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
范文 | 陆建峰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更加贴近现实,自主探索性学习成为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使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变得有趣丰富。上好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向主动灵活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它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技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普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改善,努力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 一、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切入点,把握时机,结合教材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课。 1.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前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前实践活动更加注重这一点。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让学生课前的预备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周边环境中观察,发现圆的存在,并比一比谁发现的圆形图案多。有很多学生会发现常用的锅、碗、光盘、表盘……特别细心的学生还观察到大小不一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这样,学生初步认识到圆的存在,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做成圆形的?圆具有什么特点?如果车轮不是圆形会怎么样?学生就会带着这种疑问走进课堂,从而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科学选择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其在课堂的应用。教师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和教材,开口要小,注重应用,便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深入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教学“春游中的数学问题”,其中“路上的租车问题”、“公园里租船问题”、“购买食品的问题”等一直困扰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春游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巩固数学知识,并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中遇见的问题。 3. 适时走出课堂,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后,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完《认识人民币》后,与学生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实践活动:家长给学生15元钱,让他们自己到商店买几样文具,看他们如何支配这些钱,花了多少?剩了多少?并记好自己的小账本,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学生就带着数学问题,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价值的认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课堂融入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所以,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给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捕捉生活现象, 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搜索生活数学案例,使其能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问题由静态文字转化为切实的真实感受。在没有学习《年、月、日》时,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一年也不可能有365天,为什么呢?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开展了下面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们发一些年历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观察,并交流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是31天,二月最少只有28天,有的时候就有29天。这样学生就自己积累了关于“年、月、日”的很多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给他们讲解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最特殊,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然后,笔者再分别给他们出示2000~2014年的年历卡,让他们自己发现闰年出现的规律和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2. 贴近生活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学中的选材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让学生在周围的事情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量:克、千克、吨;分、角、元;厘米、分米、米;时、分、秒。但是学生对这些常见量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经常在作业中出现这样的笑话:小明的身高是120米,一只鸡重2000千克……当笔者在教学元、角、分时,就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1)去超市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个作业本、一个铅笔盒,并分别记录用了多少钱。 (2)你用的书包、身上的衣服分别花了多少钱? (3)生活中用到的油、盐、酱、醋的单价是多少? (4)10个鸡蛋多少钱?你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是多少钱? 这样学生就加强了对元、角、分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寻找到关于数学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经历,利用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再现生活百画,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捆电线,也准备了很多工具让他们自己选择,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测量电线的长度。小组学生经过不断的讨论交流、不停的尝试解决,就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测量出了电线的长度。 (1)直接把电线拉直,测量长度。 (2)把电线拉直,对折几次,量出一段长度,然后求出总长度。 (3)量出其中一圈电线的长度,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圈,求出这捆电线的总长度。 (4)剪下一段电线,量出它的长度,然后再分别称出这段电线和整捆电线的重量,根据“单位长度的重量一定,总长度与总重量成正比例”求出这捆电线的长度。 这样,通过课堂上量取电线长度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并且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情景创设时应该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要太多理论化;必须以实践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