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
范文 | 刘正清 [摘 要] 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采用机械、重复的训练,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本文首先对目前的计算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就计算教学的误区提出了解决策略并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实践;思考 现状分析 计算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不少专家在对比中外小学数学教学时,对我国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明显优势津津乐道,但传统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机械重复的训练,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意识到以往计算教学的弊端,在教学中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情境的创设和算法的多样化,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了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活了,可近年来教师们纷纷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尤其是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均大不如前. 针对教师们反映的问题,笔者对所在镇的几所学校进行了调研测试,抽取了一次期末调研测试的试卷进行分析. 这次调研测试的各年级试卷均有大量计算题,分值都在30分左右,但全镇各年级计算题的失分率均较高,全对率不足60%,失分在1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20%左右. 进一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算理不明导致计算错误. 如计算102×5,不少学生的答案是600,究其原因是将进位的“1”加到了百位上,可见学生对于进位乘法算理没有真正理解. 再如2.4+6,不少学生的答案是3,可见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没有真正掌握. (2)基本口算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这种情况在除法计算中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试商能力较差,类似50÷12这样的题目都需要在草稿纸上用乘法试商好几回,严重影响了计算速度,还经常出错. (3)计算法则和运算规律运用不正确导致计算错误. 这种情形在简便计算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 如1.25×(80+8)=1.25×80+8=100+8=108,1.2×5÷1.2×5=1,970-99=970-100-1=869等. (4)不良学习、计算习惯的影响. 试卷上不少学生书写潦草,将5写成3,将1写成7,漏写小数点,抄错数字等情况比比皆是,不用草稿纸,在课桌上、课本封面上书写草稿的情况较多,能在计算后进行估算比较或验算的学生极少,这也是导致学生计算正确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通过与教师们的座谈,结合课堂调研,我们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只贪图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髓,致使计算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追求情境创设,忽略复习铺垫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创设成为数学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的必然环节,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被取而代之. 不可否认,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传统的复习铺垫对于沟通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正迁移,构建知识系统,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误区二:追求算法多样,忽略算法优化 新课程提出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活力,但不少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却犯了“左倾”的错误,即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全面化. 课堂上,学生挖空心思想出一些“拐弯抹角”的算法,教师还大加赞赏. 算法多样化演变成一种形式化,造成了计算教学的低效. 如果一味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不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我们的学生就会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误区三: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习惯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计算过程中一个小数点、一个数字的错误都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贪图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却忽略了学生仔细审题、静心思考、认真计算、灵活验算等学习习惯的培养. 策略的大胆尝试 针对当前计算教学中的误区,在本学期的计算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 1.?摇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相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对学生的意义建构都非常重要,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只有把两者有机融合,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进行一次数数比赛. 数同样多的桃子(图1),男小朋友数左边的,女小朋友数右边的,大家比一比,看谁数得快! 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迫不及待地数了起来. 不一会儿,大家纷纷报出结果,第一轮比赛,双方基本打成平手,接着进行第二轮比赛(图2). 在第二轮比赛中,女生队通过第一轮数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很快报出了一共有13个五角星,女生队胜利了. 这时,男生们不干了,纷纷提出意见,认为比赛不公平. 男生1:女生队数的东西有圈圈着,数起来快,我们数的东西是分散开来的,数起来慢. 男生2:女生队数的东西把10个圈在一起,她们只要数旁边有几个,就知道是十几了. …… 男、女生在争论中发现:如果把10个圈在一起,数起来就方便多了. 本课通过创设男女生数数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巧妙地唤起了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为本课“9加几”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复习铺垫. 2.?摇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相统一 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二者只有相统一,才能引领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才能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学生很快列出算式: ÷2,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探究计算方法,并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在全班交流时说出思考的过程. 经过交流、归纳,全班大致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通过画图的方式直观地得出计算结果. (2) 升=800毫升,800÷2=400(毫升)= (升),所以 ÷2= (升). (3) ÷2= = (升),因为 表示4个 ,4个 平均分成2份,是2个 ,也就是 . (4)?摇 ÷2= × = (升),因为平均分成2份后,每人喝了 升的 ,因此求 ÷2的商可以转化成求 × 的积. (5)?摇因为 + = ,所以 ÷2= (升). 对于学生的上述算法,教师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因为以上几种方法虽然体现的思维层次不同,有些方法还很“笨”,但这正是学生个别差异的真实体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成果,教师应当给予充分尊重. 当教师提出,你最喜欢哪种算法时,不少学生选择了第(3)种算法. 教师不露声色,出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把 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虽然只改了一个数字,用第(1)(2)(3)(5)种算法均有难度,只有第(4)种方法能很快地计算出结果. 通过讨论,学生们普遍认为,当被除数的分子是除数的倍数时,用第(3)种算法比较简便,但第(4)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 这样,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既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3.?摇基础训练与习惯培养相协调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打好数学基础,重视算理教学与口算训练,另一方面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二者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计算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计算与例题相似的典型题时正确率较高,一旦题型稍作变动或将几种题型放到一起时便频频发生错误. 如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作业反馈正确率尚可,但学习分数乘法后,一旦将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法的题目放到一起,不少学生便会张冠李戴.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法的算理并未真正理解,对算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只有当学生对算理真正理解,并与已有知识经验融会贯通后,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重视算理教学的同时,加强口算训练也十分必要,因为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学生口算不熟练,提高计算能力就是空中楼阁. 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每日课前三分钟的口算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采用计算卡片、小组竞赛、你问我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要从审题、分析、书写、检验等多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总结技巧,注重细节,同时在板书、作业批改时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计算习惯,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要去除浮华,把握新课程的精髓,走出误区,正确、和谐地处理好以上关系,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