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
范文 | 陈玲 摘? 要:基于信息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将“互联网+”的思维迁移到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更新的教学思路,可以让传统教学绽放出新的活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基于创新的意识,让“互联网+”及其思维成为开创教学模式的新动力。 关键词: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互联网+”;思维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电脑终端与网络已经在乡村学校得到了普及。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强调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互联网与传统社会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推动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建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学校的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学科教学更是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互联网+”为背景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乡村学校的学科教学迈入一个新的时代。本文试以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为例,以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主线,谈谈笔者的有关看法。 一、“互联网+”与乡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关系 “互联网+”原本是一个经济术语,但其对乡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启发作用。从当前实际来看,乡村小学数学教学常常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偏陈旧,尽管当前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有了很多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但这些活动常常只能一时起到程度不同的促进作用,很难产生持续性的作用。二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偏陈旧,尽管今天是一个信息社会,尽管在笔者所在的地区,电脑与网络已经成为几乎每一个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必备工具,但由于缺乏一种推动力,这些工具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常常容易让原本教育素养相对不是很高的数学教师难以做出取舍,更多的倒是无所适从。因此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够得到发展。三是由于不同程度的应试压力的存在,以及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他们更容易受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从而将全部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而这显然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就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必要。首先,“互联网+”不只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其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纵观当前发展得比较好的信息技术企业,它们大多是将“互联网+”进行了充分运用的。它们发展的最大特点不在于简单地依靠已有的互联网技术,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从而实现了以大数据为特征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以云计算为特征的资源共享。这显然更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而在笔者看来,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尤其需要这种创新。因为对于乡村小学生而言,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学科,如果数学学科都教得保守与封闭,那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就不可能得到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最基本的启发就是,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思想来看待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乡村小学数学教学。而在这种创新的基本阶段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模式(并非模式化)的思路,则更加有利于更多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走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大道。 二、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数学的教学模式 思考“互联网+”并分析其特征,可以发现其有这样的一些值得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学习的地方:第一,强调跨界融合;第二,强调创新驱动;第三,强调重塑结构;第四,强调开放生态;第五,强调连接一切。笔者将此五点统称为“互联网+”思维。那么,如何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创新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呢?笔者在自身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例,谈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首先要以“互联网+”思维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自己意识到与否,都要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着教学模式的思想,譬如对于小学数学新授课而言,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之下,常常遵循着让学生体验、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如在“圆”这一内容的学习中,笔者在与学生讨论“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常常结合教材上的设计,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圆,然后折一折、画一画,再去比一比,看能够有什么发现。这一体验的过程,往往可以让学生发现圆的直径与半径都可以画无数条,可以让学生发现原来一个圆里的所有直径都是相等的,半径也是相等的,还可以让学生发现同一个圆里直径都是半径的二倍。应当说遵循这样的模式,也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解决相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但如果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对“任意”画一个圆是不是有理解?折一折与画一画是不是真的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直径与半径是无数条?如果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教师又应当如何处理?(事实上,在教学中笔者还发现有学生无法理解折一折与直径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将折一折与画一画对应起来)。而化解这些问题,可能就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的思维。如同上面所总结的一样,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强调跨界融合与创新驱动,以及连接一切等理念,则可以想到要化解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有一个真正借助于一切可以借力的对象,去构建圆的直径与半径的表象的过程。 其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助于“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提出这一点,是不想否定原有的教学传统,因为它们毕竟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强调继承与创新,原本就是“互联网+”的本质含义——没有“互联网”,只有“+”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如果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去创新这一内容的教学模式呢?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再举圆的例子,然后由教师通过互联网搜图,让这些例子迅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通过电脑白板技术,将这些实物图中的圆抽象出来。由于生活中的圆来自不同的事物,因此这里实际上有了一种跨界融合的思想。其次,借助于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到一个动态的圆的形成过程(这里还可以结合学生的需要,任由学生给出不同数值的直径去生成一个圆),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任意”的含义,从而在后面形成结论的时候知道其有普遍适用性。再次,用几何画板生成圆的直径,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猜想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如果不出意外,学生此时的意见并不完全相同——有部分学生认为圆的直径是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画满了就不好再画了,而这个时候教师怎么办呢?只要大脑里有“互联网+”的思维,就知道此处必须创新教学手段。笔者的做法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圆的矢量图放大,结果学生会发现只要放大,那就有空间继续画直径,而图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因此可画的直径永远是无限的,也就是說圆的直径是无数条……这一创新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圆的认识更为深刻与彻底。 其三,以面向未来的心态,在创新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理解“互联网+”思维。比如说上面关于圆的教学实例,还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到机房中完成一个学习的过程。笔者对此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借助于网络,通过对圆的搜索与认识,首先奠定一个知识基础,然后借助于学生用机上的交互系统,用预设的教学课件,统计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完成情况,并将不同问题的答题结果进行迅速统计,再发送给学生所用的终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不同试题的正确率,判断该问题的易错程度。这样的流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品质。这一教学模式相对于上述一点的阐述而言,更具互联网特征,只是其对教学硬件提出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具有普遍推广性,因此笔者仅作简述。 三、教学模式的细节需要“互联网+”来支撑 今天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学缺少的不是硬件,而是对这些硬件的充分使用,而这显然就是“互联网+”思维所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同样,在课程改革十多年之后,许多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教学理念如果插上“互联网+”的思维的翅膀,其往往可以让数学课堂具有更多智慧的意味。 这里可以举两个事关教学细节的例子:如对于自主学习,可以发现乡村小学生其实并不太容易放开自己,因此总难做到真正的自主。怎么办?让“互联网+”的思维发挥作用吧,如果教师提前在班级群中进行学情摸底,以判断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的时候更倾向于思考哪些实例,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学习方式,那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将学生的这些思考考虑进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又如合作学习,“互联网+”就是一种合作,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各种行业进行整合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的思维,那么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以怎么办呢?笔者以为可以以“一题多解”类的试题为载体,让不同小组在各自讨论的过程中生成不同的方法,然后小组之间再去互通有无,从而让各种解题的智慧发生碰撞,而这不就是“互联网+”的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种体现吗? 总之,乡村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结合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借助于“互联网+”的思维,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并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一种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推广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