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数学课堂的和谐氛围 |
范文 | 周 琴 时代呼唤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教育,学校教育中实施和谐战略意在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以适应人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对于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谐战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内驱力,内化和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这时我们就要在课堂教育中注意配合身边的点滴细节,让学生们从身边不起眼的地方出发,发现数学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案例1星期天,数学张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5斤)去集市买10斤鸡蛋,当张老师往篮子里拾鸡蛋时,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个数少很多,于是她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10.55斤,即刻她要求摊主退一斤鸡蛋的钱,她是怎样知道摊主少称了大约一斤鸡蛋的?此题可用方程的方法求解,但是,一个人能在集市里列方程检验吗?显然不能,那么张老师是怎样感觉到“少称大约一斤鸡蛋”呢?首先她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发觉少了”,进一步估算:原本0.5斤的篮子,称的时候却变成了0。55斤,就相当于0.5斤的鸡蛋里面多称了0.05斤,即1斤里就多称了0.1斤,那么称9斤鸡蛋就能称9.9斤,这样就估算出摊主少称了大约一斤鸡蛋。 这个案例使学生感悟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学好数学不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更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备好课堂教学大餐,共享和谐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每一节课,更应备好每个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尤其要注重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处理,让课堂上的每个人能享受和谐带来的快乐, 数学学科有许多内容要动手操作,老师有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和他们一起动手,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机械的记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2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课程》)七年级第六章第3节“感受100万”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读一读“从1数到100万”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问题1从1数到100万需要多少时间?是几个小时、一天、两天、三天,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请同学们估一估,猜一猜。 问题2怎样才能计算(估计)出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猜想、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计算,得出“从1数到100万大约需要12天时间”,这个结果令学生感到十分意外,引发了学生的直觉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理解了“100万”的大小,备课过程中我们注意设置开展社会活动。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 三、注重实验教学,延伸和谐 数学实验室走进数学教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数学实验有许多教学功能,其中数学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作业中的错误纠正了,过不了多久又有同学再次重犯,如(2a)n=2an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这是受到乘法分配律2(a+6)=2a+26的思维影响所造成的,(1)把一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2)把2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个实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公式(ab)n=anbn的理解,自主纠正错误, 通过数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系统的分析力、全面的归纳力,又增强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 四、渗透学法指导,升华和谐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反思”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 其次学会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时代是人生的花季,只有当我们重视课堂中的和谐教育,在课堂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实施和谐战略,处处以和谐的角度去观察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不断激励,教育,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充分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司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张玉明,透析中考题中的数感题[J],理科考试研究,2007(3), [4]张玉明,浅谈新教材中数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船山学刊,2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