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提效途径
范文 许怡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应该是更多的关注、思考与研究. 高中数学教师更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和指引之下将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自身教学的追求目标,并使得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的局面在真正意义上形成.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性;因素;途径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探寻
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说法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一实际状况而提出的,这种情况其实值得每一位教师进行反思与回应.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教师缺失教学所需的先进理念且表现比较明显. 有些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汲取远远不够,这也就使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屡屡发生,学生数学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也就难以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是大打折扣.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学生的把握以及目标的定位都表现不足.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是两个有区别的行为.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教材解读的精准把握,要将教学的内容、对象、目标以及重难点都能进行正确的解读并认真分析和取舍再投入教学中去;其次,教师对每一位自己的学生都应该有彻底的了解,才能为他们制定出符合实际并具备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内容、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中学生才能收获均衡;最后,教师所设定的目标应具备可行性与科学性,将预设的目标始终作为教学的指针或参照,并随时把握目标达成的情况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得预设目标成为不断引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指南针.
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只见其“形”却不见其“神”.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所有的学习中都是被着重强调的,现今大量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所表现的师生互动却往往只能得其“形”却无其“神”,宝贵的课堂时间都浪费在了毫无启发性、毫无意义的提问与形式中.
缺乏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激发的有效手段. 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是毫无兴趣可言的,部分数学教师见此情况又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
主体性混乱:教师过于看重自身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了教师“主体”的碾压,学生主体的交往活动也因此消失,课堂主体的确立遭到了破坏.
创造性欠缺: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渗透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尤其匮乏,教条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创造性严重缺失.
情感性匮乏:学生的厌学情绪在不同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动力、激情和目标是这些学生共同的体现.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途径的探寻
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与目标管理这些层面来说,有效教学表现出的含义更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效益都是有效教学关注的内容,它对教学的时间和效益、学习的方式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思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其越来越关注的内容.
1. 提高认知层面的追求以实现“提效”
(1)理解吃透教材
教学的内容、学习的素材以及丰富的数学思想都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教材以概括、规范、静态的形式将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呈现.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理清各知识点发生、发展的基础,还应细细推敲、深入钻研继而明确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思想等. 只有这样吃透教材所含的内容与表达的精神,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才能正确体现教材编写的实际意图,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真正意义和局面,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说法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处了.
(2)了解掌控学情
如果将理解吃透教材这个环节看作是有效教学实施的根本,那么,有效教学实施所必备的前提条件自然就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掌控.因此,教师对教材细节进行仔细推敲之外还应仔细分析与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的经验和思维过程. 比如,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有没有基本一定的认知基础,比如自己所设计的内容中哪些是学生需要讨論才能得出的,比如学生哪些方面的思维在实际问题中会遇到障碍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正因此而得到体现.
2.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注重问题的“激趣”作用
数学的“双基”如果能够镶嵌于现实生活情境或者数学问题当中进行教学实施,学生的心理结构往往会比较容易激活,“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也会伴随着情境的推进和发展不断产生,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会因此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说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2)挖掘问题的思维深度
人的思想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事实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对于学生认识矛盾的揭露、探索知识欲望的激发、主动思维的触动都是具备积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的,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由此可见,有效提问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教学过程推进、发展的指南针和重要动力. 当然,问题空间的开放度、内容的深刻性、对象的层次化也都是有效提问尤为关键的地方.
比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时,可以先进行“折纸”这一活动:给学生提供一张面积为“1”的矩形纸片,要求学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对折次,然后结合这一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抛出一系列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大家观察纸的层物,再联系你折纸的次数,你有怎样的发现?能否建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家估算一下纸的面积,再联系你折纸的次数,你又能得到怎样的关系?观察你所列出的式子,想一想它是函数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来说,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固然是其特别关键的一部分.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他们学习的被动性和被动的状态,并将他们的学习改变成其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是对有效教学活动能够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的科学学习方式.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师生互动提升到重要的层面,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知识生成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些过程的经历与锻炼中得以转变、优化.
比如,教师在“不等式的证明”这一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尽量营造出民主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导入过程尽量贴近生活,使其真实自然,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无形中得到启发与触动,思维活动随着问题解决的进程也越来越有深度.
4. 现代信息技术恰当运用以实现“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直是新课程所倡导和推行的,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往往可以更好地呈現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数学本质的认识和探索因此会变得轻松,而且,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也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比如,线性回归方程的内容是可以和计算机进行整合教学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用Excel软件作出散点图,继而引导学生对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做出思考与讨论. 如果讨论结果是存在的,再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拟合出线性回归直线并由此求出该方程.计算机与软件的参与使得这个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和容易了许多.
5. 注重实时反馈与质性评价
(1)及时反馈实现“启思”
顾泠沅先生曾经提出的四条基本原理都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的,其中的反馈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学习的进程会因为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以及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而得到较大的改善,所以,若想目标顺利达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一必要保障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教师应与学生经常沟通,教师应经常倾听学生的学习体会与想法并从中获取真实的教学反馈,为自身的教学调整获得最重要的信息.
(2)重视过程性评价
学生的发展状态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来. 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重视学习的结果,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一样应该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态度、自信心、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是包含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