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主体”模式下高职广播电视技术专业改革与探索——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课程为例 |
范文 | 林勇 陈飞 陆艳 应毓海 摘要:文章以高职广播电视技术专业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这门核心课程为例,阐述怎样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下合理实施此门课程的项目教学。通过“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和缺少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之间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了用人单位专业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期望。 关键词:双主体;高职;有线电视; 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4?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5-013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也是如此。现阶段企业或事业单位都对毕业生有很高的期望,他们要求毕业生不但具备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对求职的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尽管学院在不断改革与探索广播电视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能掌握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及相应主流产品设备操作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专业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即可胜任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演播室技术和音视频技术等岗位,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通过用人单位反馈,一般毕业生需要在自己的岗位学习半年至一年才能胜任。所以仅仅依靠学校单一模式教育无法满足各级广播电视台、网络公司及相关企业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必须要求由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完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双主体”教学,这样才能满足现阶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高职广播电视技术专业课程,如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校内实验室基本能够构建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卫星数字电视传输与微波技术、电视演播室系统及综合实践和有线电视网络课程等课程必须和企业方联合教学才能让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岗位经验。下面就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这门课程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研究。 1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实践性强和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此课程涉及有线电视网络前端系统、网络干线传输系统、网络分支分配系统、网络的双向数据传输系统及网络用户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教学设备及场地、教师的要求高,这些因数制约校内很难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软件模拟对实践的真实情境也难实现。 校内教研室教师经过几年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教学摸索,以教材经典案例和查找资料为参考,基本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个阶段在模拟的环境下设计一套项目教学,教学基本能够完成但效果不好。由于课程项目基本都是系统级联,在进行单一项目时一般都是故障演示,而且设备比较少,大多数同学只能观察,达到动手的实验比较少。系统级联时采用软件模拟操作,能够搭建系统但与真实环境还是有很大差距,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为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但具备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对求职的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要求,针对教学改革中遇到难题,我们和合作企业一同培养学生,送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2 “双主体”项目教学方法分析 学校前期购买的设备跟不上社会发展,所以参考教学项目内容老化,与企业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离开学校就能立即上岗操作技术能手。另外项目实施时缺少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即使是通过培训与下厂锻炼的双师型老师,仍不能代替长年坚持在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样导致实施环节缺少具体的分层次的安排,学生从计划阶段到直接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难度,教学过程混乱。学生不能自己独立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变成了教师去解决问题,未能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转变。要根本改变有线数字电视课程项目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双主体”教学,重新设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针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课程校内项目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与周边合肥市电视台技术科、安徽广电网络、合肥大蜀山发射台及三十头传输台提炼了4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实施分三个阶段,前期学生在学校由校内老师完成理論知识学习,为实践提供指导。中期主要是具体实践动手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阶段,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带领同学们完成项目任务要求。为保证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细分为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分析、岗位操作3个环节。实施后期主要是通过撰写报告、汇报、答辩与考核等方式完成对项目内容的总结与思考,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综合能力。 3 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课程共72课时,平均分配到与企业合作开发的4个项目中,1个项目1个企业,每个企业安排两位技术人员,带领10名同学分两组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同学完成1个项目。以合肥电视台“数字电视系统配置”为例,阐述“三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前期由校方老师详细介绍普通电视前端系统构建及设备,企业方带领学生参观有线电视台前端系统,结束后布置项目任务。中期跟随企业技术员到岗学习工作,熟悉工作流程,记录仪器参数,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手段查找资料,选择合适参数的仪器并设计一个数字电视系统。绘制前端系统配置图包括信号源部分如天线、接收机、自办节目源等,若有双向传输功能及自动管理功能还应画出相应的设备连接图,若有光缆 传输还应画出相应设备链接图。数字有线电视工程规模大,系统复杂,学生在企业技术员带领下系统级联,在真实环境中实践上岗操作,企业老师指导不足。最后阶段整理数据撰写项目报告,制作并汇报PPT,完成项目报告并邀请企业老师来学校参加汇报答辩与点评。 4 总结 “双主体”模式下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经过两届学生的实施,教学效果较好。对学生来说降低了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项目的理解,实践岗位操作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为后继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实施的中间阶段安排在企业,学生直接在岗位一线实施,具有十足的真实性,学生的愿望强烈,效率高,收获大,前期的理论知识能紧密联系实际。不仅如此,企业在项目实施的3个阶段都参与课程教学中,提供的工作场地与技术人员,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课程教学与多个周边企业合作,实践项目来源于企业,不但使得项目多样化,而且分散了学生实施的场所,保证了实施时学生的动手机会,同时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设备与技术资源,解决了学校设备与师资的困难。从两届毕业生就业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双主体”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技能水平能得到大幅提高,而且他们从企业岗位学到工作经验,满足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广播电视技术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光威.有线数字电视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 李福军.模拟电子技术项目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 施国强.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 王福豹.现代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及其应用[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通联编辑:闻翔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