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注学生过程体验,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范文 胡军+马丹
[摘 要] 本文以“圆的周长”为例,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体验;设计;反思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承载着上海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严格按照《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理念和要求,坚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等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设计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学过程充分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学生则在自主探索与相互交流中,实施探究,建构知识,增加体验.
3.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重视发展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方法与能力.
■ 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4.1 圆的周长”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对小学所学“圆的初步认识”的深化. 作为实验几何学习的起步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线索,创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氛围,引导学生经历导出圆周长公式的过程,重在培养动手操作和实验验证的能力,并从中渗透“化曲为直”“类比”“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圆周长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和“用逻辑推理说明几何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弧长”“圆的面积”等做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体验,并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另一方面,也初步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加之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强等特点,学生已具备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条件和基础. 但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得出公式的数学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构成了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的周长公式的导出,以及对圆周率π的理解.
3. 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1)激活思维,自主探究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时间和空间. 以小学所学关于圆的初步认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前提,“测量圆的周长”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类比思想激活学生思维,自主寻找“影响圆周长的因素”“圆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体验“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思想,发展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体现“实验几何”的特点.
(2)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本节课采用的方式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在探究中,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探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测量、填表等任务,并总结经验、展示成果;猜想、归纳规律;增强合作精神,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技术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数据单、绳子、软尺、直尺、三角尺、圆形物品.
(2)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计算器.
5.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说明
(1)前期教学状况:一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周长的含义,在小学阶段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制作模型等活动,探究过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可以解决有关这些图形的周长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了圆形.
(2)存在的问题:虽然学生对圆的周长已有感性认识,但以前都没有理性地思考过曲线的测量问题.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实验操作环节中,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3)解决对策:准备多媒体动态演示方案和充分的教具以及学具,增加直观手段,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给予充分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设置坡度、化解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形成圆的周长公式,从而真正理解公式的实质和内涵.
■ 教学目标设计
1. 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π,会用公式进行简单问题的计算.
2. 通过操作实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体会“化曲为直”“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增强探究意识.
3. 通过圆周率史料的介绍,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首先,在操作实验部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水平,在应用公式部分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只要合理就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同时,在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和公式应用中,为学生提供生生评价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相互欣赏、学习和借鉴.
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实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形成圆的周长公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在应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中,创设校园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置理解的难度、梯度,使学生几何语言理解、推理、表达和书写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 教学设计特色及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 运用类比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节课,在“圆周长公式的导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既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还有小组展示、交流互动,思维常常处在提出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状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2. 注重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学科的育人作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当了一回祖冲之,经历了圆周率“再发现”的过程. 教师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学生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并将发现最终归结为一点:圆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受了、实践了,并再现了祖冲之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学生通过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获取直观经验,体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类比正方形,探究圆周长公式”的环节感受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通过“发现半径、直径、周长的变化规律”体会函数变化的思想. 这些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有效发挥媒体技术的助力
本节课应用PPT动画演示“绕绳法”和“滚动法”,既精准又直观,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用几何画板展示圆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实时测量、计算它们的比值,能及时验证学生的结论,学生自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多媒体动态资源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5. 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虽然深入操作实况,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但课前如果做更充分的准备,制作即时评价单,从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做即时评价,则更有针对性,能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2)通过这次设计活动,深刻体会不仅学无止境,而且教无止境.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避免功利成分作祟,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智慧促进和引领学生的智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总结和反思.
■ 教学设计特色及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 运用类比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节课,在“圆周长公式的导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既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还有小组展示、交流互动,思维常常处在提出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状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2. 注重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学科的育人作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当了一回祖冲之,经历了圆周率“再发现”的过程. 教师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学生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并将发现最终归结为一点:圆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受了、实践了,并再现了祖冲之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学生通过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获取直观经验,体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类比正方形,探究圆周长公式”的环节感受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通过“发现半径、直径、周长的变化规律”体会函数变化的思想. 这些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有效发挥媒体技术的助力
本节课应用PPT动画演示“绕绳法”和“滚动法”,既精准又直观,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用几何画板展示圆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实时测量、计算它们的比值,能及时验证学生的结论,学生自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多媒体动态资源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5. 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虽然深入操作实况,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但课前如果做更充分的准备,制作即时评价单,从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做即时评价,则更有针对性,能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2)通过这次设计活动,深刻体会不仅学无止境,而且教无止境.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避免功利成分作祟,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智慧促进和引领学生的智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总结和反思.
■ 教学设计特色及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 运用类比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节课,在“圆周长公式的导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既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还有小组展示、交流互动,思维常常处在提出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状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2. 注重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学科的育人作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当了一回祖冲之,经历了圆周率“再发现”的过程. 教师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学生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并将发现最终归结为一点:圆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受了、实践了,并再现了祖冲之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学生通过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获取直观经验,体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类比正方形,探究圆周长公式”的环节感受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通过“发现半径、直径、周长的变化规律”体会函数变化的思想. 这些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有效发挥媒体技术的助力
本节课应用PPT动画演示“绕绳法”和“滚动法”,既精准又直观,提高了课堂效率. 应用几何画板展示圆周长和直径的数量关系,实时测量、计算它们的比值,能及时验证学生的结论,学生自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多媒体动态资源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5. 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虽然深入操作实况,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但课前如果做更充分的准备,制作即时评价单,从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参与态度等方面做即时评价,则更有针对性,能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2)通过这次设计活动,深刻体会不仅学无止境,而且教无止境.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避免功利成分作祟,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智慧促进和引领学生的智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总结和反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