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研究 |
范文 | 曾希君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解决的期中一个问题就是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该文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大量的调查数据,对中高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衔接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55-02 1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内涵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现代职教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以及如何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因此,如何做好中高职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是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学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有效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因此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限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纷纷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北京的“分级制”,浙江的“五年一贯制”,还有广东省、天津市等开展“三二分段”等。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台州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正在飞速发展,不仅金融、保险、财政、税务、外贸、水利、电力、卫生等部门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各种规模、各种行业的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以及提高竞争力,都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类专业若能够将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好、做实,则能够有效降低资源浪费、为台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领班型”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台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收中职毕业生,并单独成班,生源有两个层次,单考单招和“3+2”技能加学历,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测试后发现,我们的课程体系亟待重构。 2.1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设计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初、中级专业技能,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看,其就业岗位为计算机信息处理员、维修工、网络管理员、IT产品销售人员等;而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旨在培養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的高素质“领班”人才,包括:程序设计员、软件测试员、网页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应涵盖中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岗位的岗位能力。 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同,在设置课程时应体现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东的区别。但是,目前台州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互独立,各自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无统一要求,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在衔接上缺少整体设计,体现不出高职的课程应该是中职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进阶和扩展,存在大量课程重复、导致资源浪费。 2.2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重复 基于以上理由,中职和高职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存在大量重复的现象。以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c语言”、“VB”、“数据库”等课程,而台州市各县市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教材的内容基本涵盖以上课程的内容,所以进入我院学习的单招单考和“3+2”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大部分课程的前半部分内容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这样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且体现不出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目标。 2.3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生源来自三个不同层次(普高、单考单招和3+2技能加学历),虽然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考虑不同的生源层次,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出于教学管理的需要,加上教师资源以及实践条件比较紧张,在开发专业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也是大同小异。 3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对策研究 3.1全盘考虑,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改变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导致的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三方参与,结合各个阶段计算机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围绕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学重点等,确实做好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过渡和衔接。 为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课程设置需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考虑,中职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和操作性,而高职应体现一定的理论知识,应是中职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的拓展,符合高职技能型、管理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 3.2兼顾差异,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重复 在近5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职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基础理论课程例如英语、C语言、数据结构等不感兴趣,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络组建与维护等课程比较有积极性。 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不同层次,应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单招单考和“3+2”上来的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在高职阶段可适当应注重文化素养和基础理论的培养,例如开设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而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不开;而普高上来的学生往往没有专业基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有些重复的课程,可以对中职生源进行以考代学、以证代学的措施,只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的认证证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将浙江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成绩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中职生源的班级可以以考代学,通过考试后作为知识、技能的延伸,可以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课程。 3.3突出技能,体现实践能力的阶梯性 为了改变中高职院校存在的技能倒挂现象,即高职生实践技能水平不如中职生的现象,必须明确中高职职业能力标准,中职阶段培养学生技能的目标是面向一线岗位的“蓝领”,可获取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证书;而高职阶段培养学生技能的目标应是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高技能“领班型”人才,科获取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证书。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应充分体现不同阶段人才类型培养目标定位的层次性,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使得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获取对应等级的证书,体现出技能水平的阶梯性。 4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大力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IT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改革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置,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因此探索如何避免中职和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内容重复或教育资源浪费,实现中高职专业有限衔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明白,“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不是光靠专业课老师就能做好的,需要地方政府、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等参与,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进而不断地完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