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与自己“同课异构” |
范文 | 江古月 摘 要:贲友林老师的书中说道: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有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与勇气,即由与他人“同课异构”转向与自己“同课异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尤其是教学时间较长的老师,常常会觉得对于某一课题,我们就应该这么教,而缺少一种反思、创新的精神。本文中,笔者通过自己所教的两节教研课,感受到了与自己“同课异构”的巨大喜悦,现分享给各位老师。 关键词:同课异构;自我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与思考。 案例點击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 【教学片段】 (学生在认识了十万、百万、千万这几个新的计数单位后。) 师出示“十一万”,提问在计数器上准备怎么拨,同时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小结从最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写。继续出示第二个数“一百零五万”,请学生在作业纸上画珠表示,并对照计数器,按顺序写一写这个数。最后出示“三千零二十万”,同样先画珠表示,再把这个数写下来。对比总结:观察一下,刚才写的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引出:像这样个级上是0,表示多少万的数,就是今天要认识的整万数。既然整万数后面都有4个0,那么我们在写整万数的时候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在后面添上4个0”。 【反思】 例题中,教师出示了三个数:十一万、一百零五万、三千零二十万,并且这三个数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分别为六位数、七位数以及八位数,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都是由计数器引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整万数的组成,教会学生从最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写数。最后通过对比观察,探讨出写整万数的好方法,即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在后面添上4个0。原本以为,通过三个数的巩固练习,学生应该掌握得很不错了。但令笔者意外的是,最后的写数环节学生的错误率居然非常高。究其原因,学生从具体的拨珠操作到抽象的写数方法是思维飞跃的过程,是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的提升,如果仅仅依靠简单的类推,而没有展开思维内在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将很难自发地完成这一飞跃,教学效果不尽人如意也就不奇怪了。 【二次执教】 (学生在认识了十万、百万、千万这几个新的计数单位后。) 1. 出示:十二万 提问:在计数器上你准备怎么拨?打算怎么写?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可以一位一位地往下写,也可以一级一级地写。 2. 出示:一百零五万 出示两个计数器(图1)。 提问:哪个计数器才表示105万呢? 师手指着第一个计数器:这个计数器表示的是多少? 小结:同样都是105,如果拨在个级上就表示105个一,如果拨在万级上就表示105个万。那105万该怎么写呢? 对比:看一看,105和105000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105在个级上,一个105在万级上) 对比观察:那不同的地方呢?(指出:1050000多了4个0) 提问:我们在写1050000的时候,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呢? 生提出可以先写万级上的105,再写个级上的4个0。 【反思】 第一个数,将原先的十一万,改成了十二万,这样做的意图是防止学生产生混淆,十万位上是1颗珠子,万位上也是1颗珠子,不便于学生表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与经验,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写,有学生认为可以对照计数器一位一位地写,还有学生认为可以一级一级地写,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让学生对写数有个初步的感知。第二个数:一百零五万,通过两个计数器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同样都是105,拨在个级上就表示105个一,拨在万级上就表示105个万,更加强化了“分级”思想,以此引出写整万数的好方法: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在后面添4个0。接下来通过出示计数器进行对比练习,五十四与五十四万,三千零二十与三千零二十万,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体验写数的方法。最后只出示文字,让学生写数,逐步形成技能。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案例点击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片段】 1. 字母表示变化的数——摆三角形 提问: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两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三个三角形呢?6个呢?10个?50个?你还能继续往下摆小棒、写算式吗?写得完吗?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就可以概括出所有的算式呢?学生小组商量。反馈:用“X×3”来表示。 X表示三角形的个数。提问:这里的X可以是多少?在这里的字母X可以表示1个、2个、3个……100个等,说明字母还可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学生提出其他的表示方法,如可以用“A×3”“Y×3”“Z×3”来表示。小结:我们可以用任何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字母的作用可真大呀! 2. 字母表示一种数量关系——猜年龄 出示图片:小朋友明明今年3岁了。小军比明明大8岁,提问:小军的年龄用一道算式怎么表示呢?继续提问:老师比明明大26岁,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接着提问:如果有人比明明大x岁,这个人的年龄是多少?怎么列式呢?学生回答:x+3。 小结:我们可以用一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人的年龄。 【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笔者是遵循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摆三角”,和教材中的例题一样。笔者设计了摆小棒、写算式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写下去吗?”笔者及时把握契机,加以引导“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就概括出所有的算式呢?”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更深层次,创造出很多富有个性的表示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笔者选择了对方法进行优化,强调“在数学中通常选择用字母来表示”。在这个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了符号的产生、发展过程。第二个环节是将教材中“兴趣小组”的情境换成了“猜年龄”,便于描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够很轻松地表示出两人的年龄关系:小军比明明大8岁,怎么表示?大26岁呢?大x岁呢?一步步地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初步体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看上去,这一环节很完整,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可是却没有得到听课老师的认可,认为教学设计太老套,没有一点新意,太拘囿于教材。如何“跳出来”,使数学好玩呢?我们又进行了研讨。 【二次执教】 1. 初步感知 出示两则招领启事,提问:它们的不同在哪里?你有什么想法? 招领启事一:今天上午有同学在学校操场拾到人民币50元,请丢失的同学到大队部认领。 招领启事二:今天上午有同学在学校操场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的同学到大队部认领。 引导: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谁也猜不到是多少,只有丢钱的同学才知道是多少。 2. 对比感受 出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①长方形周长=(长+宽)×2 ②C=(a+b)×2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知用字母表示更简洁。 3. 实际应用 出示: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40岁。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自己和爸爸的年龄关系,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①我a岁,爸爸30+a岁;②我a岁,爸爸4×a岁。学生选择①号答案。 提问:那么a可以是多少岁?那爸爸多少岁? 提问:a可以是200吗?为什么? 【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没有依照教材来进行,看上去这几个板块之间没什么联系,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围绕“字母”在做文章。其实学生对于“字母”并不陌生,但在数学课上和字母打交道还是第一次。教学设计上由生活中的情境“招领启事”导入,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民币a元”又激发了学生的无限兴趣,字母也挺“好玩”的。接着,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比较,让学生感知字母的简洁,从生活走向数学。猜年龄,“30+a岁”与“4×a岁”,同样是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学生感悟到“30+a岁”才是正确的,即小明a歲,爸爸就永远是30+a岁,而不能用乘法来表示。同时,a表示一个人的年龄也是有一定范围的,a不能表示所有的数。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用字母表示数”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变成了生活中的小故事,栩栩如生。 通过以上两节教研课,笔者在“思考——反思——再思考——再反思”中有所提升、有所收获。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磨炼,让我们在这样的磨炼中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与他人异构的比较,还是与自己异构的比较,都让我们对课堂都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