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IT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与平台的构建及实践
范文

    黄同成 江世明 罗高峰 黄磊 许又泉

    摘要:该文详细阐述了应用型IT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与平台的构建背景、总体思路、实施过程与解决的问题,全面总结了创新特色与实践成效,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4-0101-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the overall though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solved problems in detail. At last, we comprehensively present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the practice achievements of the training pattern and platform, which is worth being popularized.

    Key words:Applied IT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Training platform

    1 问题的提出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局限于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建设与发展服务,其办学的起点也大都建立在较长的专科基础上,相比老牌本科大学,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方面大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与差距。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我国IT人才的实际供需情况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可实际上并不是IT人才需求疲软,有数据显示,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就高达数十万,而许多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即“就业难”与“招聘难”现象同时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IT人才培养模式短视,教学内容滞后,无法适应IT产业的发展,IT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称[1]。因此,新时期传统IT人才培养遇到新的挑战:一是社会、市场、行业对IT人才培养的挑战。因为计算技术的泛化、平民化和工具化,使得人们对IT的神秘感已基本消失,而仅“会计算机”已毫无优势,且各个学科都在迅速地与IT技術进行交叉“联姻”,挤兑IT学科的发展空间,IT业的高度精细化、专业化,要求IT人才的多样化,对高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家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使传统IT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模式陷入两难的怪圈中。二是IT学科本身的挑战。IT学科的内涵变化快,内容变化大,20年前,IT类专业毕业生知道TCP/IP、I/O、BUS、OS、CASE等就差不多了,而10年前开始似乎还需要知道World Wide Web、Applet、HTML、ATM、API、Search Engine等,近年来还须知道IOT、APP、Big Data、Cloud Computing,移动互联等;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我国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全国IT类专业办学点多,如计算机专业办学点达800多个,在校生45万多,而多样性IT人才匮乏且培养困难大。四是地方院校生源素质问题的挑战。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放到第二批次,从一本到二本,平均分落差大,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的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够科学,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大都“政治热情高,学习热情低”“学习目标高,学习自觉性低”“活动参与意识高,组织观念低”、“自我中心意识高,自律意识低”。

    如何创新应用型IT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构建以IT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以IT职业适应性为目的、以应用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的素质拓展体系,精心打造应用型IT人才培养平台,提高IT人才培养质量,克服因教学内容滞后而无法适应IT产业发展的现象,是每个开办IT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深入研究与认真实践的问题。

    2 培养模式与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重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类本科教育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2]。为此,我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坚持科研促教学,从学科、专业、团队、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平台建设。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努力构建研究平台,打造创新团队;重点加强IT专业建设,形成有特色和影响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打造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学团队;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培育优秀实习基地。

    坚持教学改革是先导,在湖南省教改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IT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等支撑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相关IT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制订适用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IT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融合最新科研成果于教学内容中,编写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任课教师据此撰写教案和研制多媒体教学软件,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建立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微课与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3-7]。

    具体研究与构建路线见图1。

    3 实施过程与解决的问题

    ⑴结合专业要求和特色,分专业研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成“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IT专业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必须把办学定位在为区域信息产业经济与信息化服务的应用教学型大学上,目标定位在培养服务于区域信息产业经济与信息化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通过保证基础、强化实践、注重能力、提升素质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6],通过按照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个性化自主教育和应用能力锤炼四个层面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实施“4+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个学期为通识教育,重在打好基本理论基础;第五、六学期为专才培养,重在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能力;第七学期按照方向+兴趣实施分流培养;最后一学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与提高。据此开展了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近几年来,我们构建了新的IT类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新版的教学计划,在公共基础课程阶段,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相应设置必要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课程,充分体现知识的多元性,开设了《信息工程学导论》课程。在学科基础与专业技能阶段,每个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大约4-6门,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应用。教学要求上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与研究教学型大学要求,理论不一定要学多深,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定要加强,为此开设了《信息工程基础训练》和《专业综合实验》等课程。在体现兴趣+特色的专业方向课阶段,以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为主,注意体现专业特色,力争按“一门课程一种技能”来设置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这一办学理念。

    ⑵加强以“德高、学高、技高”为目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兼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发展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通过引进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派遣本校教师到企业参与产学研协作,带动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和完善刚性与柔性并举的人才建设机制,①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②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合作来培养教、研并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④实现重点课程导师负责制,根据教学名师的标准培养教学骨干队伍。 ⑤支持并有计划安排年轻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学历提高,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⑶加强IT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自2008年以来,我们根据湖南省和邵阳市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数字湖南发展纲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加强IT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培育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成为校级重点专业,形成特色学科专业,增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紧跟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建成六个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IT本科专业,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服务地方需求的应用型办学特色,IT学科专业建设与邵阳市及湖南省的IT产业发展更加紧密;根据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的特点,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如我们的“湘西南农村信息化服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涉农海量信息智能挖掘与可视化研究”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就是从湖南是农业大省的实情和服务地方经济两方面进行申报立项和建设的,同时也是特色发展的体现。在选择和建设重点建设学科时坚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在选择重点建设的学科时我们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二级学科。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符合校情,成功获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我们的努力大大促进了IT学科专业的优化,为培养有特色的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应用型IT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打造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⑷精心构建了适用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IT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课程群立体化教学资源。为了加强IT类专业学生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精心开展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立体化与可视化教学资源建设,编著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10本,经出版社公开出版和推广使用,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与网络课堂及大学城教学空间,实现了课后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开发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以网络课件形式弥补教材更新速度慢的缺点,采用现代化的课件制作技术弥补教材单调的缺点。发挥了网络课件直观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等优点,研制了《数据结构》算法执行过程可视化教学软件,增强了算法执行过程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算法。软件“《数据结构》算法动态可视化演示系统”于2010年11月荣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三等奖和湖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上述三门课程已分别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

    ⑸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筑全方位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型企业参与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10余家;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平台、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直接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依托实验室、实训和创新3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和应用创新4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分析设计→模块化仿真→集成调试→产品制作或软件开发→综合测试”的产品研制或软件开发5个过程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强化应用开发能力培养的“345”应用型IT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的完整工程训练链,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链接。为了督促学生主动去锻炼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对我们的全部6个IT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进行改革,由原来仅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到非纯理论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必须在完成应用开发作品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即要求一个能实现相应功能的应用开发作品+一篇论文;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开發能力,一是坚持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与模式,二是实行以课外科技应用开发小组为单位的导师制,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要求:必须主持或参与一个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发一个应用作品,发表一篇论文,力争申报一个专利,即力争做到“四个一”。

    4 成效与反响

    ⑴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前期积累与沉淀和七年多的建设,我校IT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团队得到长足促进与发展。有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0名、湖南省优秀实训指导教师1名、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2名,有教授10位、博士10位,获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科研明星”等称号30余人次。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团队于2009年顺利获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验收;“涉农海量信息智能挖掘与可视化研究”创新团队于2014年顺利获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⑵教学与科研平台优势凸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8年获评为湖南省首批特色专业,于201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的验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于2009年顺利获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于2013年顺利通过复核验收且获继续资助;电子工程实践中心于2009年获评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验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获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并以优良成绩顺利通过验收;湘西南信息化服务实验室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科技厅专家的答辩评审,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⑶培养的IT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及校企合作单位满意。近几年来,IT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持续稳步提高,年平均达97%,大量毕业生被录用到知名IT企业工作,不少往届IT专业毕业生均已成为所在单位的IT骨干,且有的已成为高、中层领导。

    ⑷学生参加考研与专业认证成绩突出。2011-2015届IT类专业毕业生共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140余名,2013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覃一桓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深造。近年来,获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资格证共30余名,获程序员资格证约50余名。

    ⑸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大赛获国家级奖与省级奖多项。近几年先后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ACM大赛、挑战杯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得国家奖10项,省级1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0项;特别是我校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的一位同学因作品优秀,于2012年代表湖南省二本院校参赛队员参加全国第八届创新成果颁奖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⑹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增强。五年来,学生主持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70余篇,申请并获授权专利10余项,其中有3项已产业化。指导学生于2011年开发的单片机学习开发装置,已被多所高校采用;2012年开发的“积木”式模块化单片机实验装置已成为电子工程实践中心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装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专家与领导在考察IT专业学生的应用开发作品时均给予充分肯定。

    ⑺编著的10部教材公开出版,多项教学资源和论文获部省级奖。特别是2009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感技术与应用》(第二版)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浙江大学等多所985高校和一批地方本科院校采用,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数据结构》于2012年进行了再版,被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采用;开发的《数据结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于2010年参加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江世明老师的《单片机键盘接口技术》荣获“湖南省教育视频网首届优秀教育视频资源大赛”优秀作品奖,参加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获实践教学组二等奖。研发的“积木式模块化单片机实验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项目组共有近20篇教研教改论文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其中10余篇论文被EI收录, 多篇论文在省高教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交流并获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⑻本研究已产生良好示范效应与辐射作用。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校IT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探索先后有省内外多所高校的信息工程学院或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领导与老师来我校交流与研讨,我校的“应用型IT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与平台的构建及实践”研究得到社会与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在IT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通过校际交流,本项目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已在省内外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小宁,等.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4(.5):87-90.

    [2] 施荣华,等. 电气信息类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9(12):34-36.

    [3] Tongcheng Huang,Shiming.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bic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IT Applied personnel Cultivating[J]. WIT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WIT press.UK..2014:1017-1024..

    [4] 黃同成,江世明,等.论信息学科平台课程群立体可视化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0(22):26-29.

    [5] 黄同成,江世明,等.强化应用型IT人才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新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3):26-29.

    [6] Tongcheng Huang, etc.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M[J]. 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15(1):110-115.

    [7] 江世明.模块化电子实验平台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2):98-100.

    【通联编辑:王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