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国内外协同创新比较研究 |
范文 | 程豪 张峥
摘要:为了综合比较国內外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以CSSCI数据库中1186篇文献与Web ofScience核心合集中1502篇文献为数据池,绘制国內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知识图谱。通过文献年度分析、核心作者及重要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性共现分析,对国內外协同创新进行评价与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绩效与技术创新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高等院校是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国內协同创新侧重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建设的探索研究,而国外协同创新偏向于系统与模式研究及绩效研究。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图谱;CiteSpace v;可视化 DOI:10.11907/ejdk.19101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9)010-0186-05 0引言 协同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eter Gloor提出的,其对协同创新的定义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于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协同创新克服了地域与行业企业间协作的障碍,可积极协调地域与行业企业间的信息资源,进行跨领域合作与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开始推广协同创新,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协同创新的政策。2012年5月7日,我国教育部与财政部正式启动“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目的是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创新。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来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该研究领域文献量巨大,但国内外协同创新对比分析相关研究文献仍较为缺乏。为了能从整体上了解国内外该研究领域异同之处,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探究1998-2018年间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年度发文数量、核心作者、重要机构及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合集作为国外协同创新研究数据来源,根据研究主题,限定主题词“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时间跨度为1998-2018,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出有效文献共计1502篇;选取中国社会科学索引数据库CSSCI作为国内协同创新研究数据来源,限定关键词“协同创新”,时间跨度为1998-2018年,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检索出有效文献共计1186篇。 1.2分析工具 本研究利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协同创新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本文运用CiteSpace V软件,以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国内外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知识图谱,然后针对文献年度分布、核心作者、主要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比较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异同。 2结果与分析 2.1国内外协同创新文献年度分布 文献量及发表时间能够反映研究主题是否受到学术界关注,是衡量关注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21年间国内外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统计,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1998-2018年WOS核心合集文献量总体呈直线增长态势,CSSCI文献量呈先增后降的态势,文献峰值出现在2015年(220篇)。国外针对协同创新的研究较早,1998年即开始了相关研究,而国内直到2007年仍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国内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掀起了国内协同创新研究的热潮。2013-2016年CSSCI文献数量高于WOS文献数量,表明这4年内国内对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热度高于国外,呈迅速发展势态,而2016-2018年间国内相关文献量呈下降趋势,可能是近3年案例实践研究开始成为主流研究方向。 2.2国内外协同创新核心作者比较分析 2.2.1国內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通过对国内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可了解国内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将CSSCI获取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進行共现分析,统计出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湖南大学的李林与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海军在国内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发文量居于首位,其次是上海大学的解学梅。其中李林从国内区域科技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研究,运用二元语义模型对信息进行评价,构建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论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王海军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针对国内石油装备存在的问题,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以期提升石油行业创新能力;解学梅从都市圈协同创新视角出发,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模型,通过模型的协调机制,克服了区域与企业间协同创新的障碍。 从图2中对主要研究机构的统计来看,湖南大学发文量最多(16篇),是国内协同创新的主要研究阵地,其次是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2015年5月,湖南大学牵头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世界领先为目标,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及社会各层面的协同创新。此外,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国内协同创新主要基于高等学校的实践探索,高等学校走在了协同创新研究前列,表明高等院校是协同创新的研究主体。同时,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研究需要密切结合城市的发展建设情况,突出产学研模式的主导作用。 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可了解某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强度,运用CiteSpace软件得到国内协同创新作者共现图谱(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国内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合作节点比较分散,说明国内该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强度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发展。 2.2.2国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OS核心合集中国外协同创新相关文献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通过整理得到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外协同创新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其中,哈佛大学教授Chesbrough指出开放式创新会使企业的创新模式演化成协同创新,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拓展都必须进行协同创新,而探索式模式与开发式模式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点;华盛顿大学教授Borson认为协同创新可以作为效应溢出的重要权衡,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间的合作,能够从中获取溢出效应。此外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间通过合作会得到一系列外部信息,再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及集成消化,可使企业部分技术得到改进,从而获益于创新;Lee通过对交易成本理论的实践应用研究,发现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可进行更细层次的划分,即非股权协同创新模式与股权协同创新模式;Chang从企业间合作者视角出发,对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聚焦协同创新模式的动因、要素及定位,将协同创新模式细分为竞争者、用户、供应商、替代者等。根据国外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外核心作者对协同创新研究进行了多层面拓展,并非仅仅是对协同创新内涵、动因、要素等方面研究,目前该领域主流研究方向是对协同创新各种模式的应用研究。 2.3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热点领域比较分析 关键词是将文献核心论点与研究主题内容进行浓缩后的词,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直观揭示出某个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节点选为Key-word,Top N=30,时间片段=1,运行软件生成国内外协同创新关键词共现图谱。 2.3.1国內协同创新研究热点领域 由国内协同创新研究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见图4)可知,“协同创新”、“产学研”、“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是国内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最重要的4个节点。中心度可衡量节点在图谱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高,表明该节点在图谱网络中影响力越大。根据表3可知,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关键词分别是“协同创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结合表3与图4,对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LLR算法对聚类命名,梳理出国内协同创新主要研究热点如下: (1)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产业技术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创新模式,已得到广大学者认同。饶燕婷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以主体协同为核心、目标协同为前提、组织协同为支撑、体制机制为保障、环境协同为后盾;刘风会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战略联盟模式、共建平台模式及项目纽带模式。产业技术创新一方面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创新以联盟的方式将企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如地方高等院校联盟等,形成区域特色的协同创新。 (2)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优势学科建设两大方面。高等院校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学术界对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特点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如校企双方协同复合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等新型培养方式。通过推进协同创新,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再通过优势学科带动其它学科发展,进而推动高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3.2国外协同创新研究热点领域 由国外协同创新研究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见图5)可知,“innovation”、“management”、“system”、“collabora-tion”、“performance”是国外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最重要的5个节点。根据表4可知,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关键词分别是“innovation”、“system”、“collaboration”。结合表4与图5,对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LLR算法对聚类命名,梳理出国外协同创新主要研究热点如下: (1)系统与模式研究。自美国彼得.葛洛定义协同创新以来,国外在协同创新领域经过几十年研究,形成了协同创新的系统与模式。协同创新系统主要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等。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要素转移模式、专利合作模式、战略联盟模式等。国外学者目前主要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探究协同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载体,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核心层、辅助层及环境层组成,三大层次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网络与协同效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主要是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以资源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通过与其它合作主体间进行资源分享,达到将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从而为己所用的目标;以知识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是通过企业间的知识学习与分享,从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2)绩效研究。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整合创新资源,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历年来协同创新绩效研究一直是国外的研究热点。国外学术界从3大层面研究协同创新绩效,分别为影响因素、提升方式及评价体系。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因素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及结构因素。国外学者通过对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寻找提高绩效的方式,如Chang等通过构建模型对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共享型领导模型。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目标为指南,以企业与经营管理者为对象,以财务为指标,以业绩优劣为标准。 3国内外协同创新领域研究比较与启示 3.1国内外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关注度都较高,其中创新绩效与技术创新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得知高等院校都是國内外协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 差异性:国内协同创新侧重于对战略新兴产业与学科建设的探索研究,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产业技术创新。国外协同创新偏向于协同创新系统与模式研究及绩效研究,协同创新系统主要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等,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要素转移模式、专利合作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对于协同创新绩效,则分别从影响因素、提升方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3.2国内外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启示 (1)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因此要求高等院校根据企业与国家的迫切需求进行学科建设,以需求为牵引,对协同创新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推进协同创新,达到合作的共享共赢。 (2)产学研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创新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为了收获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实践探究,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3)国外学者们通过几十年的探索,提出了数目繁多的创新模式。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所以对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没有最优,只有是否适合本国需求,其评价标准是资源互补能否实现与合作目标能否达成。 (4)协同创新绩效是以创新成果为依据的价值评价体系,对创新绩效的衡量需综合考虑结果指标、支撑指标及过程指标。 (5)协同创新政策应以激发创新动力因素为着力点,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6)以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实践过程也是研究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各地方特点的协同创新范式,以获取更多高质量的协同创新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