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注课堂互动 构建活力课堂 |
范文 | 刘海兰![]() 摘? 要:教学不是单边行为,而是生生、师生的智慧交互、情感共鸣的域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趣的游戏,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从而为新知探究蓄力;精准引领学习互动,为新知探究助力;更要科学引领学生观察、实践等学习活动,为建构认知助力。 关键词:游戏;互动;实践;活力 “教學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也揭示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参与、引导之功能,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并通过科学的引导、灵活的指导,切实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富有活力,更具灵智,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此,结合“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强化课堂互动,以动促进教学的推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从而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游戏——为新知学习蓄力 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契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小游戏、小动作、小表演等会开启学习的新局面,让学生感受“日日新”的课堂,提高学习的关注度,让学习充满活力。 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看看谁的动作快、准、好!先请小朋友们举起左手来数手指,从大拇指数到小拇指后再重新开始,以此重复地做,听懂了吗?好!老师说一个数,大伙来找一找对应的手指在哪里? 学生听说做游戏,马上挺起了小胸脯,兴奋地看着大伙和老师。 师:仔细听,用心地数哦!1、3、5、2、4、6。 学生听着,数着,看着,并相互比着,课堂上学生热情饱满,学习的劲头十足。 师:有难度了哦!听真哟,9、10、15、25、34、50…… 难度增大,学生的反映却异常地灵敏,很多孩子都能跟上节拍,找准手指之处所说的数。 师:找了这么多的数,有什么想对大伙说的吗?特别是非常快的同学更要学会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啊。 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师:还没有总结出来吗?其实这活动里隐藏着一个奥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想不想去学习它啊?好!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中去。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游戏活动,简单的趣味互动,不仅能诱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心态,同时还能激发探究的兴趣,更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孕伏,也为余数和整除的理解提供坚实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特别是教师最后引用学生的话语和针对学生的困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使之更具吸引力,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诱惑,充满新奇。 二、互动——为探索新知助力 互动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的交互和情感的碰撞,实现心理安逸、智能提升的理想格局。因此,重视活动的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领悟知识,并在活动中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师:刚才用手指来认数的,有小朋友感到手指不够用了,那我们就换成学具篮中的塑料花再来试试,好吗?3人一组,共同协作分一分6朵花,观察分的过程,想出分的结果。 生:每人分得2朵,6÷2=3,没有剩余的。 师:真棒!拿出7朵花,再试试。 小组合作,组长分花,发现每人2朵,还余下1朵。 生:每人得到2朵,发现组长手中还余下1朵。 师:不错!能用算式表示出这次分的过程吗? 学生小组里相互交流,分析自己尝试的算式的正确性。 生:不好写,余下的1朵怎么写啊,写在哪里啊? …… 师:大伙都有这样的困惑,是吧!我们真得好好地研究一下多余的1朵该写在哪里了。 师:余下的1朵,还能平均分给小组中的3个人吗? 生:不能,因为会把花破坏掉的。 生:不能分,1朵花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分的。 师:很好!1朵花没法分了,这里的“1”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余数,就是说这次分花,会余下1朵。大伙相互说一说这种现象。 学生相互述说,多出1朵,就是余下1朵。 师:会说了,那我们会写吗? 学生练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老师发现大伙儿有这些写法,请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好吗?请看投影: 生:第一个不太清楚,第二个不太方便,第三个像书中的写法。 师:噢!书中也是这样写的吗?看看书,再比较一下,这3种写法,哪种更方便一些? 显示读书,比较写法。得出,第三种写法是书中的,是比较简便的。 师:我们再用8朵花试试,看看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学生小组分花,并尝试写出算式,说出余数是2。 …… 案例中教师把教材中分草莓的主题图改编为学生分塑料花的活动,不仅克服了分草莓图的局限,更利用了直观的手段把基本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到多出来的1朵,没分在平均分的1朵,形成剩余的表象,建构余下的框架。紧接着教师引入余数的概念,首先让学生说出余数,再让学生写出余数,展示3类学生的写法,让学生比较。同时,结合学生的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领悟教材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用好教材,也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余数写法中最简洁的一种,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同时,设计分8朵花的活动,能够巩固新知,也能拓展认知,让学生感受余数也有“2”的情形,为后续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提供最直接的经验储备。 案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余数的存在,感受余数的意义。也使学生明白:余数是不能再分了,也就是每份不够“1”了。活动的引入,让知识学习有了更多的体验价值,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经验。 三、实践——为建构认知助力 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考中提炼知识,形成稳固的认知脉络。 师:老师准备了10朵小红花,下面就请你来设计一种分法。余数是你的,没有余数你就没有小红花哦! 听到老师的任务,课堂一下就热闹了起来。“怎么分,才能有余数呢?”“怎样拿到的小红花最多呢?” 生: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2朵。 学生边说边动手分,发现没有余数,自己1朵也没有,站在那儿有点懵了。 师:分完了,怎么还不走啊? 生:我分错了,我们的小红花分完了,再让我试一次,行吗? 师:行啊!再来吧! 生: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10÷3=3(朵)……1(朵)。(高兴地拿走1朵) 生: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的余数是2,我能拿走2朵。 生: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有余数4,我可以拿走4朵。 …… 师:刚才有同学拿走1朵、2朵、4朵等,想一想,怎样平均分你才能拿到最多的小红花呢? 学生纷纷思考,在小组中讨论着,不时在练习本上动手写算式。 …… 生:平均分给1个、2个、5个、10个小朋友都没有余数;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余1朵,4个小朋友余2朵,6个小朋友余4朵,7个小朋友余3朵,8个小朋友余2朵,9个小朋友余1朵。 …… 学生的实践、交流和分析比较,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视角,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拿小红花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真实生活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余数的存在,无形之中还扩充了课本的知识点,学生根据教师的设定充分地思考和想象,讓数学学习变得有挑战,更具趣味性。 特别是案例中最后发言的学生,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更综合了全体同学的思考,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他的陈述是那么有条理、有逻辑,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可爱、学生的聪慧。由此可见,教学要给予学生机会,也要信任学生,学生一定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出更为出色的才智。 纵观三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学生是可塑的,也是智慧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得适应地域因素、学生特点等,并创设诗意的情境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口动起来、脑动起来,并学会用宽容、智慧引领孩子去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营造一个和谐的互动教学场景,一个诗意的教学情境,学生一定能学会,一定会进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洋溢着活力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