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
范文 | 邵 丽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形成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数感来源于数学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良好的数感,可以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也更为轻松,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自然数时,教师讲述原始社会古人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的故事,使学生对自然数的产生有了深刻的印象,关于自然数“1。可以让学生组词,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大到一个国家:也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不同的数量,一个人,一伙人,一群人;还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一条射线有无限长。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而一望无际、一泻千里则是形容词,这里的“1”是抽象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对数意义的理解。 再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温度表上见过”;“在超市里的标价牌上见过”;“手机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上述这些数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从而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加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 估算教学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如在三年级学习完“计量单位”后,我注意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①学校操场周长约400();②自己书房的面积约20();③一个鸡蛋重约55()等。 除此以外,我还注意做到,学生的良好数感和量化能力不但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上,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三年级(1)班,10个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5个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求这些学生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目学生往往会列式计算,但是在出示了这样一题后,我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去列式,而是首先请学生估算一下,这些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然后再请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并讨论,很快会想到,这些同学的平均体重应该比30千克要小,比28千克大,然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并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能求出结果,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实际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备课时,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动手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肝在手上的,”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因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4个苹果或8个橘子,并且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你们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们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另外,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我在教学“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布置每名学生带几个玻璃球、几个小沙袋或几张扑克牌等,自己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亲自动手去操作,感受数学的特殊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