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善用对比,促进内化 |
范文 | 黄红军 [摘 要]对比,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 [关键词]对比;操作;平均分;余数;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80-0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草莓的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前思考】对比有利于充分凸显事物间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比中辨清、辨明,从而掌握知识要点。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在开课时运用对比,明确除法的含义 出示:(1)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2)有10个苹果,每个小朋友2个,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师:对于这两道题,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說说你的想法。 师:10÷5=2(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10÷2=5(个)就是求10里面有几个2。 【评析:通过有联系的两道题,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含义,并且知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份都是同样多,都是平均分。通过体会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能够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在操作探究中运用对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出示(图略):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师(让学生到黑板前分草莓):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你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 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观察这两个同学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还会摆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师(课件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剩1个还能摆1盘吗? 生1: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师: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能够再分的数,我们把它叫作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 师:“1个”表示什么? 生2: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作余数。 师: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作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评析:学生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这样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了所学知识。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物时有分完和分不完两种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