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运用“互联网+”提升在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水平的尝试
范文

    马桂明 陈萍

    摘 要: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分析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影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并找出了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运用“互联网+”的思路,结合在校学生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对上述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干预和指导,为提升在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水平作出了尝试。同时,也对把体育融入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课程思政

    今天,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把互联网技术作为解决既有问题的手段,已经是一种很常规的思路了。同时,在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方面,又还存在一些长时间存在的弊病,用现有的技术似乎并不能很好解决。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力图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向。

    1 當今在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1.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余生活

    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有过较为类似的结论:互联网,特别是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极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之上,就有不少学生偷偷的玩手机,下课之后,更是抱着手机不肯撒手,真正实现了“从睁眼到闭眼”的陪伴,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手机依赖感。不夸张地说,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最重要、最常见的课余活动,其占据的时间比例,远远超过了课余的体育锻炼[1]。

    同时,手机在大学生的社交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朋友圈”已经是很多手机用户展示自己、进行泛化社交的重要窗口,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年轻用户乐于通过手机进行“线上社交”,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日常生活中真实接触的“线下社交”,对在校学生的情绪、动机、心智影响都非常明显[2]。

    此外,在大学生的线上社交中主动的展现的,绝大多数属于正面情绪,包括自己性格中的阳光一面,和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有意义的瞬间。有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泛化的自我呈现”,也即,是大学生在线上社交中,刻意筛选所发布信息的结果[3]。

    不仅是在校学生乐于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放在朋友圈,作为旁观者,对于正面信息的认同感也远超过负面信息,直观的体现在“点赞”的数据差异上:微信每日运动步数达到、超过10000步的人,比没有达到10000步的人,获得的“点赞”数据明显要高出很多。因此,有人将这种“朋友圈里晒运动记录”的行为,形象的称之为“社交货币”,良好的运动习惯,会让自己获得熟人之间更多的认可。

    1.2 在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尽管在校学生,普遍在手机上花费很多时间,但我们的调研和前人的研究都表明,学生们对于体育锻炼依然保有极高的热情。

    比如,杨洋等人在某大学的抽样研究表明,46.9%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46.3%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项目是慢跑(48%),其次是篮球(33%)和羽毛球(31%)等项目[4]。在校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份),我们还发现,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后,普遍都有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图的习惯,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问题:运动之后,你会在朋友圈发图吗?

    而李苗的研究也表明,在校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时,也有很大比例会浏览体育相关的信息,超过45%的学生每天都会经常浏览体育相关信息,超过57%的学生每天花费1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1],对于体育的热情是切实存在的。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对于学生这种天然存在的运动热情,应当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将热情转化为持续的、适度的体育运动,比如在校园夜跑活动中加以协助和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5]。

    2 改善在校生体育锻炼水平的尝试

    2.1 通过互联网+提升学生运动习惯的探索

    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的在校学生中,对于日常体育运动的态度,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有部分学生热爱运动并积极实践,也有部分学生怠于运动,更多的学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校园生活中,有运动行为而无运动习惯。对于这三部分同学的策略,应该也是有所区分的,即:帮助热爱运动者提高运动水平,鼓励不爱运动者走出寝室,引导两者之间的同学,培养运动习惯。

    对于在校学生的上述倾向,我们无意去评价对错。同时,我们也认为,在校学生在互联网上所投入的时间与热情,同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去争夺的阵地,值得我们努力。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结合在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互联网+”的思路,我们摸索了一些方法,实践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

    首先,拥抱变化,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把教学、引导的主阵地转移到“手机屏幕”上来。我校的院、团委、学工系统都有自己微信公众号,在学生中有了一定影响力;同时,学工系统、团委系统及下属的各个学生社团,本身就具有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并不需要架屋迭床的另外再创建一个体系,只需要运用好这些平台即可。比如,定期推出“运动之星”栏目,图文并茂的介绍那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对于他们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励。

    其次,结合青年人热衷网络社交、发朋友圈的特点,主动协助、引导他们把课余体育运动与发朋友圈“打卡”相结合。比如,鼓励学生在跑步之后,对跑步软件记录的轨迹截图,并在微信群里发布;一个月内跑步里程超过40km、80km、100km的同学,由学校体育社团颁发电子版的“毅力证书”,便于学生在网络社交中使用,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由学校体育部定期组织体育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短图文、小视频等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的运动进行指导,纠正学生运动中的一些不规范动作。这样,不仅提高了个体的运动表现,更能让学生建立对运动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效益良好。

    2.2 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

    此外,在全国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在“12·9”“5·4”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用跑相应里程的形式(比如,12.9km、5.4km)加以纪念,并在学校、院各级新媒体上公布完成上述挑战的学生名单,增强了学生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同感,起到了思政建设方面的辅助作用。

    3 在特殊情況下保持体育锻炼的作用

    众所周知,2020年的年初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都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居家隔离等抗疫措施;对高校而言,则广泛采用了网络远程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家完成春季学期的学习。

    显然,体育类的课程中,有些是不适合在室内进行的,如足球、篮球等多人项目,以及中长跑、游泳等需要较大场地的项目。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保持体能和运动水平、增进人体免疫力,也有利于舒缓紧张、焦躁、无聊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此,我们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意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应的居家体育锻炼指导工作。

    首先,对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调整教学内容,主要教授八段锦、健美操、哑铃操等室内、单人项目,并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实现教师的在线巡查和动作纠正,确保学习质量。这部分课程的价值,更多的是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保持运动习惯。

    同时,对于日常的体能锻炼方面,制订不同的每日动作组合,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特点和居住环境,因地制宜的确定自己的每周目标,并通过在班级群内上传锻炼视频等形式,进行互相鼓励、督促。具体而言,包括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撑、深蹲、跳绳、原地跑等等力量训练。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点评视频来进行技术指导,并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鼓励。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居家生活中保持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落实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

    4 结论

    在上述实践中,我们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学校、教师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的指导,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发挥现有的团学组织的潜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就能够促进学生自发、自愿的进行课外体育运动,起到增强体质、提高精神面貌的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苗.浅析互联网体育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6):131-133.

    [2]刘洪波.多学科视角下的青年智能机使用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4):20-24.

    [3]吴钰.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D].暨南大学,2018.

    [4]杨洋,刘海燕,矫祯玉.互联网时代辽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体育大视野,2018,8(20):224-226.

    [5]陈萍,陈晟.在高校中发展、优化校园夜跑活动的尝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为参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150-151.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4-29,第1版.

    [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4(3):64-6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