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 |
范文 | 吴林法![]() ![]() 摘 要:练习是数學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计有效的练习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从三方面浅谈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练习素材的来源与选择,练习形式的设计与运用,练习效果的预测与反馈。 关键词:有效练习;设计策略;练习素材;练习形式;练习效果 郑毓信教授说过:“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数学基本技能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数学学习中,练习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促进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程度,积极反馈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合理设计有效的练习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思维习惯。比如利用题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而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题方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那么如何设计高质有效的练习?下面以“万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教学为例,浅谈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练习素材的来源与选择 设计练习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改变练习设计的不同形式,这就要求练习素材的来源要广,内容要丰富,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练习设计要精练。选择练习素材,形成多样化的练习,留给师生更多的对话和思考空间。 1. 挖掘身边事例,形成生活性练习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所以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考虑将学生生活中相关联的材料改编,形成学生的练习,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练习具有趣味性,学生更感兴趣。 例如,将巧填竖式稍做改编: 还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的测量”后,抓住时机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书本的长宽厚度,学习“秒、分、时”后,让学生数60秒可以走几步,跳绳几个,踢毽子几个等。 这样设计的练习不再是纸上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而且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与他们息息相关又感兴趣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真切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精简整合题目,有效改编练习 按照教材练习的要求,改编练习不仅可以改变数据、形式,还可以适当留白,留出思考探索的空间。例如,教学“万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可将课本上的题做如下改编与调整。 课本原题是这样的: 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改编后题目为: 算一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改编后的题目由原来的10题变成了4题,练习的量少了却更精了,尤其是第2张卡片,留白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数学的趣味。学生可以从训练出发任意填一个三位数,也可以考虑加法的简便性填上□47或其他的整百数,或是减法的简便性填上□53,更可以填上100大大降低计算难度,却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3. 沟通环节衔接,有效设计练习 在推进学生练习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上下环节衔接不紧密,学生思维跳跃,教师讲解起来也费力。为了做到有效衔接,例如,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练习。 课本原题: 新设计的练习: 师:(1)(3)两题得数都小于200,如果我把□里填上“3”,思考:它们是得数相同的朋友吗? 引起学生争论。 师:看来我们有必要算一算。 学生展示。 师:和他一样算出来一个是179,一个是169的举手。 师:看来它们不是得数一样的朋友。 师:把这个“3”怎么调整,它们就能成为得数一样的朋友呢? 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把题目挖深,引发学生思考,把原有简单的计算题升华到思维层次。 4. 抓住四基联系,有效整合练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4年版)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练习的设计,训练是基础,培养数学思维是核心。有效整合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算一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对第2张卡片采取留白的设计策略,而对于第1张卡片,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1)把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画成两幅线段图(出示线段图演示过程):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2)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与差相差了两个减数?现在用第2张卡片上得出的算式来验证一下。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不光有所思,更有所得,还为“和差问题”的教学初步奠定基础,了解“两数的和-差=两个减数”这一关键步骤,以小见大。 二、练习形式的设计与运用 在确定练习形式时对学生的疑难点、易混点进行分析,透过学习起点设计专项练习,确定比较点设计题组,从而理清学习思路,异中寻同,同中辨异。 1. 设计专项练习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导入—练习—总结”的流程安排练习,其中“练习”包含了基本练习(知识再现)、变式指导练习(知识巩固)、综合发展练习(知识运用)等方面。设计专项练习时,可结合学生的前摄知识,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融汇整合,打通知识渠道。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根据面与线的关系可设计如下练习。 你知道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计算下列物体表面积时,应考虑几个面? 把2个纸箱拼在一起,表面积减少了多少?怎样拼减少的面积最大?怎样拼减少的面积最少? 计算表面积时学生的难点是要考虑几个面,因此设计这些练习时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辨析让学生感悟体、面、线、点的联系。 2. 设计题组练习 为了将知识联系起来,防止思维定式带来错误,需要设计题组练习。题组练习通过一组相似度极高的练习,让学生找出隐藏的区别,辨析题组的异同,引领学生找到区别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灵敏度。例如“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练习课”出示题组: (1)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3,还剩下5千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剩下的2/3,还剩下5千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两个2/3所表示的量相同吗?请你用线段图表示两题。使学生真正明白第一个2/3是全长的2/3,而第二个2/3表示剩下部分的2/3,相当于全长的4/5×2/3=8/15。通过这一组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充分体会到题目之间的区别,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如“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中设置这样的题组: (1)果园里种了桃树、橘树和梨树,三种树的平均数是100棵,桃树、橘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2∶3∶5,三种树各多少棵? (2)果园里种了300棵桃树、橘树和梨树,其中桃树占了2/5,橘树和梨树的棵数比是4∶5,三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这样的题组形式灵活性大,突出了差异性特征,为学生理解题意、找出区别设置了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练习效果的预测与反馈 学的效果如何?情感体验怎样?学生的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分别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设计有效练习的时候必须考虑的。课堂上练习效果的反馈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有效提问。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巧设疑,有助于教师推动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确学生新知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圆柱圆锥的综合练习”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把圆柱分成相等的两半?(动作演示)只要切面经过哪里就能分成相同的两半?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抽丝剥茧式的逐层逼问,学生的知识得以内化,在练习中思维得以提升。 有效练习至关重要,因此,练习设计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练习设计要精炼高效,减轻学生负担;练习设计要“有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课堂品质。教师设计的练习应当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味、练得有劲、练得有效,真正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