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数学经验 |
范文 | 孙其强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与理性思维中积累起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经历过程;积累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数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可替代的过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并联系实际生活自主探索,发现归纳得出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考察、思考,可以得出自己的感性经验,经过思维梳理和教师的指导,逐渐形成理性经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及时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过程,不仅要把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积累探究经验 小学数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由学生的旧知逐渐渗透到新知,让学生明确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教师要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力意,在情境中适度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结合教材结论,感悟活动经验。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探究方法,面对知识概念,先进行猜想,提出疑问后再推理论证,最好通过小组内的思辨过程,科学合理地积累学习经验。低年级学生对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没有方向感,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经历的过程,学生才可以养成探究经验的习惯,在学习教材时习惯多问“为什么”,并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探究经验的习惯养成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饮料、花生油等的含量,建立起对升与毫升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单位名称的填空练习,如一瓶感冒口服液100( ),一大桶纯净水19(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判断出升与毫升的大小,也让学生建立起了1毫升与1升的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让学生用500毫升的饮料瓶装满水后倒入1升的容器中,看看几次可以倒满。学生在操作中就可以得出:1升等于1000毫升,这样的体验能让学生对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得更加透彻,也让学生由探究积累了基本的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数学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来。 二、经历感性积累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中的必要环节,很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把抽象的概念性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感性认识便由此产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需要透过感性挖掘内涵,实践操作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好玩的“数学王国”,这就是所谓的“做数学”。小学生比较喜欢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把教材中的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愉悦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来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积累起更多的感性经验。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法将其转化为长方形,这样也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对应关系,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分别对应长方形的长与宽。在学习梯形面积时,教师更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操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梯形面积的不同推导方法。如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沿一个顶点与腰的中点连接并剪下,拼成一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沿两腰中点的连线剪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有这些操作都能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此也就让学生知道了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殊途同归,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得到更多成功的体验。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操作可以展现出不同思维的成果,而通过展现就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起更多的经验,这样学生将更乐于探究,也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经历动脑思维过程,积累理性经验 数学概念大多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经验,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归纳。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的是由易到难的习得规律,知识的呈现有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总结,有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拓展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知识点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从而得出本质化的结论。这种理性思维的概括经历,也是数学基本经验的范畴。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可以体会到创造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应的“趣味数学”的题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对于最基本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通过将其分为不同的情况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如一般情况的两个数可以用短除法;特殊情况中比较常见的有倍数关系与互质数,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需要学生大胆尝试并理性思考的问题,如在这2015个数中,能够化为有限小数的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需要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考与探究。学生通过对能化为有限小数的特点的把握,即最简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能够想到分母只能是2的乘方、5的乘方或2与5乘方的积,才能化为有限小数,从而在小组探究与合作中找出正确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积累起学生的理性经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也能使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探究、实践、思维的过程,在不同的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各有侧重,综合起来便形成了数学能力。通常活动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比较善于反思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