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提高教学效果 |
范文 | 周道鑫 [摘 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解读好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的意图,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使教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把握方向;教材解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71-02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都是以教材上的内容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挖掘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习,提升课堂有效性。 一、凸显教材内涵,将解读指向课程本质 每一本教材都是编者根据学生需求和发展水平而精心编制的,是数学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但教材篇幅有限,很多内容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可能只有几幅图片,或只列出了核心问题,其实很多教学目标都隐藏在了这些简短的文字和精简的图片中。这时就需要教师深入剖析教材,找到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外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一道题:小明家栽了四行梨树,五行桃树,七行杏树,每行梨树有五棵,每行桃树有六棵,每行杏树有四棵,求梨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教材中罗列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树的种类来整理条件,先求出每一种树有多少棵,再把梨树和杏树的数量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看问题,然后去找条件,计算结果。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算出结果,但这道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此,它隐含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整理条件,即从诸多条件中找出需要的条件,整理后再进行计算。 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有很多种,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找到题目所给各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上面这道题中的两种策略都侧重于对几个条件之间关系的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扣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信息,然后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的关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波浪线、横线、双直线等不同符号标注出不同的信息,再根据条件找到问题对应的答案。练习多了之后,学生看到一道题,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这些都能让学生对题目的把握度得到了提升,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紧扣教材联系,构建知识立体框架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不管是单元之间的衔接,还是年级之间不同的教材,都是具有承接性的。编者在编写每一本教材时,也关注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状况。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解读教材时,不仅要教他们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还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找到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系统的知识框架,将单一的知识点转化为立体的知识板块。 例如,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教材是让学生先观察一组分数有什么不同,然后找出有哪些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显然,当分数的分母不同时,就不能直接进行数学运算,要先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一点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解释这一运算规律时,教师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折纸法,先把一个完整的图形剪开,然后把其中的几份进行“相加减”,最后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另一种就是转化思想,如两个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通过不同的方法,学生最终理解了异分母分数是如何运算的,即先统一分母,再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计算。在教学完这一节之后,如果就此戛然而止,学生对数学各个数之间的计算法则只会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像小学一年级学过的整数加减数位要对齐,三年级学过的小数加减时小数点要对齐。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种数的加减方法,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区别以及联系,从中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由教学生分数的加减法,到复习以前学过的整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加减法,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构建起更加系统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只上课本中的内容,还应该承上启下,让学生把不同阶段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系更加完善。 三、依照教材順序,关注知识的逻辑性 也正是由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逻辑性,所以数学教材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性。教材编制的顺序既要遵循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此,教材在设计上会先让学生认识数,然后再进行数与数之间的加减;先认识整数,再认识小数、分数。 例如,对于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师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一些图片,分辨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这些图形的边和角有什么联系。学生只需要关注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内涵,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即可,不需要进行拓展延伸。而在之后学习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材会给出更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是最基本的轴对称图形。在四年级的“垂线与平行线”,教材进一步拓展内容,把之前对这两种图形边角的大小关系的探究变为位置关系的探究,即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邻边垂直。教材还设置了一些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一个图形中分别找出符合垂直、平行要求的线段,这就要求学生对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正方形不仅是轴对称图形,它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正是由于教材编排遵循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在六年级的总复习中,教师就要紧扣教材的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感受图形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用欧拉图展现这些图形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图形概念的整体认知。 四、把握教材灵魂,传达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存在着两条主导线。一条是明线,即教材的逻辑联系,这是支撑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另一条是暗线,即教学内容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只要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学生解决问题时就会容易得多。因此,教师要把教材“钻透”,理解编者真正想要学生掌握的东西,将数学思想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例如,五年级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主要介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去估量核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很多教学案例都是估量荷叶的面积,很多教师先让学生把荷叶中间的整格数出来,然后再数周围的半格,最后再相加,看有多少格。于是,这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数到底有多少个小格,最后数出来第一幅图大概是300平方厘米,第二幅图大概是500平方厘米,第三幅图大概是700平方厘米。学生发现第一幅图最小,也最接近荷叶的面积。但是编者编写这一章的意图真的是让学生数数吗?其实不然,教师应该意识到,在这种题型中,划分得越细致,数出来的数就会越接近正确结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要估算精确就要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如果想要估计值更接近精准值,就应该把方格划分的更小一些,这就是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贯穿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这一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解读好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只有揣摩好编者的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教师教学要紧扣教材主题,让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使教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升数学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启迪教育作用。 (责编 罗 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