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做数学”,激发儿童自由创造的数学潜能
范文 张小曼
摘 要:建构一种基于“做数学”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激发儿童数学创造潜能,发展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做数学”内涵与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做数学;理论构建;实践探微
《小学数学課程标准》中“关于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一目标要求为“做数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也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建构一种基于“做数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积极参与并亲身实践与探索,体验与发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构建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儿童自由创造潜能,发展数学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成长。
一、理论构建:“做数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1. 何谓“做数学”
“做数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调动思维、动手实践、亲历知识发生、形成全过程,从而习得知识、内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想的一种学习活动。“做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做”,即引领学生去实践,获得丰富的体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做数学”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实践,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第三,“做”为手段,“学”为目的。“做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 “做数学”价值意蕴
(1)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又是“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做数学”以“做”为主要手段,在“做”中“学”,引领学生亲历知识构建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紧扣学生数学素质发展,“做数学”必将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2)激发儿童潜能。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所有数学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因。“做数学”针对儿童认知特点,迎合儿童好动、好奇、创造力强等特点,深化“做”的设计,将数学知识渗透在“做”的实践中,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兴趣,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数学学习潜能。
(3)强化实践观念。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的获得与能力形成都需要以实践为支撑。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说”多于“做”,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做数学”将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通过“做”的实践学习活动,强化师生实践观念,为儿童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儿童数学技能发展。
二、实践探微:做数学,激发儿童自由创造潜能的路径
1. 创设情境,构建“做数学”环境
教育家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第一步便是创设疑难的情境。可见,创设情境对于儿童开展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做数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儿童构建“做数学”环境,激发儿童“做数学”兴趣,使儿童乐于“做数学”,并且在情境作用下较好地完成“做数学”任务,从而做出成效、做出效果。
如“轴对称”内容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们可以开展“做数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做数学”兴趣,笔者先借助生活中一组轴对称图形创设情境,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儿童选择所示图形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轴对称图形,用笔画出来,并用剪刀剪下来,再观察轴对称图形具有哪些特征。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借助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调动儿童生活经验,再通过“做数学”活动,在“剪”“看”“折叠”的过程中,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感受,从而为学生构建起“做数学”环境,促进学生数学技能发展。
2. 问题驱动,激发“做数学”需求
“做数学”怎么做,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做数学”需要解决做的目的、做的方式、做的程序,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借助“问题”这一载体,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假想与预设,进而寻求验证假想与猜想的方法,这样儿童“做数学”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产生强烈的“做数学”需求,儿童“做数学”效应相应就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可能性”的学习,如果单纯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儿童是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我们不妨借助问题激发儿童的好奇心。问题:有一枚硬币,我们随机地将它抛落在地上,连续抛十次,硬币正面朝上可能有多少次?假如连续抛二十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次数又是多少呢?
儿童在问题的激发下,好奇心大涨,纷纷快速地拿出一枚硬币,连续地抛落。儿童在“做”的实践活动中,对可能性获得了直观的认识,并对实践进行思考,探寻造成这一实践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深入到数学背后的规律。
3. 活动探究,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做数学”要做出成效,必须要关注儿童“做数学”的过程,只有将关注点聚焦做的过程,儿童才能对“做数学”发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在儿童“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及时发现儿童“做数学”过程中遭遇的“小事故”,将之放大化,引发儿童展开探究,制造思维“事故”。
仍以“轴对称”教学为例,在儿童画出图形并剪下后,最后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儿童做出来的图形不能完全通过对折实现重叠。笔者及时将捕捉到的“事件”放大,在全班引发探究:这位小朋友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能完全对折呢?儿童炸开了锅。于是小朋友们对这个图形展开观察,并与自己做出来的图形进行比较,很快得出结论:做出来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显然,聚焦“做数学”的过程,让课堂起了波澜,有了波折,儿童的探究愿望就会高涨,儿童自由创造的数学潜能在探究中才能得以发展。
4. 优化形式,发展“做数学”思维
“做”的形式关系到“做”的效果,如果采用单一化形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疲劳感。因此,在儿童“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优化“做”的形式,积极推动儿童“做”的互动,包括做的预想、做的过程、做的结果等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在形式多样的互动中不断提升儿童“做数学”的有效性,降低“做数学”的无用功,并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儿童思维碰撞,帮助儿童形成数学思维。
如“时、分、秒”的教学,为了帮助儿童了解钟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做”的活动:运用自己的道具,制作一个钟面,包括时针、分针。这个活动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儿童比较容易完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开展了第二项“做”的活动,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一个小组报出时间,另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速度最快者胜出。
由于引入了竞赛形式,儿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从而在做的活动中不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5. 归纳反思,深化“做数学”效能
有效的归纳与反思,能够优化“做数学”效能。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对“做数学”的结果进行归纳与反思,通过归纳与总结,帮助儿童从“做”的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思考,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儿童对“做”的活动成效与做的实践进行比较,检视做的活动有没有达到做的预期,从而深化“做数学”效能。
如“千克、克、吨”的学习,为了强化儿童对重量单位的认识,我们可以开展“做”的活动:提一提一筐鸡蛋,说说一筐鸡蛋大约有多少千克。再称一称,看一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符;称一称一个鸡蛋多少克,再从框子里取出大约500克的鸡蛋。
显然这两个活动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第一次活动,儿童存在很大的偏差;第二次活动,儿童的偏差大大缩小,这是因为第二个做的活动重视对儿童进行归纳与反思引导。
总之,“做数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变革与挑战。小学生数学教师要不断地突破惯性教学思维束缚,将“做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精心设计做的活动,为儿童“做数学”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在“做数学”的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全面激发自由创造潜能,发展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成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