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济南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研究 |
范文 | 岳海鸥 白美 摘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些年,济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于对济南现状的梳理,从五个方面总结济南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strategic support for improving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n recent years, Ji'nan has vigorously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the frame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has basically taken shap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inan status, the bottlenecks faced by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Ji'nan are summarized from five aspects, an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瓶颈;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城市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bottleneck;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innovative city 中图分类号:F12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6-0088-04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济南市坚持实施“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和“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科技创新进程。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济南科技创新的发展,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济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1? 济南市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会展和科教中心,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诸多的天然优势;再加上近些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科技创新事业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济南市创新性城市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雏形。 1.1 科技资源集中与领先优势凸显? 一是集聚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济南是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及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所在地,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全省第一。截至2015年上半年,济南共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機构806家(包括企业技术中心28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8家、工程研究中心5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246家。二是建成一批新的重大源头创新平台。济南市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3个[2]、“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拥有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济南云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园区产业创新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 1.2 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雏形基本形成?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09家,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9.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63%,比年初增长1.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首位,连续5年完成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对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二是科技创新创业开始起步。济南市已经建成有各级各类科技孵化器20多个,并在高新、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长清、历城、章丘8个区(市)各建设一处创客平台,为入驻平台的创业者提供免费的技术和创业指导服务。除此之外,近两年济南各区县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县(区)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科技成果产出明显增加。2015年济南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5096件,较2010年增长了339.86%;发明专利授权量3913件,较2010年增长了210.5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44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3]。2013年以来先后实现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中国专利金奖“零”的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国际、国家标准和山东名牌产品均有较大突破。四是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持续推进,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政产学研综合平台的建设初步成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济南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支撑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以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版权示范基地等为载体的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 1.3 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实现突破? 一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济南市相继出台了《发挥省会优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济南科技十一条”)及《济南市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政策》(即“济南科技新十一条”),在科教人才管理、科技创新保护和科技创业扶持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政策性突破。出台了《济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全面优化政策内容,改革资金扶持方式,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应进一步强化[4]。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深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作用,在争取市财政科技资金逐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积极精简科技计划类别,全面压缩项目数量,突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设立“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金种子”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保证了不同对象在不同的平台公平竞争,更加有利于高成长性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2? 济南市科技创新制约瓶颈分析 济南市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滞后,需要迫切突破以下发展瓶颈: 2.1 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一是高层次科研人才偏少。截止2015年底,济南两院院士仅有7人,而青岛有19人,南京、武汉、广州则分别是73、46、40人。而且,市属高层次人才更少,在济南地区59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市属仅2人;在467名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市属仅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581名专家中,市属仅94人。二是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存在人才紧缺。由于濟南市现代服务业开放较晚,而装备制造产业正处于由“制造”转型为“创造”的关键时期,创意设计与相关服务性人才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济南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都存在人才紧缺。三是高精尖海外人才紧俏。济南的人才开放程度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持有济南市居留许可和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仅为2891人,而北京的常住外国人一般在20万人左右,省内青烟威地区也大约有10万以上韩国人常住,这便导致了济南在外籍专家高端智力库建设上的滞后[5]。 2.2 科技产业亮点与影响力不足?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尤其是中小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装备和元器件依然选用进口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6];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虽有加强科技创新的愿望,但受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研发设施等条件限制,难以实现较大突破;现代服务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内部研发、信息服务、市场调查等环节缺少投入,参与度较低,从事创意设计与服务的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二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辐射影响力弱。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居全省第一,但产值仅居全省第九,总体规模扩张仍需加快。在目前的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中,能够形成产业链优势和集约化产业群的项目也不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布局分散,集群竞争力差,或者“有龙头无产业”,或者“有产业无龙头”。 2.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 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紧密。目前,济南虽然已经有部分优秀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广泛而紧密的校企合作态势仍未形成,大企业产学研合作多,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偏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小企业的支持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还未充分形成和发挥有效作用。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中试这一环,它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资金,而实际情况是科研单位缺乏资金,企业投入害怕风险,双方都不愿意介入中间试验,导致其成为瓶颈。二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薄弱。近年来,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健全,服务能力仍较薄弱,缺乏权威的专利、成果评估机构,难以界定专利和成果的价值,不利于成果交易;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技术经纪、技术权益保护、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三是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还未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制约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兼职领办企业等鼓励高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政策也亟需落地和突破。此外,现行的项目管理方式不利于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经费分配预算中关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经费比例很低,与国外的研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比例相差甚远。 2.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科技服务体系、中介、平台的主体不够多元化。尽管济南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所、科技咨询与评估及结构、创新服务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组织,但是这些中介组织多由政府主导,真正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不多,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更少。缺乏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结、技术创新脱离市场,创新不同环节的不同力量难以有效整合。此外,政府主导的科技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对市场存在一定的挤出和抑制效应,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长周期特征不匹配。二是创新载体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足。济南市的科技产业园区或者孵化器都非常注重面向企业的服务功能,但在实践中,这些创新载体所提供的服务和空间功能较为单一,无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与环境,主要表现在,孵化器服务功能单一;配套服务不完善,高附加值服务较为缺乏;孵化转化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支持,需要不同机构配合、不同服务平台完成,无法为企业完成一站式服务,服务资源重复浪费,连续和深入服务缺失。 2.5 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不足?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缺失。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总量偏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济南市产业的发展后劲;新兴产业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还面临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紧缺等一系列困境,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偏低。首先,济南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下游,且投入增速不高,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不足。其次,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与省会城市地位严重不符,影响了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另外,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偏低,在省内落后于青岛、烟台、潍坊三个城市。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太浓厚。受传统观念影响,济南市适龄劳动群体的整体创业意愿不高,多数人更倾向于从事一份收入不高但稳定的工作,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大学生创业比例低,多数毕业生更乐意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就业,白领文化、打工文化占主流,自主创业者处于社会边缘,还未得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尤其是近两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项目少、经营困难等问题,为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 济南市强化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当前,济南市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牢牢把握好新常态下的黄金机遇期,以市委、市政府“453”工作体系为总抓手,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是实现“十三五”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破题关键,建议: 3.1 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夯实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 一是完善科技人才高质量引进体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引进目标,进一步加快引智步伐,根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进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机制,拓展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渠道。搭建引才平台,充分发挥“5150”与“泉城双创”品牌效应,创造条件引进急需人才。二是建立科技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加大科技人才投资投入,发挥高校培养人才优势,创新国际化、一体化、多元化本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济南紧缺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的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质,同时保证科技人才使用的安全性。三是营造优良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力度,健全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改革科技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科技人才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确保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3.2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融入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上的有机结合;构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组建“官、产、学、研”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技术资源共享网络,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推广提供牵引。其次,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研发,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二是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首先,对济南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创造性的整合,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围绕大企业配套服务,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式发展。鼓励大企业分离副业,对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促进“配套集群”的快速形成。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产业的发展环境。再次,还应着力培育和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持续加强上、中、下游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延伸产品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3.3 构建产研衔接体系,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及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形成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试点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和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等,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二是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科技成果管理、处置及收益分配制度。一方面,鼓励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方面,鼓励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再次,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发明人或团队事先协商确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方式、数额和比例,适度提高骨干团队和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三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增强创新集群效应。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在战略性领域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合作模式。 3.4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运作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行政干预,对于政府可以放手的工作交由服务机构来组织和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服务机构的兴趣,引导其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战略性投资。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有条件的服务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二是加强孵化器支撑条件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信息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搭建网络创业孵化平台;建立“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中介服务”多管齐下的孵化服务模式,建立开放式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导师、产品构建、创业交流、创业培训、股权投资等深度服务;建立新型创业服务基地,引进创新型孵化器,并探索在国内外设立异地孵化器。 3.5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活动整体效能?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引导其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工作,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引进一批有区域或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性投入结构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政府性担保機构为其提供担保或者贴息支持。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群发展,激发各类创业投资主体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创业企业的投入。三是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科普场馆,如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知识产权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创新思维、创新成就和创新精神,增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年轻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志坚,等.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17[M].科学献出版社,2017. [2]济南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J].产业园区及管理. [3]王鹏,等.济南市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工作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06). [4]济南: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16/2016jlcl/2016jldf/201601/t20160111_123501.htm. [5]济南市委书记自揭短板:到账外资还不如青岛一个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8/01/3710471_557169677.shtml. [6]济南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https://www.xzbu.com/8/view-11424935.ht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