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时代下慕课发展与思考 |
范文 | 李萍 摘 要:慕课为分享资源、创造知识、构建学习网络搭建了平台,为超越时间空间的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对慕课学习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梳理,发现其发展瓶颈,如开发个性化平臺的广义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参与度低、退出率高等问题。通过研究,对推动慕课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途径。 关键词:慕课;社会性学习;连接主义;泛在学习 0 引言 慕课自2008年诞生以来对全球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学模式不断翻新,翻转课堂、混搭式教学应运而生。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两个独立的教学形式不断趋于一体化,实体课堂教学融入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元素,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智能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新时代“高教40条”第24条提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变轨超车。慕课的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实现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1]。慕课建设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慕课发展至今仍有不完善之处,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了解其依存的学习机理,找出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当前慕课研究迫在眉睫之事,也是教学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 1 大数据时代社会性学习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实现全面和灵活的大数据分析, MapReduce提供高性能并行数据处理服务[2],这些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科学、社会发生革命性影响。大数据大容量高速加工处理能力,扩大了在线课程容量,提高了在线学习人数,为慕课诞生准备了充分的硬件环境。哈佛大学和MIT创立的edX,提供175门在线课程,已有100多万学生选修[3]。大规模学生群体学习,增加了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开展个性化学习成为慕课教育的难题。高性能数据并行加快了处理速度,为慕课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技术保障。实时记录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为下一步学习建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支持,为检验教学设计效果提供了依据[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开放教育深度融合,社会化学习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社会化学习“是社会上通过对话内容及观点的交互作用,尤其是与他人一起围绕问题或行动展开。”社会化互动学习的重要性也得到印证。理查德·莱特根据个人的大学经历发现,学生参与小型研究小组获取的知识,比个人单纯学习收获更多[5]。慕课迎合了这种需求,为分享资源、创造知识、构建学习网络搭建了平台。学习者可以借助慕课,实现超越时间空间的泛在学习。个人将自己的经验带入共建的社区交流、互动,构建社会性知识。同时通过集体“脚手架”相互协助,扩大理解并完成个人项目[6];知识的构建通过学习者、信息和交流平台连接起来实现。 2 慕课学习观与教学模式 慕课有两种基本形式:①基于连接主义的CMOOC;②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XMOOC。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提出了连接主义(Connectivism),称其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他认为以往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忽略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特征。连接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不只发生在个体内,还发生在社交网络上。与以往学习理论不同之处是,“连接主义认为学习能够存在于自身之外,如存在于组织机构或数据库内。关注专门的信息集之间的连接,连接使学习发生得更多,因此比目前的学习状态更重要”[7]。基于连接主义的CMOOC在2008年出现。慕课提供了一个交际网络以及信息数据库,成为各信息集的交汇。学习者从中获取信息,也贡献个人资源分享。Koutropoulos & Hogue[8]认为成功的慕课学习要求课前了解学习内容,课中和课后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从大规模信息中过滤有用知识等”。学习网络成为学习的外在组织。外在组织和个人内在的学习结合,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的加工处理、交流分享,是一个将各种信息集有机连接在一起,构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通过与学习社区不断交互、协作发生。每个个体都构成知识网络的一个节点,大家是相互连接的。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提供探究的起点;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内容,独立完成个人学习任务。因此,CMOOC对独立性、自主性、参与性有很高的要求。 另一种慕课形式是2012年出现的基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XMOOC。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将学习视为外在知识经验的内化过程,使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这两种理论都只看到了学习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社会属性[9]。x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似,先视频学习,然后完成作业,参加测试,反复强化学习内容。学习的中心任务是记忆知识,教师仍是知识的主导者,师生角色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有明确的作业和测验考核,加大了学习的约束力。教学有助于系统掌握知识,学习大部分发生在个人内。CMOOC始终都与社交圈内其他学习者交换观点,开展互动、协作,目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性。XMOOC则像课堂教学的翻版,但它解决了师资缺乏地区的教育问题。武汉大学陈训威老师[10]是学校慕课的主要建设者,他提出将“慕课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资源授权给二本、三本院校在线使用,再根据学生数和学分数收取一定的费用”。慕课还解决了课时削减后教学内容不受影响、不简化压缩的问题。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外语教学部主任张尚莲在2018年一次会议上介绍,由于学校对研究生英语课时大量削减,迫使他们另辟蹊径,在课堂时间缩水情况下利用慕课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不仅可以享受到个性化学习,而且经济上也得到实惠。2013年,Udacity、AT&T和佐治亚理工大学联合颁发了第一个慕课学习的硕士学位,花费是正常学费的一小部分[11]。慕课模式不断发展演变,衍生出许多微教学形式,如SPOC。许多教师还注册了个人公众号,上传英语杂志资源、新闻、名著朗读甚至语音教学资料,如“蔡雷英语”提供了“美语语音教学系列教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信息科大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微课堂”,为大学英语学生提供了课下延伸英语学习、分享体验的平台。 3 慕课发展瓶颈与局限性 (1)费用问题。李晓明认为慕课最大的障碍不是筹资购买设备,而是能否把课程放到校园网上来,但广义成本会高到让人放弃。原因在于知识产权安排上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开放共享精神与实践。没有明确要求慕课制作者签署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简称CC)许可协议,慕课使用权问题会大大阻碍资源共享[11]。即便公有云平台全部免费,但各个学校的带宽、管理系统、考核模式差别很大,要平台提供商开发定制化的版本及接口费用不菲[13]。掌握信息技术是实施慕课的必备条件之一。首次提出“慕课”名称的Bryan Alexander是加拿大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目前活跃在慕课领域的华南师大焦建利、武汉大学陈训威、北京大学李晓明等均有信息技术背景。陈训威在“武大慕课公众号”中提到,他从事慕课研究,原因之一是其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制作视频可能是大多数人最畏难的部分[12],反映出慕课对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要求。教学管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也是阻碍慕课发展的瓶颈。公有的慕课平台,不能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学生的选课数据、测试成绩只能手工导入导出,如果定制则投入大,成本绩效低。课程数多、选课人数多,会带来带宽不足、数据接口复杂等问题[12]。教师工作时间负担量超过以往。虽然线下课堂时间减少,但工作时间增加了,尤其在第一轮慕课开展时期。李秀丽对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果壳网MOOC学院4家平台上的150名主讲教师和获得结业证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制作一讲(即一周)课程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为23 小时左右,而传统的课程大约只需2-5 个小时就能完成,每周运营课程所花费的时间最多在4-8 小时以内”[13]。2013年《高教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调查了103名慕课教授,发现在开课前,他们一般要花费100多个小时录制线上课程,还要作其它准备,每周上课及参与讨论会花费8-10小时[14]。陈训威在“武大慕课公众号”上提到武大《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团队负荷超常,贡献巨大。如何分解任务,将教师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慕课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互动、辅导、评阅等一系列任务超出了教师个人能力范围,可交由同伴进行、机器自动评阅等,但学习者互动、讨论活动的参与度低。Inge DE Warrd在2011年开设了一门移动学习免费课程MobiMOOC。在556名参与者中,只有13%为积极成员,积极成员定位为除个人发布消息外至少还有1条其它消息。连接主义强调学习者在网络中的互动交流,低参与率带来的是低学习留存率。《高教纪事》2013年调查还发现,33 000名注册学生中,仅2 600人通过学习。王萍分析国内学习者发帖发现,中国学习者参加XMOOC的退出率较高,完成率较低。虽然完成率不能笼统代表全体学习者,因为学习者学习目的不同,有些仅为满足兴趣,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教学质量保障问题。 4 慕课可持续发展途径 为了真正发挥慕课资源共享精神,确保教学质量,从管理部门到开发者都在探索可行性方案。 4.1 确立资源共享机制 为降低社会成本,最大化利用优质资源,解决使用权问题,李晓明[11]“建议借鉴国际公认的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CC)许可协议,既保护慕课作者的著作权,也排除影响开放共享的不必要障碍”。学校可以将慕课放在校内平台使用,其它非商业性平台也可部署,应用于教学需注明来源。启动国家慕课认定工作对破解使用障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认定的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5年。高校要为课程团队提供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要求将央属高校精品课程作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的一部分,由高校予以支持;地方高校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支持。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降低社会成本、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而且为课程运营维护提供了政策及经费保障。 4.2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慕课的运行环境与课程模式使教师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课程的发起人和协调人。教师要善用互联网工具,组织学习者参与各种活动,安排虚拟教室专家讲座,引导论坛讨论,浏览每周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实时互动。李青、王涛[16]对10门国际上的慕课观察分析发现,每门课程使用的工具数为4~11种不等,平均使用7.5种工具。虚拟教室工具和Twitter是MOOC课程使用最多的工具,其次是WIKI和博客工具。为适应新环境新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更新专业知识,跟进前沿学科,還要掌握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教师要定期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坊,经常与专家及同行交流,获取经验,及时解决问题;关注金课慕课公众号、名家微博及公众号,汲取营养资讯,把脉最新动向。 4.3 在线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标准化、规范化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批准发布了GB/T36642-201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在线课程》国家标准,为资源共享、教育公平消除了技术壁垒。郑莉教授[17]指出,为解决跨系统间课程共享接口问题,国家标准给出了在线课程和评价方案的信息模型和要素,确保标准课程可以无缝部署到标准平台上。标准给出了课程评价信息模型,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跨平台的横向比较和评价。此外,还规定了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与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支持功能。随着国家标准的逐步实施,金课、精品课等优质慕课将惠及更多群体,发挥更大效益。 4.4 建立专业化的课程团队和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 一门慕课运作包括课程制作、信息技术与方法运用、教学资源建设与维护,以及学习者学习行为与表现的异步管理、监测、评价等,单靠教师是难以实现的。陈坚林认为,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课程教学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根据需要,团队建设可细化为课程主讲团队、教学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几个不同方向。有些学校网络设施条件有限,缺乏专业媒体制作人员,可选择专业规范的公司拍摄编辑制作。投入运行后,再由各个团队各负其职。 4.5 加大对学习者的监管,建立多极化的学习支持社区 从CMOOC 发展到XMOOC,某种程度上是对完全自主学习后教育质量的一种担忧。传统的课堂教育、固定的教学安排及课堂气氛约束了学习行为。因此,有必要建立学习社区,形成线上学习网络,在个人学习与外在学习之间建立多种连接点,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激发学习热情。为确保个性化学习需要,可以建立志愿者助教团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经成功利用网上兼职助教模式缓解专职教师压力。兼职助教由一名在校本科生任首席助教、数名从全世界招募的志愿者作为“世界助教”组成,他们都是选过该门课程的优秀生。首席助教每周投入20小时组织世界助教团队,负责课程讨论区的发帖答疑,满足跨时区、多语种学习者需求,讨论区覆盖率几乎达到全天候[19]。有效的课程支持,真正实现了慕课个性化、碎片化、多样化特点,有效保证了学习者的参与性,提高了在线学习完成率。 5 结语 慕课有效地解决了师资缺乏、课时压缩的问题,拓展了高等教育机会,更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学习特点,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灵活、便利的手段。但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语言与翻译障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将影响到学习体验和质量,解决上述问题是慕课研究的紧迫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工网. 中国高等教育有望实现“变轨超车”[EB/OL]. http://news.workercn.cn/32843/201805/30/180530150454895.shtml [2] 张裕,唐学用,赵庆明. 大数据发展历程大事件汇总(2005-2016)[J]. 贵州电力技术,2016,19(11):6-7. [3] 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 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45-51,91. [4] 吴文俊,呂卫峰. 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20):9-10,44. [5] 百度百科[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5%8C%96%E5%AD%A6%E4%B9%A0 [6] 何伏刚,马东明,孙海民. 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J]. 中国远程教育,2012(3):23-29. [7] SIEMENS,GEORGE.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B/OL].? http://www.itdl.org/Journal/Jan_05/article01.htm [8] 王萍.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9] 刘菊,钟绍春.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 外国教育研究,2011,38(1):34-38. [10] 陈训威. 微信公众号[Z].? WHUMOOC. [11] 李曉明. 慕课之希望:尽可能开放,无障碍共享[Z]. [2018-07-03]. 芥末堆看教育,网易云课堂. [12] 焦建利. 翻转课堂10年回顾[Z]. ?EduTech自留地. [13] 李秀丽. 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及课程利用情况调查分析——以中国大学MOOC 等四大平台为例[J]. 图 书 馆 学 研 究,2017(10):52-57. [14] KOLOWICH.The professors who make the MOOC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13(3):26-27. [16] 李青,王涛. 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17] 辛昀瑾,郑莉. 标准先行普遍指导 提高课程建设效率[Z]. [2018-11-30]. 中教全媒. (责任编辑:杜能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