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专利联盟互惠性合作研究 |
范文 | 任缘缘 摘要: 专利联盟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由于契约不完全性的存在和“理性经济人”偏好的影响,专利联盟中存在着“反公共地悲剧”,抑制了专利联盟的效率。互惠性合作是解决“反公共地悲剧”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互惠性合作策略有待培育和完善。 Abstract: The patent alliance is a platform for promo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Due to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sonable economic man" preference, there is an "anti-public tragedy" in the patent alliance, which inhibi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atent union. Reciprocal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nti-public tragedy", and the strategy of reciprocal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nurtured and perfected. 关键词: 专利联盟;不完全契约;反公共地悲剧;专利丛林;专利障碍 Key words: patent union;incomplete contract;anti-public tragedy;patent jungle; patent obstacle 中图分类号:C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1-0071-02 1 专利联盟的特征分析 专利联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856年,美国缝纫机制造商联盟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利联盟。专利联盟是一个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联盟组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组成,目的是为了彼此之间能够分享专利技术,或者对外进行专利许可。 一般而言,专利联盟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专利联盟将专利“打包”许可给其他公司,后者指聯盟内的专利技术仅供联盟内的成员使用,不对外进行专利许可。 一般而言,专利联盟内专利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专利障碍,是指基本专利和从属专利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阻碍的关系,如果得不到一方的许可,另一方无法进行商业开发和商业化运作;第二种关系是专利互补,即一项发明中的若干个不同专利之间不可以相互代替,是一种互补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三种是专利竞争关系,是指联盟内的专利技术在市场上可以相互替代,新专利技术并不损害原专利技术的利益,相互之间形成了竞争。 2 专利联盟中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剧”效应分析 专利联盟的出现,目标之一是对“专利丛林”弊端的克服。“专利丛林”最早由美国专利法专家夏皮罗提出,是指“由于知识产权的权利存在着许多重叠,新技术的开发者必须在众多专利中艰难寻找,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专利的使用许可。”由于专利技术分属于不同的人,因此,一些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专利就会对技术开发带来约束。“专利丛林”的存在使技术开发陷入低水平状态,甚至停顿。 现代专利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利权人在专利的使用上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在有些时候,即使让这个专利束之高阁,也不让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专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海量的专利逐渐集聚到某一领域,使“专利丛林”越来越严重。如计算机领域,一件产品需要成千上万个专利,甚至近十万,而这些专利的产权由一万多不同企业或个人所控制,计算机制造商如果要开发一件产品,就需要得到这一万多权利者的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项专利的持有者持不合作状态,产品开发将会受阻。如果拥有这些专利的企业组成专利联盟,就可以为这些专利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平坦。 “专利丛林”的困境就是一种“反公共地悲剧”。1998年,麦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反公共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提出了“反公共地悲剧”的理论模型,认为加勒特·哈丁的“公共地悲剧”理论虽然解析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但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而在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同样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收益减少。麦克尔·赫勒将这种情况称为“反公共地悲剧”。 麦克尔·赫勒是美国产权发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世界银行住房政策与法律顾问,因此,“反公共地悲剧”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是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3 专利联盟中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效应分析 专利联盟成立后,为了维持联盟的运转,联盟内企业需要签订契约。由于契约存在着不完全性,签约人在“理性经济人”的支配下,可能会否定其他成员对自己专利的使用权,从而使联盟的功能衰退,因此,产生了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效应。 经济契约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合作双方或多方订立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人们的经济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以消除经济活动中的冲突。契约理论经历了从完全契约向不全契约的转变,目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一种常态,不完全性制约了契约的效率。不完全契约理论意图借助各种机制设计来使契约的效率达到最优状态。 在契约理论中,完全契约是指契约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各种可能事件发生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在发生契约争议时,第三方机构可以进行有效地仲裁。不完全契约是指,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契约不可能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规定各种事件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在第三方仲裁时必然存在着执行上的障碍。 赫勒将“反公共地悲剧”看作是一种产权制度,在该制度下,众多的所运用者对某项稀缺资源掌握着有效的排他权利。在专利联盟中,联盟内企业都对某一项或几项专利拥有控制权。当联盟内专利之间呈现专利障碍或专利互补关系时,任一家企业如果对自己拥有所有权的专利进行封锁、限制使用,就会使其他专利的功能大为削弱,从而使专利联盟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在专利联盟内,同样存在着“反公共地悲剧”效应,是在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剧”基础上的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根源在于联盟企业的自利偏好和不完全契约的存在。 因此,对于联盟企业而言,专利联盟的组建有利于规避专利丛林、克服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剧”,对联盟成员而言,还可以获取其它收益,如收取专利许可费。但是,当专利联盟组建之后,由于联盟企业之间契约的不完全性,专利联盟将面临着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的威胁。在专利联盟中,参与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在合作中存在着机会主义。为了克服机会主义的威胁,联盟内企业之间必须签订合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由于技术不确定、市场不确定、环境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面面俱到的完全合约签订的难度越来越大,无法堵住机会主义的缺口,致使专利联盟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专利联盟二次“反公共地悲剧”现象在我国专利联盟中普遍存在,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一直缺乏妥当的应对之策。 4 专利联盟的互惠性合作策略分析 对于专利联盟中的不完全契约问题,互惠性合作是一项有效的策略,可以克服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所产生的弊端。以Hart为首的不完全契约经济学家们通过引入参照点效应、自利偏见和互惠行为等因素,对缔约人放弃契约的灵活性而签订刚性契约的原因进行了成功的解释,极大地增进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解释力。因此,不完全契约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互惠性思想可以应用于专利联盟中“反公共地悲剧”的分析。 自亚当·斯密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设之后,经济学领域几乎被“理性经济人”所控制,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这种利己主义理念越来越难以解释现代经济社会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尤其是合作现象。如果合作者都被“理性经济人”所支配,都采取自利型合作,那么,许多合作将会瓦解,不攻自破。在这种情况下,互惠性经济思想应运而生。 本世纪以来,我国研究者开始关注互惠性效應的经济价值和管理价值。黄湛冰、万迪昉(2005)分析了内部营销中的互惠关系,并基于互惠效应对关系营销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企业应积极培育正互惠关系,制定长远的互惠型营销计划,引入来自同行业成员的强互惠是必要的。张佑林、周飞跃(2007)研究了交互合作互惠营销模式的功能,分析了互惠营销模式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明确了互惠营销的关键要点,为互惠营销实践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杨爱民、张同健(2008)研究了互惠环境下的我国高等院校间的隐性知识转移问题,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师间的互惠性思想来构建和谐的互惠性校园文化的方法。林昭文(2008)基于互惠性偏好的视角实现了知识转移模型与委托——代理模型的拟合与改造,认为知识转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转出方的互惠性偏好来获取更高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提高个体性的知识转移效率。蒲勇健(2009)以知识转化与组织学习为中介,解析了互惠性动机与互惠性行为在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目标上微观激励路径,实现了互惠性企业环境下知识管理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的融合性研究,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互惠性理论在前沿性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适应性。 可见,互惠性思想具有普遍性的经济价值,可以用于专利联盟合作的优化。互惠性合作策略可以减缓专利联盟中不完全契约的影响,削弱“理性经济人”偏好的负面作用,抑制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剧”效应,从而发挥专利联盟的作用,达到专利联盟设立的预期目标。 强互惠是互惠合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专利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互惠是指在与他人合作时,会不惜个人成本去惩罚那些破坏合作规范的人,即使这些投入成本得不到补偿,也会愿意这样做。强互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可以超越“自利”的动机,为了维护正义、公正、公平而不惜个人代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与他人保持合作的心理倾向。强互惠者既是一个有条件的利他合作者,也是一个有条件的利他惩罚者。 目前,互惠性经济思想、理念和行为正在兴起,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可逆转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性经济人”偏好的不足,合理地解释了一些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来解释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和推进互惠性合作,却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同样,专利联盟中的互惠性合作存在着广阔的前景。如果联盟内企业均采取互惠性合作策略,则会克服合作中的许多障碍,最大程度地发挥联盟内专利的价值和合成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斌,孔春丽,张同建.政治关联视角下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4):69-76. [2]秦政强,魏志祥,谢振宇.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5):20-29. [3]杨爱民,张同健.基于公平互惠的高等院校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01-103. [4]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4):28-33.技术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