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心构思,展现初中数学课堂的生命脉动 |
范文 | 唐剑锋 [摘? 要] 初中数学强调知识方法的逻辑性、严谨性和体系性,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高效的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开启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构思,赋予课堂强大的生命活力,进而促成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构思;悬念;方法教学 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建构,同时也要精心构思,向学生展示数学研究的精彩和实用价值,充分展示数学研究的活力,以此来激起并维系学生长久的兴趣与热情. 这样的教学也必然会一扫以往课堂的沉闷和僵化,学生的思维也必然会因此而被激活,他们的数学情感将彻底复苏,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巧妙构思悬念,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初中生对充满悬念的情境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悬念性的氛围,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探求的欲望,进而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1]. 比如指导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对三个内角的度数进行测定,然后开始互动: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他们自己报出所画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然后教师则报出剩余一个角的度数,让学生进行验证. 学生会惊异地发现,教师所提供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悬念由此而产生:这好像魔术!是不是被叫起来的同学都是老师事先安排的托呢?但情况好像不是这样,那这是什么道理,莫非三角形中隐含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这种情绪的酝酿很快将学生的思潮引向三角形规律的探索. 他们也敏锐地发现:老师都是在学生报出两个角的度数之后,才给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三个角肯定有些特殊的数值关系. 还没等老师给出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对三个角的度数开始进行演算,最终他们发现这三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到此,学生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索,学生从平行线的特点出发完成了相关证明. 初中生本就对陌生而特别的景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数学本身就带有悬念的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内容的特殊性,通过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热情,他们也将在更进一步的探索中对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精心架设阶梯,引导学生推进探究 科学探究是我们引导学生建构认识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他们的相关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探究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巧妙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活动,以此为阶梯,帮助学生逐渐深入地推进数学探究活动. 这样的处理不但能有效建构认识,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探究方法和能力[1]. 比如在引导学生比较线段的长短时,这本是一个相对直观而简单的问题,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但这却是学习几何的基础,其中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深度把握和理解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即不能让学生将思维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积极架设阶梯,通过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时刻能够带着活跃的思维来推进探究.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导入:学校准备从本班抽调两个同学作为国旗护卫队的队员,要求两个同学的身高基本一致且中等偏上,请大家推荐一下. 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将线段长度的比较提出来,但所对应的问题的确是关于线段长度的比较,而且涉及的内容又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 他们通过测量法和比较法探索着线段长度的比较,最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在总结中点出线段比较和本情境的相关性[2]. 再比如有关线段中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拿出白纸,让大家在白纸一边的两个端点位置分别标记上字母A和B,然后在这条边上进行折叠,并在折痕点上标记字母C,要求学生对AC和BC两条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比较. 随后,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画出一条线段AB,然后构建线段上的点C,拖动该点,调整出AC和BC线段长度不同的场景,其间必然会展示出AC和BC相等的情形,这时教师引导他们总结线段中点的概念,并组织学生在折纸操作中进一步强化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探究的主体性,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来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的自主讨论,也可以是他们的操作和体验. 探究活动將成为学生不断推进认知的中转站,学生以此为平台展开探索,并最终获得数学概念的认识. 从实际取材,创设愤悱态的探究情境 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素材,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取材,将实际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创设具有愤悱态的情境,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讲,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联系实际来设计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进入一种愤悱的境界,从而强化他们探索和研究的欲念,并且让他们能够由此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比如指导学生研究“打折销售”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因此教师没有必要直接为学生呈现数字化的题目,而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调查当前商家常见的营销策略. 学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商家最常见的营销手段一是打折销售,二是赠送礼券.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社区附近开有两家火锅店,为了抢夺客源,他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营销策略,一家是打着八折销售的旗号,另一家则是提出吃100送20. 如果这两家火锅店的特色与服务都是一样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你觉得哪家店更加实惠一点呢?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第一家实惠、第二家实惠和实惠程度相当. 当然,此时他们所给出的观点都没有经过细致的运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具体的数据进行演算. 第一家店是打八折,因此花80元就能吃到100元的东西;第二家店是买100送20,也就是吃120元的东西需要花费100元,≈0.83,适当换算可得它的折扣约为8.3折,换言之,也就是消费100元需要付83元钱,因此从价格角度来讲,显然第一家要划算一点. 上述情境有助于学生认识折扣销售的实质,也有助于学生用数学化的视角来辨析商家的小伎俩,很接地气,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重方法教学,提升探究的自主意识 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应该是课堂建构的灵魂,而探究方法是学生形成相关意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方法教学,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自己的各项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我们的课堂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例题: +=7, -=3, 由于是复习课堂,教师要积极唤醒学生有关方法的回忆,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来处理问题. 学生提供的方法包括:(1)换元法,令x+y=M,x-y=N,然后将M和N求解之后再完成x和y的求解;(2)结合等式的性质将分母去掉,然后再进行加减消元处理;(3)对和进行整体换元,再求解出x和y;(4)将方程化简后,采用函数图像进行处理.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推动学生对这类题目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有赖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也依赖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正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推动学生实现知识的高效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论也指出,学生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基础出发,对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同化和顺应. 教师要遵从相关原理,有效建构充满活力的课堂,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顾景辉. 以情境教学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2). [2]王声龙.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5):4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