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例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
范文 吴豪
摘 要:数感是人们对数的一种主动感知、感悟和意识,这种感悟体现在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它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习中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
关键词:数感;数与数量;估算;中低年级
数感,新课标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对于数的感觉。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培养中低年级学生的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重新修订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一、在数数和认数中感悟数感
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案例一:《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片段一。
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找一找、说一说这幅图上画了哪些内容吗?
生1:男孩、女孩、花、气球、五角星。
师:哦,找得真好,你能说一说每种东西都画了几个吗?
生2:一个男孩,三个女孩,两盆花,四只气球,五个五角星。
师:真棒,还有吗?
生3:五个字,三朵花,一架手风琴。
师:大家找得可真仔细啊。你能用数珠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画一画。
生4:我画一个珠子表示一个男生,两个珠子表示两盆花,三个珠子表示三个女生。
生5:用四个珠子表示四只气球,五个珠子表示五个星星。
生6:三个珠子还可以表示三朵花,五个珠子还可以表示五个字。
在这样的师生谈话中,学生对主题图中各物体的个数便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借助半直观、半抽象的数珠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数珠表示,这是数珠直观的一面;另一方面来说,数珠只能反映物体在数量上的特征,不反映它们的其他属性,这是数珠抽象的一面。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却能够引领学生完成认数学习的第一次飞跃,也让学生对数的感悟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片断二。
师:大家知道吗?一个男孩,一架手风琴,一颗珠子,这里的“一”我们都可以用“1”来表示。
师:两盆花,两个珠子,我们可以用“2”来表示,女孩的人数可以用“3”来表示……
师:你知道这里的1还可表示什么?2,3,4,5呢?
生7:1棵大树,1朵花,2本书……
生8:4只小鸟,4辆汽车……
生9:3支铅笔,5支粉笔……
课堂进行到这里,完成了学生认数学习的第二次飞跃,即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此时学生已经能体会到1~5各个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这些数字符号的使用比数珠更加简便,学生建立了数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赋予了数字具体的含义,建立了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再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1~5还可表示其他的具体事物,进一步丰富对数的感性认识。
二、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结合现实情境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实践活动则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最好媒介。而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所以说“数感”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人的数学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二: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一课。
教学时,笔者创设了向阳小学四年级学生去水上乐园游玩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身“游玩”中,让他们找出场景里的信息。学生兴趣很浓,完全融入情境中,当然也得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学校参加春游的人数,每辆车可以乘坐的人数,乐园里各种游玩项目的价格等等。接下来,我再提出一系列问题:需要几辆车?每人要交多少元?游玩哪种项目省钱?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选哪些项目,分别需要花费多少元等等。让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要做好哪些准备吗?这下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了,讨论得更加热烈,已经完全将课堂和现实生活融到一起。
课堂教学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课后品来,仍回味无穷。究其根本,是因为课上所设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贴近生活的事件,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把数与数的计算赋予生活气息,给予实际意义,不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数感,使他们能领悟到有关数量的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 三、通过对结果的估算,提升学生数感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来说,估算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运动方式。学生数感水平表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估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适时进行估算,提升学生的数感。
案例三:《加法估算》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这位43岁的老师将和全班43名同学一起来学习一节课,大家欢迎吗?(给予数 “43”生活意義,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师:今天我们在会场上课,下面还来了很多同学和老师,谁能估计一下大约来了多少人?看看谁估得最接近?(实际为500左右)
生1:大约有1000名。(其他同学忍不住笑了)
生2:100左右!
生3:5000左右!(同学们一片叽叽咕咕声)
师:小朋友们要不再看一看吧,再给一次机会。
生4:190左右!
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生估计全场的人数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少的认为100人左右,多的竟然会估到5000。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我想还是因为学生对于大数的感悟不深,也许这位同学认为100就已经很多了,另一位同学却认为100比较小,5000才较为合适,但至于100,5000到底是多少呢?在这些学生心中可能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加法估算》教学片段二。
出示:西瓜每箱38元,哈密瓜每箱57元,如果各买一箱,带80元够吗?会超过100元吗?需要多少元?
师:同学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生1:我觉得80元不够,我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因为这个方法方便。
师:怎么估呢?
生2:把西瓜估成30元,哈密瓜估成50元,30+50=80,我把它们都估小了,所以实际结果要比80元多,所以80元不够。
师: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3:把38估成40,57估成60,40+ 60=100,我把价格估大了,实际结果要小些,所以不会超过100元。
思考:学生解决“带80元够吗?会超过100元吗?”这两个问题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估算来解决,并且估算得较为准确,这与刚才上课伊始把全场500多人估成100人甚至是1000人、5000人简直大相径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于相对较大的数,譬如500,1000,5000等缺乏对应的数感,只是单纯觉得多,但对于多的概念并不清楚,这里的“估”更接近于“猜”,并且是毫无参照地猜;原因之二在于在解决后两个估算问题时,结合实际情境,而且数字相对小些,并且有了较强的参照物,把38估成30或40,把57估成50或60,并不像刚开始那样的胡乱猜。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较小数的数感要好于较大数的数感,对于有参照的估算要好于盲目的估算。鉴于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估算,并且为他们提供估算的依据和标准,通过这一高级思维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数的概念,强化数感。
总之,“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技能之一。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把数感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悟中,發展自身的数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