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
范文 | 王甜甜 摘要: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认为教育是能促进人潜能的开发、发展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倾向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人文关怀;尊重;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9-0116-02 1 问题的提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精彩纷呈,有些同学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游戏、看视频或者浏览社交网站。老师走下讲台,他紧张的将打开的窗口最小化,装作认真听课思考状。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现象:给出学生任务和时间,学生却没有在意料中的去积极完成任务或者和大家讨论,而是茫然地看着其他事物。 有时候教师在给出学习文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却说:老师,我们要干什么呀?怎么学呀?这个我不会自己学! 有时会有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这些类似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而信息技术课时在高中或者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有限,一周一节或者一周两节课时,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难养成好的信息素养习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人文关怀,在设计教学之初,没有能够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2 人文关怀及其教育思想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层次上,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人文关怀的六个层次的含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认为教育是能促进人潜能的开发、发展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倾向于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人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人文关怀教育思想下的学习者是具有独立判断、拥有学习能力的人,能够被充分尊重和对待的人,能够有不同想法和做法并能得到理解的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描述课程性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信息技术课既是含有技术的课程,又是包含文化价值的课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习科学知识是其生活中除了身体健康之外最重要的事,加上高考升学压力,学生们倾向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利于提高成绩的事情上。大多数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从繁重的课业中跑到相对轻松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对他们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快乐有时候并不代表轻松,信息技术课不但包含技术知识,还有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但培养学习能力,而且还有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平等、尊重与能力的培养 3.1 平等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对于课业繁重的高中生而言,相对没有那么大压力,能够换个环境和心态,信息技术课堂一般是受欢迎的。这不代表每个学生都愿意认真听课程内容,不代表每一个学生对老师讲述的案例感兴趣,很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老师和学生们形成一个共识: 1) 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高中学生和高中老师一样,作为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这个社会,个体之间互相平等。 2) 每个学生是一个自由个体。学生是有思维能力的自由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能够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 每个学生是一个负责个体。高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已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学生选择某种学习方法方式,而这种方法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学生有能力为此负责,并通过不断尝试,选择更有效或者更高效的方式方法。 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且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不仅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3.2 尊重 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带来的是不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等等的不同,尊重学生这些不同,接受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不同反应。 举例来说,在教授《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一节内容时,有些学生在初中没有上过信息课或者没有学过关于Excel这款软件的基本使用,我在设计这节课之前考虑了这个问题,把Excel软件基本操作录成几段简短的视频,作为学习帮助文件提供给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学生对待帮助文件有不同的态度,根据观察和调查,学生的态度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几类: 学习过Excel软件的学生并能记得基本操作,这部分学生,他们觉得这些我能很快掌握,看这些视频会浪费我的时间; 知道Excel软件,但是忘记基本操作或者不会基本操作,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觉得这个帮助文件有用,很快能学到我想学的知识点; 初中没有上过信息课的学生,或者理解的没有那么快的学生,会觉得学得很吃力,这些视频要花很多時间观看; 没有或者很少用视频自学的学生,觉得这种学习方式还不如老师你讲一遍来的效果好。 分析产生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在以后教学准备中,我把帮助文件做成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视频格式;一种是图配文字的说明式文档或者pdf格式文档。并且划分了帮助文件的难度梯度,给予分层帮助。 3.3 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文关怀教育目的,也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中,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案例。 举例对比,在教授《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 第一种方法:传统的介绍基本操作,介绍格式、段落、布局,学生很快掌握了基本操作,可是第二节课提升部分:设计并制作学校简介或者学校宣传海报。大部分学生提交的作业,学生自己评价表示不满意,并且抱怨:想要的效果做不出来,设计和把设计实现脱钩了。 第二种方法:首先给出我们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介绍我们的学校!要求主题明确,有吸引力!我们已经收集很多相关材料、图片,并且提供了帮助文件。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设计,绘出设计图,将设计图实现为word文档。学生很乐意参与设计,但是把设计付诸实现需要很多操作技能,需要学生依靠帮助文件自主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个小组遇到一些问题:我给出的帮助文件中,涉及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可这个小组长带头建议大家可以从网络上找解决问题方法。这个小组不仅在网络上找到不同的方法,并把方法共享给其他同学。 比较这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学生获得成就感远大于第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经过自己的设计努力完成作品,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学生完成作品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4 关于问题的一些认识 在文章开始部分提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笔者有一些认识和浅见: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可以以可能的、多种选择性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可以是学习视频、pdf文档,也可以是网络资源,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最合适自己认知水平,或者感兴趣的方式学习。 2) 允许学生自由地对学习内容作出反应。尊重学生反应,适当调节教学策略。 3)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特别是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老师,这有什么用?”时,我觉得要反思我的教学案例是不是太脱离学生的生活,要重新换个贴近学生的案例了。 人文关怀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学习者在各方面存在的能力差异,并在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目的希望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汝光.谨防“无过错质量低下”人文关怀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 [2] 施静翰.培养人文精神:综合理科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