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范文

    顾玮玮

    “创新思维”是一种不拘泥于原有的、同定的思维模式,而开辟一种新思路、一种新局面的思维,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实践证明,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体验思维过程,从而逐步理解、掌握知识,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并能根据需要分层、分解或反复呈现,既使思维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又使知识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3.6÷0.25,12÷0.12;(2)17÷3.13.2÷14,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了一种“障碍”,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受阻之处,这样以知识“障碍”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学习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排除障碍,引导学生思维

    解决问题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需要从大脑仓库中提取相应的知识,一旦所要提取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空白或模糊不清,此时思维的线索就会中断,这种知识的断层会给学生的解题过程造成思维障碍,使学生对具体问题不能进行灵活、合理、抽象的加工,大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如:“一艘轮船从甲港出发,顺水每小时航行24千米,3小时到达乙港,这艘轮船返回时,逆水航行用4小时回到甲港,这艘轮船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解题时,大部分用“速度的平均值”去偷换“平均速度”,从而错解为24×3÷4=18(千米),(24+18)÷2=21(千米),这道题实质上是要求这艘轮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而学生求得的是一个“速度的平均值”,不是“往返的平均速度”,显然,上述错误就在于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因此,在教学有关概念时,教师要注意运用适用的教法,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并经常加强学生对新问题与“旧知”的联系、比较和理解。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多向性、灵活性与深广性。

    三、故作“糊涂”,引发学生思维

    如果我们在数学中能一反常态“装糊涂”让学生来教老师,那么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许多灵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如一位教师教学“比较大小”一课时,课始教师说:“我们班要选出一名‘优秀星,这里是王凡得到的星星(37颗)和李红得到的星星(34颗)(两张纸上分别画满了王凡、李红各人得到的星星并且无序地排列着)。他们俩谁得的星多,谁就可以评为‘优秀星,那么应该评谁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帮老师迅速地评出优秀星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在想办法来帮老师,一张张小脸涨得通红,有的在努力地想,有的拿出一支笔在一个劲儿地画,有的和同桌小声地讨论,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老师,我可以一个个地数给你看!”“老师,这样数太慢了,我有好方法,”“老师,我来帮你!”……最后教师真诚地说:“谢谢大家帮老师,你们真了不起!”至此,这节“比较大小”的课,教师没教一点儿理论知识,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四、利用错误,启迪学生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回答虽然是错误的,但有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常常蕴含着数学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用心感受、及时捕捉,并适时、适度地给予鼓励、点拨与启迪,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这里举一位教师教学“比例基本性质”时的案例来说明:

    学生1是这样归纳“比的基本性质”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

    许多学生也赞成这种说法,理由是:“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就是乘上相同的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就是除以相同的数,”但当我反问“可书上为什么不这么写”时,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来,于是,我在“倍数”一词下面画了一道横线。

    学生2立刻站起来说:“我知道了,要大于零时才可以说成倍数,比如乘上0.1倍。”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

    学生3抢着说:“是呀!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这数可以是任何非0的数,而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倍数必须是大于或等于1的数。”

    学生4:“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比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范围更广、更全面。”

    五、大胆实践,拓宽学生思维

    思维必须以社会和个人的无数次实践为基础,直觉思维能力本身也是实践的产物,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简缩思维的过程和依据某些线索迅速作出直觉判断,我们现在所用的小学数学课本中都有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好每一堂实践活动课,并鼓励学生再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这样,学生见多识广,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增强了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用一张完整的纸做一个长10cm、宽6cm、高6cm的无盖长方体纸盒,需要一个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的硬纸板?”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新知识,如边角怎样切割,长方形的长与宽和长方体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体会知识时,使知识得以拓展升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