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寻儿童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有效连接之路 |
范文 | 范跃忠 [摘 要] 我们力求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改变作业形式和改革评价等方法,把数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生活数学意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生活数学;应用价值;数学学习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从学生学好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数学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这是新课标和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倡导的数学生活化.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用心地寻找、挖掘,就能找到知识的源泉. 笔者在自己的实践中也尝到了“生活数学”教学带来的“甜头”:一次练习课上,学生在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出现了争执: 在含盐率10%的盐水中,加入5克盐和15克水,这时盐水的含盐率( ) A. 大于10% B. 等于10% C. 小于10% D. 无法确定 同学们选A,B,C,D的都有,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无法确定,认为不知道原来盐和水的重量,不可以求现在盐水的含盐率. 在学生们都把求解的目光投向我时,我没有给他们讲答案,也没有告诉他们解题原理,而是给他们讲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星期天,如果你们的妈妈中午煮了一碗红烧肉和一碗菜汤,可是你喝菜汤时发现菜汤太淡,你会用什么办法使菜汤变咸些呢?“撒些盐!”“倒些酱油!”……我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肉汤倒一些到菜汤里使比较淡的菜汤变咸一些?”大家说:“可以!”“那么,这件生活中的事情与我们刚才解的题目有没有联系呢?”这时有同学抢着说:“肉汤相当于加入25%的盐水,菜汤相当于10%的盐水,所以含盐率高的盐水加入含盐率低的盐水中,原来含盐率低的盐水的含盐率就会变高. ”我又趁热打铁,追问孩子们:“如果把原来10%的盐水改为30%的盐水呢?”这时大家都理解了:含盐率低的盐水加入含盐率高的盐水中,原来含盐率高的盐水的含盐率就会变低,相当于菜汤倒入肉汤中一样. 同时,孩子们也理解了含盐率相等的盐水和在一起含盐率不变,就像菜汤倒入菜汤中一样. 从这个成功的案例不难看出,有些数学问题通过生活中的知识来解释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这也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中也凸显了“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这一思想.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思想,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创设 生活情境 在我们苏教版的每一册教材中都有生活素材,如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思考题(图1),不少学生不能很快地找到走错的小孩,这可能是学生没有搞清谁(参照物)的右边,其实我们可以设计楼梯情境,把两排课桌之间的过道当作楼梯,把自己当作图中的孩子,亲自走一走,这样就能很快发现穿红衣服的女孩是在靠自己的左边下楼梯,她走错了. 如果班级就在楼梯旁边,也可以直接到楼梯上走一走. 接下来要让学生明确,要以图中人物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左右,课后再让每个学生亲身体会,那知识就更加牢固了. 再如,三年级下册中的“了解千米”其实是综合实践课,我觉得除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操场上或公路上走一走,也可以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高,可以这样理解:一层教室3米多一些,3层教室大约10米,30层楼房大约100米,300层楼房大约高1千米,这样学生就能想象出1千米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进入你所设计的情境中学习. 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实践应用 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赋予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应用机会. 如学习了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1)用皮尺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取整米数); (2)算一算教室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3)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地砖铺地,大约要多少块?如果每块砖2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4)如果教室的顶面四周装上装饰条,需要多少米装饰条?(大梁厚度不计算) 这道题不仅能巩固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培养应 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到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如当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学习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样的特性. 当学生观察到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物体与平面图形有关,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再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应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以后,在求实际生活中无盖的水桶、“烟囱”等所用铁皮的大小时,就清楚多了. 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懂得数学实际应用的价值,还能培养应用意识. 及时上实践课,培养生活数学 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后,有意安排社会实践课,如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我们教师就应及时上一堂实际丈量的实践课,使学生不仅能计算书中的面积,还能通过自己丈量求出各种形状的地的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教师及时上“小小商店”的综合实践课,这部分教材是学生认识人民币后的一次实践活动,可在教室里临时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经历购物过程,积累购物体验,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这样的实践课安排,能使学生进一步尝到数学应用的实际甜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应用积极性,培养生活数学应用能力. 改变作业形式,培养生活数学 应用兴趣 传统的作业形式局限于课本与课外书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作业形式:(1)小制作活动.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后,我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特征. (2)小调查形式. 学习了元、角、分,到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价格,加深对元、角、分知识的理解;学了统计知识后,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这个月比上个月增加了百分之几还是节省了百分之几. (3)数学小论文形式. 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后,写“街头抽奖的骗局”. (4)生活体验活动. 学做小售货员、小指挥员等. (5)实际测量活动. 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后,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各种用品,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改革评价方法,注重生活数学 应用评价 传统的评价一般就是一张试卷考一考,纯粹是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缺乏检查. 其实,学习了某些知识后,应检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考一些操作题:给学生一个火柴盒,让学生通过测量求火柴盒的外壳及内匣所用纸板的大小;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或者画一个最大的半圆. 还可以说说对一道题的思考过程,如学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后,让学生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叙述一遍. 注重生活数学应用的考查其实也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数学、乐于实践的强烈愿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生数学生活应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贯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下一代才不会只是“纸上谈兵的秀才”,而是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