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数学有生活的味道 |
范文 | 李舒婷 [摘 要]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学生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关注数学本身的生活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生活价值的数学知识,让数学教学更具有综合实践性,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价值;生活化;购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1-02 课程标准对数学这门学科课程性质的说明中,有这么一句话:“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最近发生的一点“课堂风波”让我对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事件回放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中有一道应用题: 旅行社推出某景区一日游的两种价格方案。 (1) 如果有4个成人和6个儿童,怎样购票划算? (2) 如果有6个成人和4个儿童,怎样购票划算? 学生给出了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1)方案一:150×4+60×6 方案二:(4+6)×100 =600+360 =10×100 =960(元) =1000(元) 960<1000 答:按方案一购票划算。 (2)方案一:150×6+60×4 方案二:(6+4)×100 =900+240 =10×100 =1140(元) =1000(元) 1140>1000 答:按方案二购票划算。 显然,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眼中不算难题,这样的解答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在讲解作业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在讲解到第(2)问的时候,小宇的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这道题还有一种方案。6个成人已经达到买团体票的数量了,可以让这6个成人买团体票,4个儿童仍然买儿童票,这样只要6×100+4×60=840(元)。”教室里突然安静了,大家似乎都在考虑这突如其来的方案。过了几秒钟,教室里恍然大悟的“哦,原来是这样。”掌声此起彼伏,大家和我一样,找不出反驳的理由,自然就赞许了这种方案。 这时,小宇的手又一次高高举了起来,还没经过我的许可,他就迫不及待地说:“第(1)问也有别的方案!4个成人和1个儿童一起买团体票,共500元,还有5个儿童买儿童票,共300元,总共只需800元!”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不知谁还嚷了一句:“小宇,你太会过日子啦!” 暂不考虑题目的意思是不是只能选择一种购票方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无法去限定游客只能选择一种方案去购票。像这样,根据售票方案把一个团体拆分成两个团体的购票方式真的很会“过日子”。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对新方案的惊喜和对小宇的赞叹中时,小秋说话了:“我觉得这个旅行社太傻了,他们的方案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才让游客钻了空子。要是我,我一定要好好修改这两个方案!”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其他学生都习惯性地扮演着“游客”这个角色,小秋显然是把自己看成是“旅行社老板”了!于是我追问:“能说说你想怎么修改吗?”“团体票是用来吸引顾客的,为的是薄利多销,可是方案二的设计既薄利又没多销。因此,我觉得可以增加购买团体票的人数限制,或者适当增加团体票的票价。不然购买省钱的团体票那么容易,旅行社还怎么赚钱啊?” 小秋的观点惹得一群“游客们”很是不满,学生在课堂上激烈地辩论起来。 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齐刷刷都把目光投到我的身上,看得出来,他们想我这个老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答案”。我无可奈何地摊了摊手,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觉得,言之有理、符合实际的方案都是正确的。” 二、教学反思 课堂上的这件“门票事件”,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我对数学生活化的一些思考。 1.学有生活价值的数学 在练习题中常常会出现“根据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这样的练习题是我最怕批改的,怕的不是五花八门的答案,而是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会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比如:“小明上十年大学的总费用大约是多少元?”“卡车速度和小汽车速度的和是多少?”“小强家一年的伙食费和三个月的水电费一共需要多少钱?”……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认真解答,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去批改。提出的问题和对应的计算都没有问题,但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解答有意义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学生学的是解题而不是数学,更不是有生活价值的数学。遇到问题,学生就只会从数学知识的层面上去解答,没有联系生活的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得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价值的意识:这道题符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的提问是否有意义?我的解答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常规?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必经的一条道路。学生所具有的数学价值意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目标是否能有效完成。 2.数学教学综合实践化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生活化,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践行。回过头来看一看,在教学过程,我们是否把一个数学问题设置在一个生活情境中抛给学生,就算是数学生活化了呢? 例如,对于一道把单位“千米”误写成“米”的错误应用题,你是希望学生工整地计算出答案,得到汽车每小时80米的行驶速度,还是更希望学生能自行修改题目,把“米”换成“千米”再去解答呢? 我肯定希望是后者。数学学科的学习包括数学素养的建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既然称之为技能,再正确的数据结果也比不上拥有对生活中的数学敏感感知的能力更有价值。 简单的生活情境满足不了学生对数学生活价值的理解。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已经编入了与单元知识紧密联系的综合实践课程,如《我们的试验田》《我们去春游》等。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数学的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 上完这节课,最让我感到高兴的,不管是精打细算的“游客们”,还是想着挣钱的“旅行社老板”,他们在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学会了用数学“过日子”! 突然,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生活的气息; 突然,觉得数学随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突然,觉得学习数学的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也在用数学“过日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实际,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