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构想 |
范文 | 刘金明 刘晓敏 摘要:“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两种模式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导师制与“3+1”培养模式相结合,构建面向“3+1”校企联合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并论述了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7-0110-02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阶段。其中,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其创新创业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陆续出现了研究性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3+1”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3+1”培养模式实施方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与尚观、甲骨文、云图、达内、央邦等企业或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践行校企联合办学,进行学分互换,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但在执行“3+1”培养时,时常出现个别学生因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问题,无法适应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规章制度和任务要求,随意中断实习或培训的现象。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并进行有的放矢地深入学习,有效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3+1”校企联合培养的盲从性。 为充分发挥“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解决学生参加校企联合培养的盲从性问题,本文提出以省属本科院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面向致力于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构建本科生导师制,进行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1 “3+1”培养模式 1.1 “3+1”培养模式简介 “3+1”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或培训机构协作,充分发挥高校理论水平高深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联合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人才[1]。计算机专业的“3+1”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两种:一是学生直接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在岗实习,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学生进入相关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讲师对学生进行软件编程、硬件开发、设备调试等技术的专项培训,再由培训机构推荐学生就业,其毕业设计由培训机构的培训讲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1.2 “3+1”培养模式的优势 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这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够依托企业和培训机构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快速、系统的接受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2]。依托校企合作,高校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而适时的改进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需求。 1.3 “3+1”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参加“3+1”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具有盲从性,尤其当高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固、合作企业变动较大时,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已有的知识体系来选择合适的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实习学生敬業精神较差,岗位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学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联系和沟通不到位。 2 本科生导师制 2.1 本科生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本科生分配的专业导师,导师在一对一的引导、指导和辅导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从学习、品德、生活和心理多方面践行教书育人[3]。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作为“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有效解决专业课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脱节的问题,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有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新生导师制、就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大赛导师制等。 2.2 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双向选择构建一对一的教与学互动模式,有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进而充分发挥导师的学术专长,教师能够在思维方式、思想状况、学习状态、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指导[4]。导师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进而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规划。 2.3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师生比过大,平均高达1:17的师生比难以满足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进行师生一对一指导的要求[5]。高校扩招的同时大量引进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存在差异,而且还面临着授课、评职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其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热情、投入精力、指导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甚至从来不主动联系老师,导致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应通过考核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激发导师的责任心。 3 导师制与“3+1”培养模式的结合 在计算机专业“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执行过程中,学生在校内进行3年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软硬件基础开发能力的学习后,再进入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系统化、案例化、项目化地实践操作与学习,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型应用人才。近5年来,省属院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电气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年平均招收二表和二表B两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约120人,其中每年参加各类“3+1”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20~50人之间,但每年都存在个别学生因各种问题无法顺利完成企业培训而中途退出的现象。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个别学生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完成好基本知识技能的积累。在对毕业生进行走访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顺利完成“3+1”校企联合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其就业后的业务能力、薪金待遇、后续发展潜力等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将计算机本专业作为自己学习和今后就业的方向,通过参加创新协会、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在相关教师耳濡目染的指导下,不仅完成了知识技能的积累,还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源与就业方向的差异性,将我校现有的就业导师、大赛导师、协会导师、科研导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制度进行整合,构建本科生导师制,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多方向深化培养,能够有效扩展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针对致力于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并有意愿参加“3+1”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培养和指导,并通过协会、大赛、科研项目、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多种途径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企业或培训机构的各项要求。这些学生进入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联培过程中,依托其自身较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项目化、任务化、高效化的训练,进而顺利完成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3+1”培养模式和本科生导师制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将两种模式相结合,构建面向“3+1”校企联合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该培养模式针对致力于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并有意愿参加“3+1”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校企联陪打好基础。学生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企业拔高培养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生.“3+1”校企合作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园, 2017(35):142-143. [2] 王志安,王旭辉,李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1”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4(7):59-63. [3] 刘晓敏,张艳丽,聂磊,等.本科生导师制度下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 2017,30(6):73-74. [4] 曲秀敏,刘晓敏,高晶.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33):8-9. [5] 赵红,胡顺仁.松散型本科“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58(S2):1-4. [通联编辑:光文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