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在水稻种植方面的研究
范文

    王海龙

    摘? ? 要:在稻田种植过程中,为了获得高产,经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同时对于高产、抗病害与虫害基因强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这种做法在短期内获得了高产,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如农药长期使用,在水稻中沉积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农药也会使得土地从肥沃转向贫瘠,影响土壤中养分的积累。对于水稻先天的抗病害基因,由于相对单一,不能持续产生作用。而注重水稻种植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自然的竞争影响有害生物,可以让土壤保持肥沃,让水稻种植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有害生物;水稻;种植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1-0085-02? ? ? ?中图分类号: S435.11? ? ? ?文献标志码: A

    1? ?研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人类对水稻的需求量高,水稻要想获得高产,就需要有效地进行病虫害防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找到了喷洒化学药物及采用抗体高的水稻品种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方式可以让水稻获得高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土壤不再像以往那么肥沃,这与农药大量喷洒后的沉积有一定关系,人们也对沉积在水稻中的少量药物对人体是否产生伤害产生了怀疑。

    从水稻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看,往往就病论病、就虫论虫,多集中在单个病害、单个虫害或单个草害上,大多数采取的是化学防治方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因此,亟待解决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故提出在寒地稻作区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有害生物的策略。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搭配有利于增强生物防治,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有利于通过调节土壤生物的活动,以实现营养的优化循环和保持土壤肥力;有利于通过整合和发挥各种因素的作用,以减少外部投入、节约能量和作物持续高产[1-2]。

    本项目侧重稻田生态系统自然调节能力,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控制及管理有害生物的潛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虫害,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备受关注,在发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基础上,“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 “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等观点被相继提出。IPM不再单纯是个技术名词,而是代表生态、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生态学家和病虫、草害防治学家一致认为,开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必须对一定耕作制度和土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区域进行深入调查,然后划分类群、掌握特征,并了解群落的动态,研究作物、有害生物、种植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综合治理措施,充分通过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控制力调控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是维护系统自然平衡和进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3]。

    在我国,研究有害生物为害机制及其控制途径的角度,往往就病论病、就虫论虫,多集中在单个病害、单个虫害或单个草害上,而对通过稻田生态系统中自控能力调控有害生物(病、虫、草)种群数量的研究较少。

    3? ?水稻种植中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理论支撑

    3.1? ?物理阻隔原理

    种植的水稻多样化,不盲目追求单一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不同的田块种植的生物基因水稻品种不同,具有破坏作用的病害受到不同品种的抵抗,无法广泛地传播,实现了物理方式的阻隔。不同品种的田块也是如此,基因不同,感染效果不同,不能通过一种病害完成大量的破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生长中病虫害的破坏作用[4]。

    3.2? ?稀释原理

    在水稻生物多样化方法中,稀释原理不难理解。其与物理阻隔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多样化生物,对于病害的亲和程度又有所不同,那么被传染的可能性也会不同,使大范围传播的概率降低。物理阻隔通过生物多样性,利用田块多样性形成了距离的阻断。而稀释原理则是从感染的速度和可感染的范围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3.3? ?化感作用原理

    这种原理在水稻种植中也经常得到应用,所谓的化感作用,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地下部分和地上生长部分都会挥发出不同的化学物质,而生物多样化能够挥发出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于在它周围生长的植物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可以是帮助生长的,也可以是破坏或者减缓生长的[5]。例如,对于周围种植的其他品种水稻,可以通过分析,寻找相互促进的品种进行种植,而对于常见的病害植物,最好能够发挥抑制生长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进行当地植物生长及多样化种植设计的品种数据试验与分析,从而采取对生长有利的方式。

    4?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在水稻种植中的有效措施

    4.1? ?水稻种植中多样基因品种的应用

    首先,是在水稻种植田间和田内进行多样化基因品种的种植,从而实现不同的抗病害侵扰。试验表明,无论在田间或者田内,多样化水稻种植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病害防护。并且如果采用多样化田内的种植方式,对于病害的防护作用更佳,这可能是稀释原理的作用体现。其次,从抗病害基因角度进行,抗性基因品种也不单一,采用抗性基因好的水稻品种方式是不排斥的,但建议使用多种抗性基因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多样化的抗性基因品种种植,对于抗病害作用更为显著。单一的抗性基因抗病害效果不佳,是因为有害物质适应了抗性基因,而多样化的抗性基因造成有害物质适应难度增强,新的破坏难以周期出现,所以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但这种方式是否存在弊端,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多样基因品种应用的方式还是有实际防控有害生物应用价值的。

    4.2? ?動植物共同养殖实现虫害防护,提升水稻生长质量

    对于水稻的生长,不仅是病害会产生威胁,虫害也是一个威胁水稻高效生长的重要因素。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指水稻品种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以是动物植物共生的生物多样性。如在水稻种植中曾经有过鸭子养殖和鱼苗养殖的方式,其实鱼和鸭子都可以与水稻建立共生系统,水稻的养殖环境适合鱼和鸭子养殖。从养鱼的角度来说,鱼的游动可以对土壤进行松动,让水稻地下的根颈获得很多的氧分,利于生长,同时鱼也以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幼虫为食,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鱼的粪便也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符合多层次多样化生物体系搭建标准[6-7]。

    4.3? ?采用生物种类调节方式进行水稻生长病虫害控制

    因地制宜对水稻田进行试验数据采集,对生物种类进行分类统计:哪些是有害的生物,数量级别大致为多少;哪些是有益的种类,数量级别为多少;哪些是中性生物种类,这些数据的调节是作为分析的手段。如果有害物质较多,可以采用注入的方式增加有益的生物或者中性的生物。注入的种类可以采用当地存在的,也可以采用引进的方式进行。当然,要合理地进行数据分析,科学地进行生物引进,实践中主要采用微生物的引进方式。

    5? ?结束语

    水稻种植的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发展化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农田系统的生态系统保护,争取在减少农业喷洒的同时,保持水稻种植尽量少地受到病虫害的侵害。生物多样化的方式在水稻种植方面可以对病虫害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相应科学原理的学习,尝试使用引入有益物种和中性生物平衡制约有害生物的方式,再采用田间多样化品种种植,在这些尝试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例如,在立体化养殖中引入鱼苗和鸭子,哪种更加适合当地的饲养情况,充分进行对比,更加有利于防治稻田的病虫害;对于田间地理环境中的有害生物、中性生物、有益生物含量的比例分析,不能在一块田地上进行数据采集,也做不到全部稻田数据采集。需要多次多块地域进行抽样,并且根据以往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当需要引入有益的微生物或者生物时,要考虑地域特色,对于外省市的引入要格外谨慎,并且配合试验完成,避免出现其他影响水稻生长的问题。多生态化动植物种植的方式,降低了病害和虫害的发生率,获得了较好的病虫害抑制效果。

    参考文献:

    [ 1 ] 高屹,刘显峰.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

    [ 2 ] 汪秀芝,汪永.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探索[J].湖北农机化,2020(1).

    [ 3 ] 花明明.应用水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种子科技,2020(8).

    [ 4 ] 张伟,张美玲,张巧玲.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7(2).

    [ 5 ] 孙雪花,闫克峰,王东,等.围绕特色农业 绿色防控促增效[C]//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进展——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 6 ] 程书苗.西峡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探究[C]//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进展——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 7 ] 郭会芳,徐英.新乡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与推进措施[C]//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进展——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