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眶下黑眼圈的诊疗 |
范文 | 李博洋 陈雅婷 摘?要:从眶下黑眼圈的临床表现,可能的致病原因,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现状等方面,总述了近年来中西医在临床上对黑眼圈的研究以及诊疗情况。眶下黑眼圈的诊断无统一标准,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并结合现代技术治疗,仍是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睑黡;眶下黑眼圈;中西医诊疗 中图分类号:R-771.1?文献标识码:A 眶下黑眼圈(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俗称黑眼圈,中医称睑黡,是一重大的美容难题。对于眶下黑眼圈,主要以眼眶下睑相对灰黑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较高,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皮肤的衰老,皮下脂肪分布变化而逐渐加重。这种情况无论男女,广泛影响各年龄阶段[1]。因其不影响健康,主要影响女性患者容貌、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而倍受关注。大多数人们认为睡眠不足为主要原因,然而睡眠质量不在黑眼圈发作中起重要作用[2]。根据眶下黑眼圈的病因分为色素沉着型、血管显露型、结构型以及混合型[3]。笔者重点介绍眶下黑眼圈的中西医治疗常用的方法综述如下。 1 黑眼圈的西医治疗现状 有关眶下黑眼圈的解剖研究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眶下皮肤色素沉着增多;眶下半透明质薄的眼睑皮肤;皮肤松弛和与衰老相关的泪槽造成的阴影有关[4]。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非侵入性治疗、侵入性专业治疗及深入治疗等治疗方法[5]。 1.1 非侵入性治疗 轻症患者皮肤颜色沉着不著时,使用对皮肤无毒害的化妆品及美白剂能够较好的遮瑕及美白效果。非轻症患者可以采用激光直接作用于血管或通过无线电、微针等物理方法增强药物的渗透减少黑色素以达到治疗效果。常见的非侵入性治疗包括无线电、调Q激光、脉冲染料激光器、强脉冲光、微针治疗、射频及超声治疗等方法[6]。 1.1.1 化妆品及美白剂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矿物化妆品粉底液、氨甲环酸、苯二酚、曲酸、肽类、壬二酸、咖啡因、氢醌、维生素C、类维生素A几类。苑辰等在治疗色素型黑眼圈时外用5%氨甲环酸的产品过程中,约13.8%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刺激性的接触性皮炎,1例出现丘疹停用后好转[7]。这表明由于美白剂直接接触皮肤,刺激性强,不良作用较多,从而限制其广泛使用。 1.1.2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则包括靶向、血管选择性、剥脱和非剥脱激光及强脉冲光等,其价格昂贵需要多次治疗,且有少量并发症。常见的用于治疗黑眼圈的激光有QSRL(694nm),QSRL(755nm)激光器和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8]。 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治疗突出静脉引起的眶下黑眼圈,费兹帕特里克皮肤标准,评估类型从III到IV不等,激光治疗有效且安全,且可以选择性的清除静脉[9]。QSRL(694nm)对黑色素的吸收更强,选择性更高,治疗眶下黑眼圈方面比QS-Nd:YAG更有效[10]。其不良反应有轻微疼痛,短暂性红斑和轻度水肿,某些患者会诱发色素沉着过度或色素沉着,导致症状加重。 1.1.3 纳米微针治疗 纳米微针是一种可以促进局部药物透皮吸收的新装置,其由36个微针组成,能够将药物渗透率提高10—20倍。配合不同的药物,纳米微针广泛用于治疗色素性黑眼圈。 有学者采用纳米微针辅助苯乙基间苯二酚(PR)方法治疗眶下黑眼圈,实验组眶下区域使用1%局部PR凝胶,右侧纳米微针辅助PR凝胶;对照组使用无PR的凝胶进行治疗。比色计测量黑色素指数和红斑指数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实验组右侧满意度高于左侧(P<0.5),对照组两侧没有明显差异(P>0.05),受试者治疗前后红斑指数无显著差异,表明此种治疗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方法[11]。 1.2 侵袭性专业治疗及深入治疗 侵袭性专业治疗及深入治疗包括化学脱皮、微创及注射治疗、眼周整形术等治疗方法。此类方法虽具有风险,对肌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1.2.1 化学脱皮 针对色素沉着型黑眼圈,剥脱剂能够从角质形成细胞中去除表皮黑色素和黑色素,常见的化学剥脱剂有阿魏酸、乙醇酸、果酸等[12],但其副反应较多,而限制其使用。 有外国学者比较20%乙醇酸、15%乳酸和12%阿魏酸的临床疗效,以评价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对90例体质性黑眼圈患者分为三组进行为期12周的研究,使用POH分级,医师和患者的整体评估以及患者的整体耐受性客观评估临床改善。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眼眶下围色素沉着明显改善,乙醇酸,乳酸和阿魏酸以红斑和瘙痒的形式出现副作用的发生率最高,20%乙醇酸果皮在改善眼眶下围色素沉着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15%乳酸果皮和12%阿魏酸果皮,后两者的疗效相当[13]。 1.2.2 微创及注射治疗 微创及注射治疗包括自体脂肪移植、含生长因子血浆(PRP)注射、透明质酸凝胶软组织填充物以及CO2注射治疗等方法。微创及注射治疗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 1.2.2.1 自体脂肪移植 脂肪细胞具有脂填充特性,还有抗衰老特性且可操作性强,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色素的合成。自體脂肪有较好组织相容性,针对浮现的血管性和假性黑眼圈治疗效果良好[14]。首尔延世大学医院皮肤科招募了接受脂肪移植治疗10例患者,眶下放置平均体积为1—2cm3供体部位在臀部、小腹的脂肪。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眶下变黑和眼睑轮廓平均改善了78%,无严重的并发症,表明自体脂肪移植治疗效果较好且足够安全[15]。 1.2.2.2 PRP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能够收紧并减少疤痕,诱导包括GF-1和GF-2,EGF,TGF等生长因子合成主要用于色素沉着型及血管显露型黑眼圈的美容治疗,患者接受度极高[16]。受试者接受了1.5mLPRP的皮内注射至泪液槽区域,眼眶下颜色同质性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黑色素含量无统计学意义,表明PRP有改善黑眼圈的潜力[17]。其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注射区域瘀青或瘀斑,皮肤烧灼感,出现轻度红斑。 2 眶下黑眼圈中医治疗现状 2.1 内治法 中醫上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不同方剂治疗,现分述如下: 2.1.1 痰饮阻络型 上、下眼睑属脾,睑黡与脾胃功能失常的关系密切,《目经大成》所说:“(睑黡)总由脾土衰惫,倦于承运输送,致寒饮热痰,不下行而上走,现斯秽迹。”丛春雨[18]自拟温阳运脾化斑汤:半夏、炒山药、白术、白通草等药美白效果良好。 2.1.2 肝肾阴虚型 该证型可见到胞睑周围色黑,两目干涩等。李咏穗[19]采用自拟美白玉容汤治疗,其中女贞子、菟丝子、月季花标本兼治美白祛斑,治疗肝肾亏虚型疗效显著。许金樱[20]根据辨证论治采用的一贯加二仙汤加减治疗有效率达到91%。 2.1.3 瘀血内停型 西医微循环不畅即血络瘀滞,瘀血阻于络中,或溢于络外。络中瘀血致络脉迂曲扩张,隐隐显现在皮内,眼周可见青紫血管;络外渗出之血日积成形,可导致眼周形成暗褐色色素沉着。《眼科集成》曰:“气郁血滞,伏火邪风,夹瘀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隐隐现青黑之色气。”《医林改错·积块》日:“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亦则煎熬成块”。胡维[21]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该证,治疗后患者自述黑眼圈症状有所改善。 2.2 外治法 2.2.1 针灸 针灸治疗黑眼圈取穴主要以近部选穴为主,再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的配穴。手足三阳经脉均始于或止于头面部面,主要选取手足阳经上的穴位,例如:足阳明的承泣、四白;足太阳经的攒竹;足少阳上的瞳子髎等。此外,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统摄一身之阳气,选取督脉上的印堂穴进行针刺可推动和调控体内气血的运行,使气机和血液运行通畅,对治疗黑眼圈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上主要为局部取穴,再根据上述的证候分型进行配穴选取:痰饮阻络型:配祛湿以及祛痰要穴丰隆和阴陵泉,再加上中脘、脾俞进行针刺,以益气健脾,化痰祛湿。瘀血内停型:配膈俞、血海、太冲、气海进行针刺,以行气活血化瘀。肝肾阴虚型: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进行针刺以补益肝肾。 王雪恒[22]将针灸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而对于治疗组则选取通过针灸上的美容针法配合超声波治疗。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最终结果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针灸的美容针疗法配合超声波的美容治愈率相对较高。刺络放血拔罐法对于治疗皮肤等疾病疗效也较为显著,王彩霞[23]等对40例气滞型患者进行刺络放血拔罐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5%。拔罐疗法可促进垂体分泌抗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减少黑色素生成,调节肌肤细胞血氧供应。祝销威[24]在临床上进行相关实验,结果也充分证明皮肤针在这类疾病治疗上有明显的改善。中医认为黑眼圈色斑等疾病是瘀血阻滞经络,血液运行不畅,故有医者[25]使用温针灸于面部,温煦肌肤,促进血液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临床上经常将艾叶制成艾绒或艾柱进行治疗疾病,既可以温经散寒止痛,还可去除体内虚火,结合上述所提到的灸法灸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这5个穴位效果更佳[26]。 2.2.2 眼部刮痧和火疗 眼部刮痧以刮按眼部周围的穴位,推动和调控眼睛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眼部周围经脉。樊红每[27]以经络学为基础运用砭石刮痧治疗疾病,全息砭石法具有刺激温和,活血化瘀等特点,临床上用于治疗皮肤颜色暗淡且疗效甚优。有医者通过刮痧和腹针[28]相结合来美白,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火疗通过燃烧火焰起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调理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寒凝血瘀型黑眼圈效果最佳。酒精燃烧时将置于皮肤的药物穿透皮肤渗透深层病灶,同时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来达到治疗效果。虽然火疗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对于一些可能出现晕针的患者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具有现实推广意义。 2.2.3 中药眼部熏蒸 据证型选方煎制中药,高温中药蒸汽使肌肤的毛孔以及血管扩张,血行速度加快,皮肤代谢加快。王明跃[29]在临床上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通过自制七子白散中药熏蒸结合中药面膜以及内服中药进行对照试验,配合中药熏蒸总治愈率70%。 3 结语 3.1 需制定统一的标准评估眶下黑眼圈 眼眶区域的复杂解剖生理学,增加了制定标准的困难。有人提出眶下黑眼圈发生有关的三个关键生理因素:眼下区域色素沉着过度,毛细血管扩张,变厚或增加,皮肤较薄的趋势[30]。大多数带有色素的物质都在真皮中[31],有人提出眼周变黑主要不是由于色素,而是由于浅薄松弛的皮肤血管。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黑眼圈很难表征和测量,目前有关研究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研究采用标准各异。即便如此仍要努力准确地评估眶下黑眼圈,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减轻令人心情不快的因素。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相对于西医,中医中药具有经济便捷、药物天然无刺激性、疗效好等显著的优点,中医相对而说疗程长,患者难以长期坚持;西医治疗周期长,价格高令患者望而却步。目前已知使用的中药,其美白成分通过各种机制美白,有的通过促进血行改善肤色;有的减少黑色素的形成而增白,如红花、槐花、玉米须、桑白皮等[32];还有的抗氧化延迟衰老增加光泽,如黄芩、大黄、益母草等[33]。但中药为大分子物质,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减弱了药物透皮吸收,因此结合西医治疗如微针、超声波,促进中药中美白成分透皮吸收,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美白作用[34]。希冀在中西医综合诊疗下,黑眼圈患者症状将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Manas Chatterjee,Bhabendra Suwal,Ajay Malik,Biju Vasudevan.A study of epidemiological,etiological,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in periocular hyperpigmentation[J].Pigment International,2018,5(1):34-42. [2]Barone,CR,Boza,JC,Pires,GC,Pereira,PP,Cestari,TF.The influence of sleep qual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iocular hyperchromia:a case-control study[J].Cosmet Dermatol,2020,19(7):1760-1767. [3]馬刚,徐天华,赵荀,宋为民,姜莉,曹东升,刘耿,付俊,林晓曦.黑眼圈的诊疗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25(06):362-367. [4]Mac-Mary S,Zornoza Solinis I,Predine O,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re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etiology Of Dark Circles By 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Assessments Of The Infraorbital Region[J].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2019,12:919-929. [5]Vrcek I,Ozgur O,Nakra T.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A Review of the Pathogenesis,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Cutan Aesthet Surg,2016,9(2):65-72. [6]Lipp M,Weiss E.Nonsurgical Treatments for Infraorbital Rejuvenation:A Review[J].Dermatol Surg,2019;45(5):700-710. [7]苑辰,仲少敏,谢孟谚,等.外用5%氨甲环酸联合激光治疗黑眼圈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4):52-56. [8]Abbas Zamanian,Mahba Azizi,Mohammadreza Ghasemi,Elham Behrangi & Sedigheh Naeji.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ractional CO2laser and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icro-needling and topical 10%trichloroacetic acid to remove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in Tehran women[J].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2019,21(2):61-64. [9]Ma,G.,Lin,X.-X.,Hu,X.-J.,Jin,Y.-B.and Chen,H.Treatment of Venous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Using a Long-Pulsed 1,064-nm 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Laser[J].Dermatol Surg,2012,38:1277-1282. [10]Xu,T.,Li,Y.,Chen,J.Z.S.et al.Treatment of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using 694-nm fractional Q-switched ruby laser[J].Lasers Med Sci,2016,31:1783-1787. [11]Yu,C-Q,Xu,X-G,Chen,H-D,Li,Y-H.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ano-microneedle-assisted phenylethyl resorcinol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J].Cosmet Dermatol.2020,00:1-6. [12]Kassir,M,Kroumpouzos,G,Puja,P,et al.Update in minimally invasive periorbital rejuvenation with a focus on platelet-rich plasma:A narrative review[J].Cosmet Dermatol,2020,19:1057-1062. [13]Dayal,S,Sangal,B,Sahu,P.Ferulic acid 12%peel:An innovative peel for constitutional type of periorbital melanosis-Compar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with 20%glycolic peel and 15%lactic peel[J].Cosmet Dermatol.2020,19:2342-2348. [14]李烨,吴梦凡,肖秀云,等.脂肪移植治疗黑眼圈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9,39(7):698-700. [15]Roh MR,Kim TK,Chung KY.Treatment of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by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a pilot study[J].Br J Dermatol,2009,160(5):1022-1025. [16]Zipprich,F.Radiofrequenzbehandlungen:das Multitool zur Behandlung sthetischer und medizinischer Indikationen[J].sthet Chir,2020,13:23-131. [17]Mehryan,P.,Zartab,H.,Rajabi,A.,Pazhoohi,N.and Firooz,A.Assessment of efficacy of platelet-rich plasma(PRP)on infraorbital dark circles and crow's feet wrinkles[J].Cosmet Dermatol,2014,13:72-78. [18]齐会英.丛春雨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5,18(8):18. [19]王合.理气祛斑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0]许金樱.一贯二仙汤加味治疗黧黑斑68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5):606. [21]胡维,张新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辨证治疗“黑眼圈”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246,252. [22]王雪恒.针灸美容针疗法配合超声波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有哪些[J].家庭生活指南,2020(04):290-292. [23]王彩霞,郭建红,殷振海,等.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224,229. [24]祝锁斌.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5,5(01):128-129. [25]禤影妍.美白祛斑试试温针灸[N].健康时报,2016-05-10(008). [26]袁林祥,吴航宇,邱彩玲.艾叶的药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浅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2):171-173. [27]樊红每.全息经络砭石刮痧美容[J].中国针灸,2007,27(S1):59. [28]许艺燕.腹针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脾虚湿蕴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29]王明跃.中药熏蒸结合中药外敷及内服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6):252. [30]Ellen C.Gendler,MD,Treatment of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J].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2005,25(6):618-624. [31]Nayak CS,Giri AS,Zambare US.A Study of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of 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J].Indian Dermatol Online,2018,9(4):245-249. [32]呂辰鹏,何泉泉,董文雪,等.常用花类中药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4,(2):62-65. [33]林婧,宁平.常用根茎类中药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20,(2):62-65. [34]王一帆,赖家珍,龙晓英,等.中药美白机制及功效评价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4):525-529.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编号:201910369021) 作者简介:李博洋(1998—?),男,回族,安徽合肥人,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在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