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心设计习题提高数学思维 |
范文 | 李荣华 [摘 要]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更改题型、调整提问、开放问题等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习题;数学思维;比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51-01 “比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节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后续将学习同类量相比、比例等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最近,我在学校教研组里磨了这一节课,在一次次的试教调整中,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更改题型,让学生表达更直接 在试教时,我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请画一个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量出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度,记下它们的长度比,算出比值。”面对这种有较多步骤的综合题,学生在汇报答案时总是只说最终结果,或者是虽有说解题步骤但讲得不清楚,也没有总结出最终的结果。 于是,我针对试教中的问题,在正式上课时把这道解答题改为填空题“先画一个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再量出三角形中30°所对的边长是( )厘米,斜边的长是( )厘米,它们的长度比是( ),它们的比值是( )。(最终答案保留一位小数)”。这样更改题型,既能清晰地告诉学生每一步需要做什么,还能为他们的汇报交流提供语言模板,让他们在表达和倾听中能抓住核心问题。 二、调整提问,更快揭示数学本质 机械地出示数学练习与谈话聊家常式地出示数学练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后者能让学生轻松地进入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我在试教时准备了与体育竞技比赛相关的综合题目“据说在1979年南斯拉夫的足球联赛中曾经出现了134∶1的惊人数字,当时便有人预言其‘空前绝后。但在23年后,这个纪录便被无情地打破了,完成这一‘壮举的是来自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两支球队,他们在2003年10月的国内锦标赛上创造了‘149∶0的恐怖纪录。请你想一想,这里的‘134∶1和‘149∶0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我刚出示这道题目,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学生都能发现今天学习的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149∶0”中比的后项居然是0,但是没有一位学生能解释体育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中的比的差异。 于是,针对试教中的这一问题,我在正式上课时用卡片的形式出示了“134∶1”和“149∶0”,在学生了解题意后用谈话聊家常的方式抛出“你怎么看出南斯拉夫的足球联赛中谁赢谁输?你又怎么看出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两支球队的输赢情况?”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1”“149∶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差异。此时,轻松聊家常的方式唤醒了学生平时对体育竞技比赛的认知,很快揭示了体育比赛中的比是两个队伍之间的对比,不能用除法计算;而数学中的比则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除法计算,可以表示一个数。 三、开放问题,呈现不同解答方式 开放练习,能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碰撞出更多的数学思维火花。当然,同样的题目,不同的呈现方式,也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何更好地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例如,我在试教时准备了这样一道综合题目“三个小组植树72棵,植树棵树按照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一组8人,二组7人,三组9人。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说一说这三组人数的比例关系吗?”这道题是根据教材中的题目改编而来,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份数”的角度理解比的意义,并为后续学习比例知识奠定基础。但是从试教中学生的反映来看,很少有学生能说出这三组的人数比是8∶7∶9。 于是,我针对试教中的情况,在正式上课时将该题改为开放性的题目“三个小组植树72棵,植树棵树按照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一组8人,二组7人,三组9人。你能从中提出哪些关于‘比的问题吗?”這时,很多学生都能顺利地说出一组与二组的人数比是8∶7,二组与一组的人数比是7∶8,一组与三组的人数比是8∶9等。我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谁还能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一组、二组和三组的人数比是8∶7∶9,甚至还有学生计算出了一组有24人、二组有21人、三组有27人等。 总之,数学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使其更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关注三维目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数学练习。 (责编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