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善引学习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
范文 | 吴立勇 摘? 要:善于引领学生进行灵活的思考、有效的思考、创新的思考等,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良好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拥有一个能看、敢说、敢议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的智慧能够产生合理的碰撞,实现学习的飞跃;还要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学会思考,掌握好知识;更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展露个性的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活力。 关键词:思考;氛围;和谐;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诗意般的问题情境等,都是打造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增,诱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促使学生快乐地进行数学学习,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联想、分析、推理、比较、归纳等,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同时,教师还得善于设计问题、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活动,让他们在思考中领悟知识的本质,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一、缔造良好氛围,引发学习思考 如果我们能为学生的学习研讨、实验探究、交流思辨等活动提供一个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就会很轻松地投入学习之中,也会充满热情地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多思、多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进行学习的质疑问难,从而促进学习思考不断向深层次迈进。 如何缔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好自己的上课情绪,要把自己的烦恼等不良情绪剔除在课堂之外,以饱满的热情、和谐的态度等进入课堂之上,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馨,体会到教师的爱护等,从而让学生放得开,乐于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要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是来学习的,他们的思考等自然是不完美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得善于运用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诱导学生灵活观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例如,在“比的认识”教学中,当面对学生回答:“比的后项可能是零,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足球比赛中有4∶0或者0∶3吗?”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得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一要让他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让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成为现实;二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并灵活地把它纳入知识探究活动之中,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新资源;三要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共享、辨析提升等系列活动中认识到足球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比的差异,进一步明白“比是两个数相除”,让学生明白比实质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除。在学习中学生会逐渐明白,比是除法运算的另一种形式,它仍然是除法,所以后项是不能为零的,那么在数学上就不能出现(? )∶0的说法。 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一个个质疑的机会,也为更多的孩子带来一个个学习思考的机会,更为学生建构科学的认知提供了深入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学会思考、学习分析等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力的有序发展。 二、打造和谐课堂,鼓励创新思考 尽管我们一直抵制孤独的学习,但这不能成为抵制学生独立思考的借口。是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揭示了学习需要群体智慧的交互,众人思想的碰撞。我想,这与我们倡导独立思考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相得益彰的。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先进行自主思考、独立尝试,当再进行交流互动时,学生收获的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苹果”,而是“智慧果”。因此,要实现算法多样的理想状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如,在“十几减几”的教学中,出示12-9。 师:读一读习题,你打算怎样去计算呢? 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有的小组交流,有的自主尝试…… 生:我把12根小棒分成2根和10根,从10根中减去9根剩下1根,再把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12-9=3。 生:我想到买东西,带12元钱去买铅笔,用去9元,先用1张10元的去買,找回来1元,与口袋里的2元合起来就是3元,所以12-9=3。 生:我是把9变成2和7,这样12-2=10,再用10-7=3,所以12-9=3。 生:我是用“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去思考的,3+9=12,这样12-9=3。 …… 算法多样化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惟教材所囿,善于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个性思考,刺激学生创新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实现算法的多样化,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着人性,充盈着个性。 案例仅仅是一个小片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让数学学习更具激情,充满智慧。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用活自身的经验——摆小棒,通过摆小棒、拿小棒等活动,很好地阐述了12-9的算法与算理,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消化知识、领悟知识,实现经验的共享。学生联系自己买铅笔的经验,也让学生明白从10中去掉9的基本原理。学生想出的连减思路、算减法想加法等思路不仅彰显了小学生的个性思维,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闪烁着灵光,也让我们的数学学习真正成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摇篮。 三、创设想象时空,引导积极思考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啊!没有想象的学习是单调的,没有想象的学习是苍白的、没有活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得创设适宜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实践,并对实践活动的现象、规律等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系统化等进行解读,引发学生积极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习的活力。 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当二年级学生面对:“在很大的笼子里养着一批鸡和兔子,从上面看发现有头20个,从下面看,腿有56条。你知道这个笼子里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不管思考,还是分析,都是有着极大的困难的。那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有的学生把鸡和兔子都想象成20个圆圈,然后给这些小动物安上腿。先把它们都想成鸡,所以先给20个圆圈下面分别画上2根小棒,当画完时,发现才用去40根小棒,还剩下56-40=16根小棒。此时,教师进行学习引导,“你知道兔子是几条腿吗?”“那现在都是2条腿,你想怎么办呢?”“因为兔子是4条腿,所以我们每一个圆圈上再接着画小棒的话,每一个圆圈下面就得再画2条。”“我发现16根小棒,只能安装在8个圆圈的下面。通过画图,我们认为兔子是8只。”……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本身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的。关键点是我们教师能不能利用这些既有的资源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促进知识探索的深入。“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典话语,不正是上述案例教学的依据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能够促使学生把知识、经验等进行最佳的整合,就会诱发学生的创新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力的不断增长。 结合上述三个案例,我们能够看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正因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重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那么学生的思考力就会不断递增,相应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创新性等都会获得不同发展,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气,闪烁着智慧;也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我们的数学课堂自然会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的理想乐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