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会回首:数学教育的理性呼唤 |
范文 | 杨长华 [摘 要]对“同课异构”之“异”提出质疑,认为教师应学会“教学言语”“教学行为”“回首”,走进学生心里,从学生立场出发,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数学地思考生活,过数学生活,从而越过教学的表象,贴近数学的本质,享受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同课异构;回首;数学教育;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8-02 何为“同课异构”?“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之“构”能反映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体会,更能反映出对教学主体的学生观,综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同课异构”活动为集体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教者,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同课异构”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但较多教师过多追求“同课异构”之“异”,使教学认知建构游离于学生的认知视野之外。现结合课例,阐述我的一点想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周期现象,如下图。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学实录1] 师:什么时候会看到课本上的场景? 生1:在六一儿童节、囯庆节的时候会看到。 生2:在我們学校举行的庆元旦文艺汇演上会看到。 生3:街道上也会看到。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4:白云。 师:还有吗? 生5:蓝天。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说出了青草、树、鲜花、彩旗、彩灯)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 [反思]“教学言语”回首,让“数学思考”理性回归 教学言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口头的有声言语,另一种是供阅读的无声言语。精当的教学言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思考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1.显性的言语:让数学信息引发数学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的有声言语为显性言语,从教学实录1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三个设问花了五分钟,因其没有数学信息,学生的回答始终游离于思维之外,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显性言语中适量的数学信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活动不偏离正轨。如在导入中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场景图,图中盆花、彩灯和彩旗从左到右是如何排列的?这就将学生的思维定向在盆花、彩灯和彩旗三种物体上,学生就会思考这三种物体从左到右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这样就能为后面的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2.隐性的言语:让数学逻辑引发数学思考 隐性言语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言语。课前预习,这种“先学后教”的理念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也确实能在教学上收效很大,但指导不到位,反倒会让学生先入为主,失去探究的兴趣,增强依赖性。如在课前或课中出示与此课例相关的思考题:(1)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排列有规律吗?(2)从左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3)这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有什么共同之处?三个步步推进的问题,就能以其逻辑性引发学生思考,步步走向深入。 3.简洁的言语:留出时间引发数学思考 听课中时常发现,在抛出探究性问题后,当学生沉默时,很多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学生提示,不但对问题进行解释,还再三强调,如此反复。这种自以为降低难度的“及时雨”,恰恰浇灭了刚刚燃起的思维火花,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了干扰,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肤浅,甚至是游离或停止。留出时间,静候花开,才能与预约的精彩相遇,也能邂逅意外的惊喜。 4.抽象的言语:留出空间引发数学思考 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过程后,就需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从而对某种现象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留出空间,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语进行思考、归纳、概括,最终形成认识。 [教学实录2]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观察课本例1的场景图,你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摆放规律吗?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要求边指边说)。 二、感知现象,提出问题 师:观察盆花、彩灯和彩旗是如何排列的。 师:照这样排列,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呢?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设计方案,分析问题 1.筛选问题,开展研究 2.小组交流,汇报方案 师:以盆花探究为例,第15盆是什么颜色? 生:画图法。○●○●○●○●○●○●○●○(○表示蓝花●表示红花) (学生在汇报时给出了多种表示方法,并且有理有据) 3.交流彩灯和彩旗的研究方案(略) 四、优化算法,解决问题 1.比较方案,优化算法 2.总结提升,解决问题 讨论:使用计算法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五、升华认识,应用规律(略) [反思]“教学行为”回首,让“数学探究”理性回归 教学包含学习活动中师生双边的活动行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决定着师生的活动行为方向。数学生活即养成用从数学角度审视生活的行为习惯。当师生的活动行为与数学生活契合时,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 1.教与学的无为,让数学探究回归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在有作为之时,必须遵循自然原则,而不妄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才能是有所为。教师的隐身行为并不是教的无为,而是不妄为,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探究的天性,不断地启迪与唤醒学生的心智,催生学生为知识世界的完美而不懈努力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学的行为是大作为。 2.扶与放的无相,让数学探究回归 佛曰:佛本无相,一切归于大自在,心中无佛,佛何在?心中有佛,佛何在?佛本是一执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佛在心中,视生即佛,何来扶放之相。扶与放在传统教学中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外在干预,半扶半放、由扶到放的教学行为还是教师的介入过多了。诸多的课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的方法,例如,对于题目“15÷2=7( )……( )”,教师追问:“为什么除以2?7是什么?(填写单位)余数是1,表示什么?(填写单位)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色?(余下的一盆和每一组的第一盆一样都是蓝色)”步步紧逼,将学生的思维逼仄,由扶到放的策略调整只是练就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实录2中,对于学生表示周期现象的探究方法,只要可行,教师都肯定,不作优劣评判。在此过程中,“生的地盘生作主”,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认知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设计方案等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将基本的数学思想贯穿其中,让数学探究显得那么自然。 3.引与导的无痕,让数学探究回归 让学生交流,谈体会,辨析不同方法的优劣,在思维的碰撞中淘汰画图法、实物代替法、列举法……優选计算法,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抽象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给出了诸多的表示方法,出现了未曾预见的精彩。最后,在比较甄别中选中计算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他方法的局限性。至此,引与导的无痕让抽象款款而行,走进学生的视野,数学探究活动尤如缓缓流淌的溪水,自然而有情趣。 数学“教学”包含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师者,只有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懂得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去叩击数学教学的神圣殿堂,顶礼膜拜,才是体现时代的需要,才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是越过教学的表象,贴近数学的本质。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数学地思考生活,过数学生活,享受好的数学教育! (责编 金 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