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常逢佳 常逢锦 摘? 要: 探究社区框架(CoI)对混合式教学的深度推进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设计了基于CoI教学临场、社会临场和认知临场三要素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并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比学生课程成绩和教学目标达成度等,证明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成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证明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同。 关键词: 探究社区理论; 混合式教学; 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8228(2020)12-118-05 Abstract: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CoI) has a good guiding role in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Therefore, blended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ree CoI-based factors of teaching on-site, social on-site and cognitive on-site is designed, and is put into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By comparing the students' course performance and the degree of teaching goals achievement,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effect, and by gathering the feedback from questionnair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verified. Key words: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blended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mode 0 引言 混合式教學国内外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正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混合式教学[1]。当下的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基础上结合线上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2]。 冯晓英[3]等研究了在“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更关注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也需要用新的教学法理论去分析它、解释它。加里森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区(简称CoI)理论模型为混合式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和工具,且已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验证,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4]。 因此,本文主要依据CoI框架设计一套混合式教学方案,并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以探讨该方案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品质的提高是否有显著成效。 1 CoI概述 CoI模型主要包含社交临场、教学临场和认知临场等三种临场。社交临场包括情感表达、开放式沟通和群体凝聚力等三个方面,它要求参与者能够利用信息媒体在社交和情感等方面表现出自己个性发展的能力。认知临场包括触发事件、探究、整合、解决等四个阶段,即教师通过一个问题或任务等触发事件激发学生进入协作探究学习状态,学生通过探索相关的信息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整合不同的观点与应用,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临场包括教学管理、建立理解和直接指导等过程,教师要提供结合真实场景的教学案例,并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随着研究的持续与发展,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者对教学效果同样有直接影响作用,建议增加“学习者临场”(图1),以显示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而把探究社区发展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5]。 2 基于CoI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混合式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在线学习(课前、课后)、课堂面授等三大部分,详细的教学活动设计如图2所示。 ⑴ 教学活动:教师每周课前通过在线平台根据教学目标发布学习资源,布置有明确时间限制的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提交预习报告;教师依据预习报告,形成教学反馈,调整课堂中教学活动。 ⑵ 建立理解:教师在面对面的课堂中,首先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及重难点知识的介绍,利用雨课堂中的功能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能吸引潜水学习者的参与,营造更好的社会临场。 ⑶ 直接指导:教师在课前,课后通过整理预习和反思报告,可以通过课堂与学生直接进行个别辅导;课下可通过QQ,电话进行个别辅导。但由于QQ答疑不利于统计而且不能重复使用,因此仅作为课程的辅助工具,不作为本研究的重点。 同时,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与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调整各种临场感的不同强度,动态性的支架支持教学[3](图3)。 3 方案的实施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某高校28名本科毕生。他们均是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重修的学生,其中有17名音乐系学生,3名体育系学生,2名美术系学生,其他分别来自不同系各1名学生。他们都有着“计算机基础”的传统教学与基于CoI设计的混合式教学的经历[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