成比10行只多了一点点,所以估出的是比80多一点的100,差得就太多了。 师:那到底怎样估才接近准确值呢? 生14:数的那一行要和别的地方差不多。 师:就是说要选择能代表普遍现象的小部分去数。 生15:行数也要注意,不能差太多。 师:也就是数出来的结果不能差异太大。 生16:对于很大的数还是用逐步扩大法来估比较好。 师:选对方法很重要! (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如何估得接近準确值”的核心是对“估数”方法的优化。教师凸显“比较”,重提“方法没问题,结果有差异”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深究导致“估数”结果差异的原因,在脑海中烙下“估数时,选对方法很重要”的印迹,使学生在生活中面临具体的实际问题时,能够触类旁通地、合理地应用“估数”的方法。】 总评:这节“估数”的课堂教学,运用了“梳理—练引—探议—评思—用创”这一“十字五环节”教学新模式,“目标让学生自己梳理,疑惑让学生自己探议,结论让学生自己评思,反馈让学生自己用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其间,教师尽力减少空头说教,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努力把“引导”的功力用于练习的设计中,用在练习的组织上,切实做到“练”中“引”、“练”中“思”、“练”中“用”、“练”“引”合一、“练”“思”并举、“练”“用”相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